..續本文上一頁根、六塵、六識的識,其實都是我們阿賴耶識善惡種子所變現的,離開了現前這一念現前明了的阿賴耶識,就「無有」少法可得,這樣子「成」立了「唯識」的道理、萬法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的重點,偏重在阿賴耶識初能變的緣起,就是阿賴耶識它由于我們強大的業力,而變現一個根、塵、識,但這個根、塵、識之間還沒開始作用,這個是比較微細的,唯識的第一個能變。
寅二、辨具二相
有相見故,得成二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爲見。
這個時候根、塵、識開始相互作用。這個地方「有相見故」,有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就構成了「二相」。什麼叫「二相」呢?就是「眼等」五「識」,以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來當做所緣相。「以眼識爲見,乃至于以身識爲見」,也就是說以五識去依止五根,來受用五塵,那這個地方就産生果報的受用不同。比如說我們現在從緣起的角度,我們每一個人的阿賴耶識當中,累積很多的種子,而變現了你的根塵識。身爲根塵識,你一定有受用,比如說你去受用這個佛像,你受用佛像的時候,第一剎那第六意識還沒活動,就直覺的時候,你用你的眼睛來看佛像,眼睛是能見,佛像是所見,那麼見分、相分和合就構成了二相──每一個人看這個佛像,你所取到佛像的光明度、莊嚴度各各不同,這是二相,就是前五識的自性分別。這個分別,這個見分、相分的二相,它也不離開你一念心,所以「二相」是五根、五塵、五識開始作用,這是偏重在一種直覺的果報受用。這個「叁相」是最重要,講到第六意識開始出來主導:
寅叁、辨具叁相(分二:卯一顯自意識;卯二敘一類計)
卯一、顯自意識(分二:辰一長行;辰二頌) 辰一、長行(分二:巳一標;巳釋) 巳一、標
「叁相」當中,主要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當中有「長行」跟偈「頌」。「長行」當中先看「標」:
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
這個第六「意識」,它的活動範圍就非常的廣泛。怎麼說呢?它「以一切」的「眼爲最初」,眼所見的這個色塵爲最初,乃至于自身的「法」塵「爲最後」,也就是說它能夠通緣整個六塵的境界。所以從第六意識的角度,「諸識」的所緣都是屬于它的「相」分,包括六塵都是第六意識的相分,「以」第六「意識」的明了性「爲見」分。這一段是說明:當我們前五識依止五根,攀緣五塵的時候的第二念,這個第二念開始帶動第六意識,變成了所謂的五俱意識。這是一個總標,以下解「釋」:
巳二、釋
由此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因爲第六「意識」有強大的「分別」功能,所以它能夠總攝「一切」的五「識」來「生起」共同的作用,它總攝五識。我們作一個說明,這個地方先說明強大的分別。這個前五識的分別叫做自性分別,它對于境界的受用,只有一種直覺的感受,感到苦、感到樂;但這個苦樂的感受一剎那就過去,因爲它不能攀緣過去,也不能攀緣未來,它只能夠當下、當下、當下,每一個當下去接觸這個影像,産生當下的感受,感受完就要放掉,它不能夠把前面的感受記錄下來,不可以!它不能累積,所以叫做自性分別。第六意識有叁種分別:它有自性分別,也有隨念分別。這個「念」就是一種意念,它能夠把你過去的經驗全部累積起來,你過去對他好、對他不好,他完全能夠記住,就是因爲第六意識,它能夠把過去的種種影像作一種累積。第二個它還有計度分別,它對于沒有發生的事情,也能夠生起種種的觀想跟預測。所以說這個第六意識,它不僅能夠夾帶前五識去感受當下的境界,他也可以回憶過去、預想未來,産生一個強大的分別。所以我們這樣子講:當生命的依他起從初能變的一相、到二相、到第叁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准備開始造業了。也就是說第六意識,它有二個特色:第一個、它的活動範圍特別廣大。前五識只能夠攀緣各自的塵境,眼識只能夠攀緣色塵,乃至于身識只能夠攀緣觸塵;但第六意識能夠通緣五塵,所以它的活動範圍特別廣大。第二個、第六意識造業的勢力特別強,因爲它有念心所,能夠回憶過去;它有尋伺的覺觀心所,也可以預測未來:所以它的造業力強。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形容第六意識說:身爲第六意識,「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這個心的造業功能,第六意識最強大了,而它所造的業,引導阿賴耶識去投胎、去承受一個新的果報。這個地方就是說:前面的二相,只是一個果報的直接感受;但第六意識出現以後,第六意識開始在果報當中分別,而且引導一個新的業力出現。我們對果報,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力。就是說,你的五識依止五根去攀緣五塵,它是什麼影像,你沒辦法作主的,那是先業所感;所以果報不能怪現在的你,要怪過去的你(呵──)。就是你所受用的果報跟過去的你有關系,所以這個果報我們是不能決定的,修行不能改變果報;但是因地的你有選擇權,你可以選擇做,你也可以選擇不做。所以我們在因果的當中,果報是不能決定的,但是因地你可以決定,這個地方要注意。所以從修行的角度,這個叁相是非常重要的,第六意識開始活動。好,我們看偈「頌」:
