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前,对于所缘境一定要有所认识,你才能把菩萨道修好。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以后,有一天想到他过去的母亲,在禅定当中观察到他的母亲,因为过去悭贪的业力,堕入了饿鬼之中,受到饿鬼道饥饿口渴之苦。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用禅定力带着饮食,来到母亲面前,给他母亲受用。但是他母亲心中的业没有改变,他母亲悭贪的业力跟饮食接触的时候,变成猛火烧灼她的喉咙,知道,哦,拿饮食给母亲吃,这是没有办法救她的,就请示佛陀。佛陀说:你应该要七月十五,大众师在自恣日的时候,仰仗大众师九旬用功的功德回向,这个时候来供佛及僧,用这个功德回向,消她的业障。就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往往想要改变外面的境缘,但是忽略了这个外境存在,是由内心业力的释放。我们忽略了改变自己,而直接去改变外境,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是说你今天要去改变外境,那你要知道这个外境是怎么来? 这个时候,目犍连

  

  比如说我们行菩萨道,我们会遇到很多如意的境界,也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喜欢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境界,当然我们一定就触动烦恼、起烦恼,可能是贪、或者瞋、或者嫉妒、高慢等等;但是我们要马上提起正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境,起烦恼是没有用的,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我们应该去忏悔,因为这个境缘会在心中显现出来,就是一种罪业的反射。但是最可怕的是说:当一个菩萨不能够去判断外境的来源,他就会在不如意的境界里面造罪业。这个本来是一个果报,结果你在果报当中又造了一个罪业,那你这个罪业招感果报,果报又勾引你去造业,这个时候因果的牵扯,就没有一个了断的时候。所以佛陀慈悲告诉我们:我们心跟境接触时候,你要知道,其实这个外境都是你心中的业力所变现,所谓的「循业发现」,你心中有什么业,就发现一个什么境相让你受用。饿鬼道有悭贪的业,他就会看到这个水是猛火;天人有善业,他看到的是七宝庄严的大地。所以重点不在外境,而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什么样的业力。这都是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应该对外境有所认识的。那你要认识,就应该透过这三个法门不断的去观察。前面这三个法门,都是针对资粮位的菩萨来安立。

  

  子四、随三智转智(分三:丑一标;丑二征;丑三释) 丑一、标

  

  这是加行位、通达位的菩萨来修学的,这当中有三科:「一、标;二、征;三、释」。看总「标」:

  

  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

  

  怎么知道一切法是唯识所变呢?我们可以从「三种」殊「胜」的「智」慧。哪三种智慧呢?简单的说就是「随转妙智」。就是外境能够随顺内心而转,心想事成。从心想事成,也知道这个境是由心所现的,因为你心怎么想,境界就产生怎么变化,从这个地方也可以悟入唯识无境的道理。这是总「标」,以下「征」:

  

  丑二、征

  

  何等为三?

  

  提出一个问,这以下解释:

  

  丑三、释(分三: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寅二随观察者智转 智;寅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寅一、随自在者智转智

  

  解「释」当中有三段:「一、随自在者智转智;二、

  

  随观察者智转智;三、随无分别智转智」。三种智慧,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

  

  「得心自在」的「心自在」,就是他内心有禅定力。有禅定力的时候,他的内心能够使令外境随自己的心意而转变,境随心转,这是「得心自在」,这种人包括菩萨、也包括了成就四禅的声闻人。「得静虑者」就是得到四禅的声闻人。这些得到禅定的人,他在禅定当中,随顺自己内心的观想,能使一切的境界随心显现出来。比如说:他在禅定当中看到大地,他观想大地是黄金,大地就变成金黄色的黄金;他看到墙壁,观想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就能够从墙壁走过去:这就证明外境是心所变现。如果外境跟心是脱钩的、是没有关系的,那你怎么想,你不能去主导它。但事实上不然,有禅定的人心力强,他能够去主导外境,可见这个外境是心里的力量所变现的。

  

  寅二、随观察者智转智

  

  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纔作意时,诸义显现。

  

  前面是讲禅定,这个地方是偏重在智慧观想。已经成就禅定的菩萨、或者是声闻人,在这禅定当中「修法观」,这「修法观」就是修学种种的假观。比如说他修不净观,从依他起的角度不净观没有现前,但是他能够随顺他心

  

