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我空观、法空观,消灭心中的「遍计执」──心中由妄想所捏造的我相、法相,使令这个我相、法相,这个错谬的影像,「永无有相」,究竟消灭,这就是所谓的「圆成实」。「圆成实」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悟入圆成实」。那这「圆成实」是怎么安立的呢?提出这个「问」,这以下回「答」:
辛二、答所释词摄所解法(分二:壬一由无变异性; 壬二由最胜义) 壬一、由无变异性
这当中有二科:「一、由无变异性;二、由最胜义」。这个科打错了,「壬二」的第二科是「由最胜义」,它是有最殊胜的义理。好,我们先看第一科「由无变异性」。这个圆成实的安立,第一个理由是:
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
这个法之所以能够称为圆满成就的真实法,是因为它没有「变」化「性」。就是说,依他起这个世俗谛的法是变化的,因为它是一个果报诸法。比如说,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个人,但是你来生不一定是个人、你前生也不一定是个人,我们的果报体,有时候是天人相、有时候是人相、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所以依他起是不断的剎那剎那变化,随顺业力跟思想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这个就是「圆成实」,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是「无变异性」。
壬二、由最胜义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 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这个「圆成实」,它是圣人的「清净」心,就是所谓的无分别智,它是由圣人无分别智所攀缘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所得的心所能够攀缘的。而且在「一切」的「善法」当中,是「最」为殊「胜」的,因为它「最」殊「胜」,所以称为「圆」满「成」就真「实」之法。我们一般所造的善法,叫做有为的善法;圆成实的法是无为的善法。有为的善法招感人天,无为的善法招感涅槃。这个地方要注意──「依他起」,不管怎么样的庄严、怎么样的安乐,这个地方是不能当依止处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不管你一生当中度了多少众生,你广度众生如无相好佛、你盖了八万四千个大塔、你积集了无量无边的善法,这个都不能当作归依处,因为这都是迁流之法。那我们菩萨云何应住呢?就是圆成实性,我空、法空的真理。为什么依他起不能安住呢?因为依他起,它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你有快乐,你一定会有痛苦;你有得到,就一定会失掉。
不要说佛法,你看中国的《易经》就是这个道理。《易经》在论断一个人的生命,以阴阳五行的生克来判定,就是这个大运跟流年,反正吉凶的神煞就这么多,你小时候命运好,你很可能中年晚运就不好;你小时候命运不好,你后面很容易苦尽甘来:就是你是先把福报享尽,还是享到后面去。所以,这个有为诸法,是兴久必衰,衰久必兴的。这个地方,佛陀提醒菩萨:不管你一生造多大的功德,这个都不能当依靠的,你不能在这个地方打妄想,赶快回到圆成实,这是所有圣人大安乐的依止处;这个依他起,它只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利益众生的一个方便,不能安住在这种功德相;「最胜义」的三世诸佛所安住的,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好,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明三相名称的安立。
己二、广所执性(分二: 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 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 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 辛一、总标
前面是略说三相,这以下是「广」释「所执相」。菩萨所对治的是遍计所执,所以有须要把遍计所执的相貌,详细的开展。这当中有二段:「庚一、显二遍计成所执性;庚二、释由品类能遍计度」。先说明「遍计所执」的相貌,再说明它生起的差别「品类」。看「遍计所执」的生
起相貌,看「总标」:
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
这个遍计执的相貌有二个:第一个是「能遍计」的心,第二个是「有所遍计」的境。你能够产生妄想,一定有一个能打妄想的心,跟你所接触的境界,这二个要和合。看「征释」,先看「征」问:
辛二、征释(分二:壬一别征;壬二随释) 壬一、别征
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
什么是「能遍计」的心呢?什么是「所遍计」的境界呢?这二个合起来,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的「自性」?提出三个问,这以下回答:
壬二、随释(分三:癸一能遍计;癸二所遍计; 癸三遍计所执自性) 癸一、能遍计(分二:子一出意识体;子二释有分别) 子一、出意识体
回答当中,我们先看「能遍计」。「能遍计」当中,先说明它的自体,「出意识体」:
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妄想?这个妄想、执着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妄想就是因为我们有第六「意识」、有心识。你说这个「花」,它为什么不打妄想?因为它没有第六意识。有第六意识,怎么就会「遍计」执呢?因为它有一种强烈的「分别」功能。前五识它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前五识虽然也有明了性,但是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只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不带名言。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能够回忆过去,产生「随念分别」;它可以忆想未来,产生「计度分别」;它有寻思,有种种的「名言分别」:所以它就产生一种「遍计执」。这个遍计执的主要功能,就是第六意识。不过这个地方,大家也要注意,第六意识的分别也不一定是错。二乘的学者,他是把第六意识消灭;但是大乘佛法,是认为第六意识要转变,你应该把第六意识的分别,用来分别佛法,是这个意思。
子二、释有分别(分二:丑一征;丑二释) 丑一、征
「释有分别」中,有「征」跟「释」。
所以者何?
