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六卷

  第二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六页,我们看「戊二」的「释名」。(己一)这一科是解「释三」相名称安立的由来,这当中我们先看第一小科,「庚一、依他起性」。「依他起」的法,简单的说,就是由业力跟心中的思想所变现的一切法,也就是说,所有色心的果报诸法都叫依他起。「依他起」这个「依他」有二层意思:第一个是依他而生,第二个依他而住;从这二个道理当中,说这个法是依他而起的。

  

  依他起的生起,在《唯识三十颂》,天亲菩萨有一个偈颂加以说明,他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说依他起的生起,有二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由诸业习气」,这个「习气」就是种子,就是这些业力(善业、恶业)的种子;第二个「二取」,「二取」的种子,就是能取跟所取,简单的说就是心中的爱取。就是说我们在果报的变换当中,第一个是由善恶的业力,第二个是由心中爱取的和合,使前一个果报结束的时候,又创造一个果报,使令依他起的果报相续不断。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很多的弟子来听法,有天、人、阿修罗、饿鬼、大蟒蛇等等。为什么有些人不来听法?有些人可以来听法?第一个,这些人对三宝有强烈归依的心,就是有爱取,他心中对三宝曾经种下深厚的信心,曾经有礼拜、赞叹、供养的善根,所以能够遇到佛陀的出世、能够听闻佛法,这是他的缘起的第一个理由,跟佛陀相遇。同样跟佛陀相遇,为什么有些人现天人相、有些人现饿鬼相、有些人现蟒蛇相呢?这个跟他业力有关系。有些人学了佛法以后,遵循佛陀的教法、遵循佛陀的制教,去作断恶、修善,所以他善业强、果报庄严。有些人对三宝是有信心,他看到三宝的时候,礼拜、赞叹、供养,但是他离开三宝的时候,就开始放逸造业;有善根,可也有烦恼,所以他造了罪业,他就现出丑陋卑贱的相貌来听法。这是解释宇宙万法,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跟三宝相遇,有些人现出尊贵相,主要有二个因素:第一个你的业力,第二个你心中的爱取。

  

  比如说,有些人他不到净土去,二个同参道友,他们「相约在来生」,希望来生再见面。这个宇宙万法,我们死了以后,心识随业力飘动,你怎么知道你们二个业力会飘在一起呢?有二个因素要记住:第一个,你们要有共同的业力,要能够相约在来生,二个人都要有做人的业力;你要是做三恶道的业力,怎么可能相约相见?相见的话,可能一个是人,一个是狗,对不对?所以二个人要同时做人、二个人要同时相遇,你要有共同的业力。第二个,要有一个坚定的爱取,彼此间有共同的希望,我也想见到你,你也想见到我,互相的忆念。由于业力跟心中爱取的和合,这个果报就会出现:「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理论是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开展出来。

  

  《念佛圆通章》它的本意是说:有些人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世界、有些人就很难跟佛见面,这当然不是佛陀的偏心。在经典上的解释是说:佛陀的内心,「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做母亲的是不断的去忆念儿子,希望跟儿子见面;但问题这不是单方面,就是儿子很少去忆念母亲: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生长在佛世,有些人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所以从《念佛圆通章》里面,开展出你来生要生到净土,有二个重要的因素:「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有二个因素:第一个,你今生见佛,现生见佛,现前;或者当来,临终的时候,往生净土:这当中,都必须要忆佛,你心中对佛陀有很大的意乐、归依的心情,就是信愿具足。第二个,你要创造一个念佛持名的业力。所以依他起的法:第一个,你心中有强大的希望,你希望能够到净土去、你希望来生做大国王、你希望你来生做什么事情,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来引导你的业力,当希望跟业力和合的时候,这个依他起就出现了。因为它的出现,是依托你的业力跟心中的爱取,所以这个果报本身,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自己不能生起,所以依他起,这个道理是这样子的。

  

  庚二、遍计所执性(分二: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这当中的内容,也是一个问,「问所解法及所释词」,这个法是怎么生起的?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回答当中,也是回答一个……。它名称的安立,就收摄这个法是怎么生起。我们看问的部分:

  

