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你也不能对它打妄想,所以所有的妄想,都是依止「依他起」的。这是说明「所遍计」。第三段作一个总结:
癸三、遍计所执自性(分二:子一成所执性; 子二释由此相) 子一、成所执性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 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
「由」于「此相」,这个「此相」,包括能遍计的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也包括我们这些外在「依他起」的和合,内因、外缘的和合,使令这个「依他起」相,转「成
遍计」所执相,这个就是「遍计所执」的「自性」。我们再看第二个,什么叫「此相」呢?
子二、释由此相
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就是包括能遍计的第六意识、所遍计的依他起,这二个合起来叫做「如此」,就叫「此相」。
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分二:壬一总问;壬二别问) 壬一、总问
前面的一段,是说明遍计执,它的能遍计跟所遍计的相貌;这以下说明遍计执它生起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差别的种类?这当中有「问」跟「答」,先看「问」: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
这是作一个「总问」。「能遍计度」的第六意识,它是怎么生起「遍计」的?这个「能遍计度」的第六意识,是如何生起「遍计」的?它的过程如何呢?提出「总问」,这以下「别问」:
壬二、别问
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执着? 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
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它是「取」着什么「相貌」?它是依什么而生起「执着」?依什么而造作种种身「语」的业力?根据什么而「言说」?最后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总共有六项的差别。就是这个遍计执,它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是怎么变化的?最后产生什么结果?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别答;壬二总答) 壬一、别答
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别答」:
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
这个遍计执,当然一定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第一个接触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缘名为境」之前有一个相,一定有一个相,但是这个相,是不带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当我们跟这个相接触以后,第一个对这个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说,你看到这个花,你对这个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现花的共相,因为当你没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这个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动。当你生起花的共相,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脱离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为花是共于一切的,这个讲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当你对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时候,其实你对外境已经脱钩,你开始注意心中的名言。
所以我们面对依他起,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个安立名言。当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时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开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时间而已;第二个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后,你开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么回事了,你开始对所缘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个,在「依他起」当中产生「相貌」,你根据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变现出很多很多差别的「「相貌」。如果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知足的,他会变现出比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比较不知足、比较悲观的,他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因为他名言是安立比较不好的名言,他就容易变现比较丑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让自己受用。总之,因为名言的作用,他心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丑陋的相貌出现,让自己受用,而这个相貌,已经跟外在的相貌,产生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由见执着」,这个相貌生起以后,我们开始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有这个「见」。这个「见」,就是由于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错误的智慧、一种判断力,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些人他过去生可能对水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他看到水的时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现丑陋的相貌,总是假设水要伤害你,而且你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能改变了,就是产生「见」。由这个「见」,就产生「语」,带动了「寻」思,这个寻思就开始造业,当然这个业应该也包括了身业,这个地方只是以语业来做代表。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这个相貌,就会采取行动。这个地方是把遍计执,从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后变现影像、产生执着、最后推动你去造业,其实这个过程是结束了。后面的二段是补充说明,把它的前因跟后果,再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名言出现呢?「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生命经验当中,我们有种种的「见」,我们亲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尘的影像;或者「闻」,我们曾经听过什么音声;或者「觉」,这个觉包括了鼻、舌、身,我们的鼻、舌、身有种种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个「知」,是指第六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经验当中,产生很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所以我们从生命的见、闻、觉、知当中,去安立了名言,这个名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就从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当中,产生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现。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当中,就变现一个我相、法相的真实相,让自己来受用,这个就是它的结果。
