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叁頁,「庚二、廣遍計所執」。
第二五卷
這一大科是講到「所知相」。「所知相」的主要宗旨,就是要發明「唯識無義」的道理。一個大乘的修學者,你在修學菩薩道之前,對整個生命的了解,應該要了解:宇宙間一切的染淨諸法,是唯獨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的,離開了我們現前一念的心識,就無有少法可得了,這就是「唯識無義」,或者說「唯識無境」的道理。在本科當中,無著菩薩爲了解釋這個道理,他把生命的差別相分成叁相: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及「圓成實相」,從這叁相的觀察,我們就能夠了解到「唯識無義」。這叁相的觀察,《楞嚴經》講了一個偈頌加以說明:「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菩薩修習止觀有二個次第,剛開始的修學次第叫做從假入空。從假入空的意思是說,我們凡位菩薩的內心當中,剛開始是安住在遍計所執性,就是我們內心跟所有境界接觸的時候,有很多很多顛倒的我相、法相因緣出現,這種我相、法相如果不消滅,就很容易招感很多的煩惱,造很多的罪業。所以我們剛開始應該要使內心「淨極光通達」,就是修止,通過專注的力量,使令散亂心達到明了而寂靜的狀態,在這個止的基礎之下,開始修習觀。觀的時候不是向外觀察,是向內心觀察,是「寂照含虛空」,我們這個明了寂靜的心,它是因緣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所以空觀是空掉自己內心我相、法相的執取,這個時候就是破除遍計執,而證得圓成實性修行的第一個階段──從假入空觀。在這個基礎之上,再慢慢的從空出假。菩薩消滅心中的遍計執以後,內心豁然開朗,菩提心也更加的堅固不可動搖;這個時候,他的大悲心發動,從空出假,重新回到這些因緣所生法,他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再也看不到心中的我相、法相;他看到顯現在心中這些如夢如幻種種的差別影像,都是自己所變現的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菩薩就能夠在因緣當中得到自在,去做他該做的斷惡、修善、度衆生的種種菩薩事業,所以「再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這個偈頌說明菩薩叁相的觀察,是先斷遍計執而證得圓成實,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後依止大悲,再修學依他起。
庚二、廣遍計所執(分二:辛一牒前問;辛二舉教答) 辛一、牒前問
這一小段當中,是針對遍計所執的相貌,以及如何來斷除遍計執,從這二個重點「廣」泛的說明「遍計所執」的相貌,以及對治的方法。這當中有二科:「一、牒前問;二、舉教答」。我們先看「問」:
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雲何可知?
「諸義現前,分明顯現。」我們凡夫的遍計執,跟這一些「義」,這個「義」就是境界相,當我跟種種的境界相接觸的時候,我們感到這個境界是真實有的。比如我們
看到這個桌子、房子、地板,感覺到這些法都是離心別有自體的,它跟我的內心沒有關系的,我們總是覺得這個法的存在,是有獨立而自主的體性,這個就是我們凡夫的遍計執,我們的心已經被這個外境所轉。這樣的遍計執,事實上從圓成實性來看,「而非是有」,其實它只是內心所現的影像,所以本性是我空、法空的,從圓成實性來看是我空、法空的。「雲何可知?」我們如何從我相、法相的執取當中,悟入到我空、法空的圓成實性?這以下就回答,就是怎樣修從假入空觀?
