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對于所緣境一定要有所認識,你才能把菩薩道修好。
比如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弟子叫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他成就阿羅漢以後,有一天想到他過去的母親,在禅定當中觀察到他的母親,因爲過去悭貪的業力,墮入了餓鬼之中,受到餓鬼道饑餓口渴之苦。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用禅定力帶著飲食,來到母親面前,給他母親受用。但是他母親心中的業沒有改變,他母親悭貪的業力跟飲食接觸的時候,變成猛火燒灼她的喉嚨,知道,哦,拿飲食給母親吃,這是沒有辦法救她的,就請示佛陀。佛陀說:你應該要七月十五,大衆師在自恣日的時候,仰仗大衆師九旬用功的功德回向,這個時候來供佛及僧,用這個功德回向,消她的業障。就是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們往往想要改變外面的境緣,但是忽略了這個外境存在,是由內心業力的釋放。我們忽略了改變自己,而直接去改變外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是說你今天要去改變外境,那你要知道這個外境是怎麼來? 這個時候,目犍連
比如說我們行菩薩道,我們會遇到很多如意的境界,也會遇到一些我們不喜歡看到的、聽到的一些境界,當然我們一定就觸動煩惱、起煩惱,可能是貪、或者瞋、或者嫉妒、高慢等等;但是我們要馬上提起正念:「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境,起煩惱是沒有用的,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我們應該去忏悔,因爲這個境緣會在心中顯現出來,就是一種罪業的反射。但是最可怕的是說:當一個菩薩不能夠去判斷外境的來源,他就會在不如意的境界裏面造罪業。這個本來是一個果報,結果你在果報當中又造了一個罪業,那你這個罪業招感果報,果報又勾引你去造業,這個時候因果的牽扯,就沒有一個了斷的時候。所以佛陀慈悲告訴我們:我們心跟境接觸時候,你要知道,其實這個外境都是你心中的業力所變現,所謂的「循業發現」,你心中有什麼業,就發現一個什麼境相讓你受用。餓鬼道有悭貪的業,他就會看到這個水是猛火;天人有善業,他看到的是七寶莊嚴的大地。所以重點不在外境,而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什麼樣的業力。這都是我們在行菩薩道之前,應該對外境有所認識的。那你要認識,就應該透過這叁個法門不斷的去觀察。前面這叁個法門,都是針對資糧位的菩薩來安立。
子四、隨叁智轉智(分叁:醜一標;醜二征;醜叁釋) 醜一、標
這是加行位、通達位的菩薩來修學的,這當中有叁科:「一、標;二、征;叁、釋」。看總「標」:
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
怎麼知道一切法是唯識所變呢?我們可以從「叁種」殊「勝」的「智」慧。哪叁種智慧呢?簡單的說就是「隨轉妙智」。就是外境能夠隨順內心而轉,心想事成。從心想事成,也知道這個境是由心所現的,因爲你心怎麼想,境界就産生怎麼變化,從這個地方也可以悟入唯識無境的道理。這是總「標」,以下「征」:
醜二、征
何等爲叁?
提出一個問,這以下解釋:
醜叁、釋(分叁: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寅二隨觀察者智轉 智;寅叁隨無分別智轉智) 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
解「釋」當中有叁段:「一、隨自在者智轉智;二、
隨觀察者智轉智;叁、隨無分別智轉智」。叁種智慧,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
「得心自在」的「心自在」,就是他內心有禅定力。有禅定力的時候,他的內心能夠使令外境隨自己的心意而轉變,境隨心轉,這是「得心自在」,這種人包括菩薩、也包括了成就四禅的聲聞人。「得靜慮者」就是得到四禅的聲聞人。這些得到禅定的人,他在禅定當中,隨順自己內心的觀想,能使一切的境界隨心顯現出來。比如說:他在禅定當中看到大地,他觀想大地是黃金,大地就變成金黃色的黃金;他看到牆壁,觀想這個牆壁是如夢如幻的,就能夠從牆壁走過去:這就證明外境是心所變現。如果外境跟心是脫鈎的、是沒有關系的,那你怎麼想,你不能去主導它。但事實上不然,有禅定的人心力強,他能夠去主導外境,可見這個外境是心裏的力量所變現的。
寅二、隨觀察者智轉智
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現。
前面是講禅定,這個地方是偏重在智慧觀想。已經成就禅定的菩薩、或者是聲聞人,在這禅定當中「修法觀」,這「修法觀」就是修學種種的假觀。比如說他修不淨觀,從依他起的角度不淨觀沒有現前,但是他能夠隨順他心