  中的「作意」,就能够看到种种的脓血、屎尿,乃至种种白骨的境相「显现」,就是心中只要一「作意」,就能够使种种的不净相「显现」出来。这种影像,在禅定当中都是现量境,都是可以真实的见闻觉知、真实的受用。在《楞严经》上说:一个大阿罗汉,乃至大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入禅定以后,他「修法观」、假观的时候,能够观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要讲那么大,就观一个地球,他观察整个地球,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他看整个地球就像看橄榄一样,每一个地方看得清清楚楚!表示他的心力很强。我们凡夫,《楞严经》说:「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凡夫因为有所得的心太重,所以我们很大的能量都没有表现出来。就像大海,我们只认取其中一个水泡;我们在大海当中只认取一个水泡,也就失去了大海其他的部分了。佛菩萨经过修学以后,把心中的执取消灭掉,他把大海的能量再慢慢的恢复过来,所以他在「修法观」的时候,能够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其实这种能力我们也都具足,只是我们丧失了。从这个地方也可以证明:其实境相是心所显现。否则他心中怎么作意,怎么就会出现什么影像呢?这个地方是讲观,前面讲修止,这二个都是假观,就是有相观。有相观的特色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就是有相观。这以下说明无相观:

  

  寅三、随无分别智转智

  

  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前面二个菩萨都是通于加行位,但是第「三」个是入了圣道的证道位菩萨。证道位的菩萨,有时候对于有为法产生种种的疲厌,他也会在内心当中从假入空,观察有为诸法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这样观的时候,就能够从有相的分别,进入到无相的真理。这个时候「无分别智现前,一切诸义皆不显现」,「一切」的身心世界就突然间消失掉,色不可得,受、想、行、识都不可得。你看阿罗汉,阿罗汉有时候因缘不具足,托不到钵;他五蕴的感受,有时候第一剎那的直觉,也是有饥饿的感受,有余依涅槃还是有一些剩余的果报。但是这个饥饿的感受,他有时候厌倦,他也可以对治。我们凡夫对有为法没办法去抗拒,但阿罗汉内心有圣道,他可以入灭尽定;他内心入了灭尽定跟无分别智生起的时候,那个饥饿感受会消失,受、想、行、识都消失了。假设外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那就不应该消失,你是离心别有,你就不应该消失。事实上,当我们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即使我们凡夫不能消失,我们修空观的时候,也会感到这个肉体的感受降低,那也说明外境是由心所现。

  

  佛陀弟子有一个叫毕陵伽婆蹉,一个大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年纪很大,但是还是到外面去托钵。他经常受到一个居士的供养,这个居士有一个小孩子,每当居士在供养阿罗汉的时候,这个小儿子就很欢喜到阿罗汉面前,抱着他的大腿玩来玩去,毕陵伽婆蹉尊者也很高兴的摸摸他的头,为他说一些简单的佛法。有一天尊者又来到这个居士家,看到居士忧愁苦恼,尊者就问他说:你今天怎么感到忧愁苦恼?他说:我小儿子前几天被贼偷走,不见了!所在禅定当中,屈伸臂顷,以禅定力就把这个小儿给救回来。他身体没有动,就是用定自在所生色,在禅定当中把他救回来。如果外境是离心别有,他怎么做得到呢? 以我忧愁苦恼。这个尊者听了以后,当下坐下来就入定。在禅定当中现出定自在所生色,就在禅定当中看到贼抱着这个小儿,准备坐船要偷渡到另外一个地方,把这个小儿卖掉。毕陵伽婆蹉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要知道:我们很多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透过经论的学习,可以慢慢的修正;因为错误的想法,很容易使令我们造业,所有的罪业都是因为烦恼引生,而烦恼的根本是无明,就是你不知道真相。不知道真相怎么办呢?只好跟着感觉走。不幸的是我们的感觉都是错误的。所以说菩萨应该修习六种智慧,来对外在的境相产生认识。我们看最后一段的「证成」,作一个总结:

  

  壬二、证成

  

  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由」前面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这个「胜智随转妙智」是加行位的菩萨,乃至于通达位的菩萨;「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这是资粮位的菩萨,总共有六种智慧。这六种智慧,简单的说就是「诸义、无义」。「诸义」就是当我们心一动的时候,「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随着内心的活动,随着自己心中的业力跟心中的作意,就生起种种的境相,乃至于让自己受用;圣人也能够使令「无义」,圣人入无分别智的时候,也能够让境相消失。从境界的出现跟境界的消失,知道唯识无境的「道理」是可以建立起来的。这个唯识无境,你要是修小乘的佛法,可能不是很重要,因为小乘佛法它偏重在我空,不强调法空,不一定要把外境空掉,反正因缘法存在,我不可得,我消失掉就可以了。但是因为菩萨的修学要修善,又要度众生,修善、度众生都必须要在人事中历练,你是没办法逃避的。不能逃避,你就必须了解它的真相。

  

  智者大师把…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