  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我们是面对「依他起」这些色心的果报,产生一个「似义显现」,在无所有的体性当中,产生一个相「似」的我相、法相的境相出「现」,就是「似义显现」,既然是「遍计执」,简单的说就是「似义显现」。它是怎么成立的?它又是什么理由而安立「遍计执」?提出二个问题。这当中,也是以一个问答,来总摄二个问题,就是「答所释」的「词」,这名称是怎么安立的?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分二:壬一由生颠倒; 壬二由无自体) 壬一、由生颠倒

  

  这当中有二段:「一、由生颠倒;二、由无自体」。它的生起是「由颠倒」而「生」的,我们看论文:

  

  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有一个因跟果,它为什么会有遍计所执呢?就是他内心这个第六「意识」,我们先看「意识」这二个字,这个「意识」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能够生起「无量行相」的「遍计」,这个「遍计」就是普遍种种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它有所谓的计度分别,所以它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攀缘十法界,所以它的计度是「无量行相」的,没有障碍的,没有时空障碍的计度,这是「遍计执」之所以生起,就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要计度分别,一定要跟依他起的色心诸法接触,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颠倒生相」,结果就产生一个「颠倒」。「颠倒」就是说,本来它是黑的

  

  ,你看做是白的,这叫「颠倒」。就是一个错误的我相、法相的相貌生起,这个就叫「遍计执」。这个「颠倒」,比如说我们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盘绕在地上,我们的眼睛看到绳子的时候,竟然在内心产生一个蛇的影像。这蛇的影像是怎么回事呢?叫做「颠倒」,因为它本来是绳子,结果出现蛇的影像,这个就是「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是由「颠倒」而生。

  

  壬二、由无自体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执」,它自己的体相是不存在的。不存在那怎么有呢?是由于心中「遍计所执」的妄想,才有影像的;就是说它这个相貌,是在「遍计所执」的妄想才可以得到,当妄想消失的时候,这个影像就消失了,这个情况叫做「情有理无」。当我们情执生起的时候,它影像是出现的;但是当这个情执消失了以后,这个影像就消失;它只存在我们心中的遍计执当中,这个影像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依他起跟遍计执分清楚。依他起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的,不管你是不是起情执,它就是会生起的;但遍计执不是。所以依他起叫因缘有,遍计执是颠倒有。你面对依他起的时候,加上你自己的名言分别,产生一个错误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才出现的。

  

  我们佛学院,几年前有一个居士来挂单。很凑巧,他来挂单一个礼拜左右,有一个法师的贵重物品丢掉了。这个在僧团是件大事情,杀、盗、淫、妄是根本重戒。在僧团是这样,我们无事不惹事,但是有事也不能怕事,有事就要处理、就要面对,就召开执事会议。这到底怎么回事?后来有一个执事法师说:这个居士,我以前认识他,这个人有很多的偷窃前科。他就描述很多的过程。这当中,种种的证据,都显示这个贵重物品,很可能是那个新来的居士偷的,只差没有直接的证据而已。这个执事会议开完以后,你说奇不奇怪?我们以后看到这个居士,就看他像个贼的样子(众笑),看他的走路的姿势、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讲话,诶,这个人就是个贼相。后来,这个贵重物品找到了(诃──)。找到以后,我再去看他:诶,这个人很善良啊!(众笑)那你说当初那个贼的影像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你心中的妄想──那个影像,你那个妄想消失的时候,那个影像就没有了,那个影像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这个就是遍计执。

  

  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活在遍计执。比如说你看这个花,你只有在第一剎那看到这个花的自相、看到它的依他起──第一剎那。等到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你说:诶,这个花很漂亮!我上次也看到一朵花跟这个花一样。你就开始攀缘这个花怎么样,它多少钱,这个花我可以拿来供佛,怎么样……,你就开始活在心中的妄想。所以依他起的法,它只是一时的刺激,就是前五识的自性分别,只有一剎那;后面的因缘,都是活在遍计执,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遍计执当中打转。这个遍计执,它是由颠倒所生,而且它是没有自性的,它没有自体的;依他起的法,你不能说它没有自体,它虽然剎那剎那生灭,但是有它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不能忽略的。因为你行菩萨道,你还是要靠依他起来摄受众生;但是遍计执是一文不值,是我们所要对治的,修止观所对治的就是遍计执。

  

  庚三、圆成实性(分二: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 辛一、问所解法及所释词

  

  这当中也是一个「问」跟「答」,我们先看「问」: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 云可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

  

  「圆成实」就是在「依他起」当中,我们修…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