中的「作意」,就能夠看到種種的膿血、屎尿,乃至種種白骨的境相「顯現」,就是心中只要一「作意」,就能夠使種種的不淨相「顯現」出來。這種影像,在禅定當中都是現量境,都是可以真實的見聞覺知、真實的受用。在《楞嚴經》上說:一個大阿羅漢,乃至大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入禅定以後,他「修法觀」、假觀的時候,能夠觀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我們不要講那麼大,就觀一個地球,他觀察整個地球,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他看整個地球就像看橄榄一樣,每一個地方看得清清楚楚!表示他的心力很強。我們凡夫,《楞嚴經》說:「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凡夫因爲有所得的心太重,所以我們很大的能量都沒有表現出來。就像大海,我們只認取其中一個水泡;我們在大海當中只認取一個水泡,也就失去了大海其他的部分了。佛菩薩經過修學以後,把心中的執取消滅掉,他把大海的能量再慢慢的恢複過來,所以他在「修法觀」的時候,能夠觀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其實這種能力我們也都具足,只是我們喪失了。從這個地方也可以證明:其實境相是心所顯現。否則他心中怎麼作意,怎麼就會出現什麼影像呢?這個地方是講觀,前面講修止,這二個都是假觀,就是有相觀。有相觀的特色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就是有相觀。這以下說明無相觀:
寅叁、隨無分別智轉智
叁、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
前面二個菩薩都是通于加行位,但是第「叁」個是入了聖道的證道位菩薩。證道位的菩薩,有時候對于有爲法産生種種的疲厭,他也會在內心當中從假入空,觀察有爲諸法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他這樣觀的時候,就能夠從有相的分別,進入到無相的真理。這個時候「無分別智現前,一切諸義皆不顯現」,「一切」的身心世界就突然間消失掉,色不可得,受、想、行、識都不可得。你看阿羅漢,阿羅漢有時候因緣不具足,托不到缽;他五蘊的感受,有時候第一剎那的直覺,也是有饑餓的感受,有余依涅槃還是有一些剩余的果報。但是這個饑餓的感受,他有時候厭倦,他也可以對治。我們凡夫對有爲法沒辦法去抗拒,但阿羅漢內心有聖道,他可以入滅盡定;他內心入了滅盡定跟無分別智生起的時候,那個饑餓感受會消失,受、想、行、識都消失了。假設外境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肉體是真實存在的,那就不應該消失,你是離心別有,你就不應該消失。事實上,當我們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即使我們凡夫不能消失,我們修空觀的時候,也會感到這個肉體的感受降低,那也說明外境是由心所現。
佛陀弟子有一個叫畢陵伽婆蹉,一個大阿羅漢,這個阿羅漢年紀很大,但是還是到外面去托缽。他經常受到一個居士的供養,這個居士有一個小孩子,每當居士在供養阿羅漢的時候,這個小兒子就很歡喜到阿羅漢面前,抱著他的大腿玩來玩去,畢陵伽婆蹉尊者也很高興的摸摸他的頭,爲他說一些簡單的佛法。有一天尊者又來到這個居士家,看到居士憂愁苦惱,尊者就問他說:你今天怎麼感到憂愁苦惱?他說:我小兒子前幾天被賊偷走,不見了!所在禅定當中,屈伸臂頃,以禅定力就把這個小兒給救回來。他身體沒有動,就是用定自在所生色,在禅定當中把他救回來。如果外境是離心別有,他怎麼做得到呢? 以我憂愁苦惱。這個尊者聽了以後,當下坐下來就入定。在禅定當中現出定自在所生色,就在禅定當中看到賊抱著這個小兒,准備坐船要偷渡到另外一個地方,把這個小兒賣掉。畢陵伽婆蹉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之前要知道:我們很多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是透過經論的學習,可以慢慢的修正;因爲錯誤的想法,很容易使令我們造業,所有的罪業都是因爲煩惱引生,而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就是你不知道真相。不知道真相怎麼辦呢?只好跟著感覺走。不幸的是我們的感覺都是錯誤的。所以說菩薩應該修習六種智慧,來對外在的境相産生認識。我們看最後一段的「證成」,作一個總結:
壬二、證成
由此所說叁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叁種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由」前面的「叁種勝智隨轉妙智」,這個「勝智隨轉妙智」是加行位的菩薩,乃至于通達位的菩薩;「及前所說叁種因緣」,這是資糧位的菩薩,總共有六種智慧。這六種智慧,簡單的說就是「諸義、無義」。「諸義」就是當我們心一動的時候,「心生則種種法生」,我們隨著內心的活動,隨著自己心中的業力跟心中的作意,就生起種種的境相,乃至于讓自己受用;聖人也能夠使令「無義」,聖人入無分別智的時候,也能夠讓境相消失。從境界的出現跟境界的消失,知道唯識無境的「道理」是可以建立起來的。這個唯識無境,你要是修小乘的佛法,可能不是很重要,因爲小乘佛法它偏重在我空,不強調法空,不一定要把外境空掉,反正因緣法存在,我不可得,我消失掉就可以了。但是因爲菩薩的修學要修善,又要度衆生,修善、度衆生都必須要在人事中曆練,你是沒辦法逃避的。不能逃避,你就必須了解它的真相。
智者大師把…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