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我空觀、法空觀,消滅心中的「遍計執」──心中由妄想所捏造的我相、法相,使令這個我相、法相,這個錯謬的影像,「永無有相」,究竟消滅,這就是所謂的「圓成實」。「圓成實」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悟入圓成實」。那這「圓成實」是怎麼安立的呢?提出這個「問」,這以下回「答」: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分二:壬一由無變異性; 壬二由最勝義) 壬一、由無變異性
這當中有二科:「一、由無變異性;二、由最勝義」。這個科打錯了,「壬二」的第二科是「由最勝義」,它是有最殊勝的義理。好,我們先看第一科「由無變異性」。這個圓成實的安立,第一個理由是:
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
這個法之所以能夠稱爲圓滿成就的真實法,是因爲它沒有「變」化「性」。就是說,依他起這個世俗谛的法是變化的,因爲它是一個果報諸法。比如說,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個人,但是你來生不一定是個人、你前生也不一定是個人,我們的果報體,有時候是天人相、有時候是人相、有時候變成一只螞蟻,所以依他起是不斷的剎那剎那變化,隨順業力跟思想變化;但是在變化當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這個就是「圓成實」,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是「無變異性」。
壬二、由最勝義
又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 由最勝義,名圓成實。
這個「圓成實」,它是聖人的「清淨」心,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智,它是由聖人無分別智所攀緣的境界,不是凡夫有所得的心所能夠攀緣的。而且在「一切」的「善法」當中,是「最」爲殊「勝」的,因爲它「最」殊「勝」,所以稱爲「圓」滿「成」就真「實」之法。我們一般所造的善法,叫做有爲的善法;圓成實的法是無爲的善法。有爲的善法招感人天,無爲的善法招感涅槃。這個地方要注意──「依他起」,不管怎麼樣的莊嚴、怎麼樣的安樂,這個地方是不能當依止處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不管你一生當中度了多少衆生,你廣度衆生如無相好佛、你蓋了八萬四千個大塔、你積集了無量無邊的善法,這個都不能當作歸依處,因爲這都是遷流之法。那我們菩薩雲何應住呢?就是圓成實性,我空、法空的真理。爲什麼依他起不能安住呢?因爲依他起,它有所得,就會有所失。你有快樂,你一定會有痛苦;你有得到,就一定會失掉。
不要說佛法,你看中國的《易經》就是這個道理。《易經》在論斷一個人的生命,以陰陽五行的生克來判定,就是這個大運跟流年,反正吉凶的神煞就這麼多,你小時候命運好,你很可能中年晚運就不好;你小時候命運不好,你後面很容易苦盡甘來:就是你是先把福報享盡,還是享到後面去。所以,這個有爲諸法,是興久必衰,衰久必興的。這個地方,佛陀提醒菩薩:不管你一生造多大的功德,這個都不能當依靠的,你不能在這個地方打妄想,趕快回到圓成實,這是所有聖人大安樂的依止處;這個依他起,它只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的過渡時期,我們在利益衆生的一個方便,不能安住在這種功德相;「最勝義」的叁世諸佛所安住的,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理。好,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說明叁相名稱的安立。
己二、廣所執性(分二: 庚一顯二遍計成所執性; 庚二釋由品類能遍計度) 庚一、顯二遍計成所執性 辛一、總標
前面是略說叁相,這以下是「廣」釋「所執相」。菩薩所對治的是遍計所執,所以有須要把遍計所執的相貌,詳細的開展。這當中有二段:「庚一、顯二遍計成所執性;庚二、釋由品類能遍計度」。先說明「遍計所執」的相貌,再說明它生起的差別「品類」。看「遍計所執」的生
起相貌,看「總標」:
複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性乃成。
這個遍計執的相貌有二個:第一個是「能遍計」的心,第二個是「有所遍計」的境。你能夠産生妄想,一定有一個能打妄想的心,跟你所接觸的境界,這二個要和合。看「征釋」,先看「征」問:
辛二、征釋(分二:壬一別征;壬二隨釋) 壬一、別征
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
什麼是「能遍計」的心呢?什麼是「所遍計」的境界呢?這二個合起來,什麼叫做「遍計所執」的「自性」?提出叁個問,這以下回答:
壬二、隨釋(分叁:癸一能遍計;癸二所遍計; 癸叁遍計所執自性) 癸一、能遍計(分二:子一出意識體;子二釋有分別) 子一、出意識體
回答當中,我們先看「能遍計」。「能遍計」當中,先說明它的自體,「出意識體」:
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
我們爲什麼會産生妄想?這個妄想、執著是怎麼産生的?這些妄想就是因爲我們有第六「意識」、有心識。你說這個「花」,它爲什麼不打妄想?因爲它沒有第六意識。有第六意識,怎麼就會「遍計」執呢?因爲它有一種強烈的「分別」功能。前五識它只有自性分別,所以前五識雖然也有明了性,但是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它只是一種直覺的反應,不帶名言。但是這個第六意識,它能夠回憶過去,産生「隨念分別」;它可以憶想未來,産生「計度分別」;它有尋思,有種種的「名言分別」:所以它就産生一種「遍計執」。這個遍計執的主要功能,就是第六意識。不過這個地方,大家也要注意,第六意識的分別也不一定是錯。二乘的學者,他是把第六意識消滅;但是大乘佛法,是認爲第六意識要轉變,你應該把第六意識的分別,用來分別佛法,是這個意思。
子二、釋有分別(分二:醜一征;醜二釋) 醜一、征
「釋有分別」中,有「征」跟「釋」。
所以者何?