辰二、頌
此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
從依他起的角度開出了有叁種相:一相就是「唯識」,就是阿賴耶識變現了根、塵、識;「二」相,由前五識依止五根攀緣五塵,而受用種種苦樂的果報;「種種」就是第六意識開始生起種種的了別。一個修習止「觀」的人,從叁相當中,就能夠「悟入」一切法──不管受用果報、不管因地的造業,都是一念「心」識的作用,離開心識無有少法可得,這是我們所謂的萬法唯識,或者說是唯識無義的道理。從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當中,我們就能夠修習止觀。怎麼修呢?「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離。」我們從這一科唯識無義的道理當中,開展出下一科的修唯識觀。修唯識觀的第一個基礎是「悟入唯心」,先破所取相,這個地方很重要。在菩薩的修行當中,剛開始你一定要想辦法使令你這個明了的心,跟你心中的影像脫離。就是你心中如果住在某一種影像,開始誘惑你要造業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時候不是空掉內心,是先空掉外境,這個外境是生滅變化的、是虛妄相,不要被它所迷,這個時候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夠把握得住。所以我們剛開始,你這一念心不可避免的會跟很多的塵境──不管是贊歎你的可愛塵境,或者是障礙你的逆境接觸,這個時候你要先脫離塵境,破所取相。第二個,「彼亦能伏離」。進一步再觀察我們這個生滅變化的心,它的自性也是畢竟空的,這個時候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將這個能分別的、有所得的心再放棄以後,這個時候心就入無所得的平等法界,所謂的一心真如。所以第二段是講到修行,第一段是講理論,從叁相而悟入唯識無義,從唯識無義當中修習止觀,破除外境的執取,再破除內心的執取,再入所謂唯識性二空真如的平等法界,這個偈頌是總持了前面的內容。
卯二、敘一類計(分四:辰一說一意識;辰二釋伏難; 辰叁舉例成 ;辰四引教證) 辰一、說一意識(分二:巳一標立;巳二舉喻) 巳一、標立
前面的叁相,是約著前六識都具足,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來作用。這個地方是說明:在唯識學派當中,「有一
類」的論師是主張只有第六「意識」,而沒有前五識的。這當中有四段:「一、說一意識;二、釋伏難(「釋伏難辰。」,這個「辰。」改爲「。辰」);叁、舉例成;四、引教證」。先說明「一意識」的內涵是什麼:
又于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彼彼依轉,得彼彼名。
在唯識學派當中,「有一類師」(不過古德說這一類的學派,它不能算是正統的唯識學派,這是另外一個說法。)「說」:我們內心當中,其實就是第六意識,沒有前五識。沒有前五識,這個前五識怎麼能夠産生作用呢?因爲第六意識「依」止不同的根,就「轉」生了不同的識,安立了不同的「名」。就是說,第六意識依止眼根,就變成眼識了;第六意識依止身根,就變成身識:就是一個識,因爲它依止不同的根,就産生不同的作用,安立不同的名稱。換句話說,它也是承認有六識,只是這六個識完全是第六意識的差別作用。好象這個房間有燈光,就是一個燈光,你開了五個窗戶,在不同的窗戶出去,就有不同的燈光,其實就是一個燈光,這個只有一個意識的主張是這樣子的,因爲「彼彼依轉」,所以「得彼彼名」。這以下講一個譬喻:
巳二、舉喻
如意思業,名身語業。
比如我們講身口意叁業,身口意叁業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以「意業」爲主。就是說這個意業,它有二種情況:第一個它在審慮的階段,叫做意業,它還沒決定要不要做;但是意業入了決定的時候,就付諸身口,推動身口去造業,叫「身業」跟「語業」。其實這個叁業,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業,就著意業在審慮的階段,我們安立做意業;當意業決定去推動身口的時候,我們叫身業、口業,其實就是一個業。它就用這個叁業正如一業的道理,來比況六識就是一個識的道理。以下這個論師也「釋伏難」,解釋一個隱藏的疑問,我們看「標」:
辰二、釋伏難(分二:巳一標;巳二釋) 巳一、標
又于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
巳二、釋
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像。
這個地方有人問難說:前五根是一個色法,它是沒有分別的,所以我們一般說前五識依止五根…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