这个遍计执,我们如果回忆一下,你应该对遍计执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肚子很饿,我们会观想一些美好的食物:这个东西吃起来多么的美味!但是你实际去吃的时候,你感觉没那么好吃;所以回忆有时候比真实更好。(哈──)就是说,其实我们心中想的跟实际的情况,的确是有距离,而这些距离就是遍计执。我们靠直觉安立名言,由这个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开始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个是一个造业的起因。最后「总答」:
壬二、总答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了「遍计」所执的整个过程。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说:没有错!我们应该要断恶,我们应该断除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业是怎么产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来断恶:佛陀叫我不能做这件事情,我就勉强自己不做。你这样的一个持戒,是一个压抑性的持戒。就是说你没办法让烦恼停下来,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为什么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资持着你,你这样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为你来生的时候,当你的烦恼释放出来,有时候比今生更严重,因为压抑的结果,它会产生反弹的力量。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刚开始靠信心,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你要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呢?造业心理学,他为什么会造业呢?一切法因缘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为我们心中产生妄想,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快乐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判断。我们心中对外境,产生一个不真实的想象,然后诱惑自己去造业;你心中不真实的想象,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容易控制你的心念,这就是我们讲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象错误,你一直认为心中的想象是对的,你很难修行,非常难修行,你就是心随妄转。就是你有什么想法,你就做什么事,一点克制力都没有。特别是净土宗的学者,很多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憨山大师说: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调伏心中的妄想,结果变成「佛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他心中不断的打妄想,当然他的妄想都是靠这个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恨,这个心中的结,都是缠绕。虽然他心中有佛号,变成佛号跟妄想并存,到临终的时候,佛号现前、妄想也现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习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结果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就是说,你平常就应该用止观跟佛号,破坏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归念佛,打妄想归打妄想,这样是不对的。所以祖师强调:你一定要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试着用你的佛号,去动摇、去破坏这个妄想。遍计执它是一个造业的根源,你不动摇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你要扭转生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会造业?就是「缘名为境」,先产生一个名言思想,然后从思想当中,变现很多虚妄的相貌,然后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产生执着,最后,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造业,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错误的,刚开始先否定自己、先否定自己。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我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虽然「六七因中转」,在一生当中,不一定能够完成;但在修行中,除了求生西方以外,身口意要如何实践,才能够往此方向进行?
答:「六七因中转」,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意识不能修观,第七意识的转,它自己也不能作主,其实是第六意识的转。问题是,第六意识是变化多端,它能够攀缘过去、攀缘现在、攀缘未来。所以我们一般来说,「六七因中转」的转变,就是刚开始先持戒,先成就善业力;第二个就修止观。持戒,当然大家知道,佛陀的戒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心里面要有一个底线,你心中要画一个标准出来,持戒的精神──有所坚持,有所让步。不管是自利也好、利益众生也好,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底线的,踩到这个底线,那大家就是依法办理,一定要有一个底线的。持戒之余,你要修止观,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观察「妄想无性」,去修空观。空观的意思,不是要你空掉外境,这个外境,依他起你不要空,你要空掉的是心中的遍计执、你心中的妄想。所以,刚开始它是一个内观,就是你打什么妄想,你告诉你自己:事情不是这样子。你先观察「达妄本空」,这个妄想是虚妄的,然后你再念佛,那这个念佛就有力量了。所以修止观,就是破坏你心中的妄想,就是做这件事情。那妄想一次一次被你破坏以后,你心中的正念就强,你自己就可以作主,而不是妄想作主,这个时候就是「六七因中转」。当然这个都必须以持戒作基础,因为你犯了戒,你就很难修止观,你心里的恐惧不安,你止观就修不起来。所以持戒,它会让你的身心安定,有助于止观,虽然它不是究竟,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问:有法师说:「净密双修的功德最大,单修净土念佛法
门功德小」;但是又有另外一个法师说:「一心念佛,成就最快」:二位法师都是有德行的修行者,究竟哪一种说法最为正确?
答:蕅益大师说:法门很多,有些人适合专修,有些人适合兼修,这是不决定的。有些人他专修念佛法门,他很得力,他喜欢越简单越好;有些人他法门修得越多,他对净土越容易归依,你劝他专修念佛,他修不进去,他必须要兼修。这二个法师说的都对。喜欢简单的人,他就会喜欢修总持,一句佛号,「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但是有些人他喜欢广泛的修学,他读《华严经》《法华经》,他愈广,他对净土愈越容易产生归依,这个因人而异。不过,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不管专修也好、不管兼修也好,禅密双修、或者净密双修都好,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所谓的兼修,一定有一个主修,还有这个「副」,有一个正行跟助行。兼修,你要看谁兼谁?(哈哈)你看禅宗也说禅净双修,但是禅宗的禅净双修,他是念佛以后,参念佛是谁?他重点不在对佛号的归依,他是念完佛以后,观想为什么我能够念佛?他是去找出那个佛性。我们禅净双修,我们是以佛号为主,以观照力来破除佛号前面的妄想,它是用般若的智慧来扫掉妄想、来帮助佛号的相续。所以你的动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非常赞成所有的兼修,禅净双修也好、净密双修也好、广修八宗都好,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正行是什么?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来生的归依处在哪里?这是重点。就是什么是你的主行?那其他是眷属。你掌握这个重点,你怎么修都可以。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六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