這是什麼理由?爲什麼第六意識有分別,就産生遍計執呢?這以下回答:
醜二、釋(分二:寅一顯二因生;寅二顯名遍計) 寅一、顯二因生
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
第六意識怎麼會産生遍計執呢?這當中有二個情況:第一個,它的妄想執著是根據獨頭意識,就是根據自己的「名言」、根據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識有獨頭意識:假設第六意識沒有依止前五識的幫忙,它不能攀緣現在;但是他可以坐在那個地方,眼睛一閉,回想過去、預測未來。這種對于過去跟未來的境界,它能夠用自己的思想活動,把它變現出來,這個就是它能夠産生遍計執的第一個理由,它有獨頭意識。第二個,它也可以用五俱意識來攀緣現在的境界,就是「及用一切識」,這個「一切識」就是前五識。第六意識也可以跟眼睛、耳朵合作,攀緣現在的色塵、聽現在的音聲;依止現在五塵落謝的影像,再加以種種的妄想,産生遍計執。所以這個遍計執,它有獨頭意識的遍計執,也有五俱意識的遍計執,獨頭意識攀緣過去、未來,五俱意識攀緣現在。我們看總結:
寅二、顯名遍計
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故名遍計。
所以這個遍計執,就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在心理學,習慣作一個測試,拿一個透明的杯子,裝一半的咖啡,讓你來看,說出你的感受怎麼樣?有些人是比較知足、比較樂觀的,他過去熏習這樣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歡喜。有些人是比較悲觀的思想,他看到這半杯咖啡,是看
到上面空的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這一部分,得到的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這是悲觀主義者。就是說,如果你是樂觀主義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較容易産生快樂,你快樂的時間會多一點;假設你是悲觀主義者,你經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點、生命的遺憾處,你的所緣境都是在這個地方打轉,你就容易産生痛苦,産生痛苦的因緣會多一點。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它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的快樂、痛苦,跟業力有關系,但是諸位要曉得:業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業力受果報只有直覺,就是前五識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後面第六意識接手以後,那就看你怎麼想。所以前五識的業力,除非你的業力真的太差了,你那個饑餓的感受,會一次一次的刺激;因爲前五識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說你真的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沒有房子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刺激;假設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缺乏的話,那這個遍計執、這個名言分別,在你生命當中,是很大的主導作用。有時候我們逆境現前,那是一個果報,我們不能改變;那個果報刺激以後,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揮之不去,在心中不斷的纏繞,會跟著我們幾十年,乃至跟到來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這個遍計執,就是那個內心的感受,內心的感受是最強烈的,而且它影響你的時間最持久。其實前五識的果報,由業力所變現的感受,只是一個直覺,一剎那就過去,一剎那一剎那的過去,因爲前五識只能夠攀緣現在;但是到第六意識,把前五識的影像收集起來以後,你讓第六意識分別起來,那不得了!你的快樂、痛苦,第六意識這個名言的計度分別,它是主導的作用。所以不是說你善業強,你就快樂,這不一定!其實這個第六意識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癸二、所遍計
前面的能遍計,是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跟五俱意識的名言分別,那它所遍計的是什麼呢?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
我們之所以打妄想,一定是根據這些因緣所生的色心果報諸法,才能打妄想。有人就問:圓成實性跟遍計所執性,爲什麼不是所遍計呢?因爲圓成實性,非所緣故。我們攀緣不到圓成實性,你攀緣不到它,你當然不可能對它打妄想,所以圓成實性是非所緣故。第二個,遍計執是非存在故…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