这是什么理由?为什么第六意识有分别,就产生遍计执呢?这以下回答:
丑二、释(分二:寅一显二因生;寅二显名遍计) 寅一、显二因生
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第六意识怎么会产生遍计执呢?这当中有二个情况:第一个,它的妄想执着是根据独头意识,就是根据自己的「名言」、根据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识有独头意识:假设第六意识没有依止前五识的帮忙,它不能攀缘现在;但是他可以坐在那个地方,眼睛一闭,回想过去、预测未来。这种对于过去跟未来的境界,它能够用自己的思想活动,把它变现出来,这个就是它能够产生遍计执的第一个理由,它有独头意识。第二个,它也可以用五俱意识来攀缘现在的境界,就是「及用一切识」,这个「一切识」就是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可以跟眼睛、耳朵合作,攀缘现在的色尘、听现在的音声;依止现在五尘落谢的影像,再加以种种的妄想,产生遍计执。所以这个遍计执,它有独头意识的遍计执,也有五俱意识的遍计执,独头意识攀缘过去、未来,五俱意识攀缘现在。我们看总结:
寅二、显名遍计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在心理学,习惯作一个测试,拿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一半的咖啡,让你来看,说出你的感受怎么样?有些人是比较知足、比较乐观的,他过去熏习这样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欢喜。有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思想,他看到这半杯咖啡,是看
到上面空的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这一部分,得到的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这是悲观主义者。就是说,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较容易产生快乐,你快乐的时间会多一点;假设你是悲观主义者,你经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点、生命的遗憾处,你的所缘境都是在这个地方打转,你就容易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因缘会多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有关系,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业力受果报只有直觉,就是前五识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后面第六意识接手以后,那就看你怎么想。所以前五识的业力,除非你的业力真的太差了,你那个饥饿的感受,会一次一次的刺激;因为前五识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假设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缺乏的话,那这个遍计执、这个名言分别,在你生命当中,是很大的主导作用。有时候我们逆境现前,那是一个果报,我们不能改变;那个果报刺激以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挥之不去,在心中不断的缠绕,会跟着我们几十年,乃至跟到来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这个遍计执,就是那个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而且它影响你的时间最持久。其实前五识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感受,只是一个直觉,一剎那就过去,一剎那一剎那的过去,因为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但是到第六意识,把前五识的影像收集起来以后,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你的快乐、痛苦,第六意识这个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是主导的作用。所以不是说你善业强,你就快乐,这不一定!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癸二、所遍计
前面的能遍计,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跟五俱意识的名言分别,那它所遍计的是什么呢?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
我们之所以打妄想,一定是根据这些因缘所生的色心果报诸法,才能打妄想。有人就问: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为什么不是所遍计呢?因为圆成实性,非所缘故。我们攀缘不到圆成实性,你攀缘不到它,你当然不可能对它打妄想,所以圆成实性是非所缘故。第二个,遍计执是非存在故…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