辛二、舉教答(分二:壬一引經;壬二證成) 壬一、引經(分二:癸一標成四法;癸二隨標別釋) 癸一、標成四法
根據佛陀的教法來回答,這當中有二段:「一、引經;二、證成」。「引經」當中有二科:「一、標成四法;二、隨標別釋」。先作一個總標,有「四」個「法」門;第二段再根據這四個法門,各「別」解「釋」。我們先看總標的部分:
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
在《阿毗達磨大乘經》當中,佛陀開示菩薩說:「菩薩」應該修學「四」種「法」門,從這四種法門的觀察,「能」夠「隨」順乃至「悟入」這「一切」法是「唯識」,沒有真實外境的道理。就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認爲外境是存在的,但是我們只要透過這四種法門的觀察修學,就能夠改變我們的思想,知道其實這一切法是內心自變、自緣,自己變現、自己攀緣。這當中標出這四種法門的數目,以下就各別解釋這四個法門的差別相:
癸二、隨標別釋(分四:子一相違識相智;子二無所緣識智; 子叁自應無倒智;子四隨叁智轉智) 子一、相違識相智
這當中有四段:「一、相違識相智;二、無所緣識智;叁、自應無倒智;四、隨叁智轉智。」菩薩應該修四種智慧,先看第一個「相違識相智」:
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
大乘菩薩他在自我調伏的時候,第一個修「相違識相智」。這個地方,我們先看這個「相」字,這個「相」就是所緣的境相。所緣的境相是同一個,但是我們內心當中跟所緣境相接觸的時候,産生一個「相違識」,這個「相違」就是互相違反。什麼叫做互「相違」反呢?就是我對同一個境界,會産生不同的認識,這就是「相違識相」,同一個所緣境,會産生不同的認識,這叫「相違識相智」。這當中,我們看下面的說明:「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于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比如說「水」,同一個水,餓鬼道跟水接觸的時候,他感受到的水就像膿血一樣,這個膿血吃下去變成火焰,所以餓鬼道感受到是膿血跟火焰;畜生道(這些魚蝦們)看到水,好象是它的房子、道路一樣;諸天看到的水,是七寶莊嚴的大地;人看到的水,是柔軟濕冷的水性。所以「見彼所識有差別故」,在同一個所緣境上,他內心所現的相分境界,的確是有差別的。從這樣的一個角度我們去觀察,就知道這個外境是不存在的。假設我們今天看到外境,它是有獨立自主的體性,應該跟我們內心沒有關系,每一個人看都是這樣的體性。但是事實上不然,你看「水」,餓鬼道內心有罪業,他看到的水是一個膿血跟猛火;天人內心有善業力,他看到的水是七寶莊嚴的大地。所以說,這一切法都是自變、自緣。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自己心中的業力就變現一個影像,然後讓你自己去攀緣,所以外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沒有心外的境界可得。這是我們觀察的第一個智慧,就是「相違識相智」,同一個境緣,有不同的認識。
子二、無所緣識智
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 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
第二種智慧是「無所緣識」。「無所緣識」是說,有時候所緣的外境並不存在,所緣的境相雖不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對這種不存在的境相,産生內心的認識。就是外境即使不存在,我們還是可以認識,表示這個影像是隨心而轉。看解釋:「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什麼樣的境相是不存在的?比「如」說:「過去」我們曾經作過叁十萬拜的加行、拜了叁部的《楞嚴經》,等等。這種影像都已經是存在「過去」,從現在的時間來觀察,這個影像都覓之了不可得;但是我們如果回想,心念一動,假藉憶念的心所,還是可以把這個影像現出來;但事實上這個外境已經不存在了。或者說是「未來」,我們也可以憶想「未來」,以後我們到極樂世界,有種種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的依報受用;正報的身心,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種神通。這種境相,從現在觀察也是不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假藉《阿彌陀經》的經文,規劃出一個未來的影像,讓自己來受用。第叁個是「夢」中的「影」像,當然做夢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在夢境當中,感到有種種飲食的受用,诶,你吃過什麼東西、喝過什麼飲料,你也會産生一種相似的覺受。所以我們看到「過去、未來」跟「夢」中的「影」像,事實上都不存在;但是我們內心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憶念跟觀想,使自己産生很多的認識、很多的覺受,所以這個外境是由內心來主導,所以說心外無法是對的。
子叁、自應無倒智
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智真實故。
前面二個都是用直接的角度來證入唯識無境,第一個是講到五俱意識,攀緣現在的境界;第二個是講獨頭意識,攀緣過去、攀緣未來、攀緣夢中。五俱意識跟獨頭意識都是以直接的方式來證明,第叁個是用反證──相反的方式。就是說,如果我們凡夫認爲心外是有境界的,假設這樣的看法是對的,那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就是:如果我們凡夫認爲這個外境是真實有的,這樣的道理是對的,那我們就應該成就「離功用無顛倒智」,我們就不必有任何的修學,很任運的能夠生起真實智慧了。怎麼說呢?他解釋:「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不由功用,智真實故。」外境是離心別有的,這樣的真理跟我們心中所認識的,完全沒有顛倒,是真實的,而且我們對境界的認識,能夠不用任何的作意,就能生起真實智慧,如果這樣的道理存在的話,我們就是八地菩薩;事實上我們是凡夫:所以我們認識的外境是真實,是錯誤的。就是如果這是正確的話,那我們就應該是「無功用」的「無顛倒智」了;但事實上我們不是聖人:所以我們的認識是錯誤的。這是用反證的方式。
這當中講到四種法門,前面叁個法門都是針對資糧位菩薩來說。前面這叁種法門,就是說,我們今天身爲一個菩薩,我們內心要面對很多的境緣,你要斷惡、修善、度衆生,而這叁個功德都必須在所緣境中完成。問題是,你今天要斷惡、修善、度衆生之…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