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

  第二七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一頁,「戊叁、釋一異」。

  

  本論整個修學綱要有叁個重點,就是大乘的境、行、果。所謂的「境」就是甚深見,「行」就是廣大行,「果」就是究竟果,有叁個重點。我們現在這一科是講到「甚深見」,就是身爲一個大乘的菩薩,我們在行菩薩道之前,我們應該如何觀察生命的真相?講這個重點。這個甚深見,無著菩薩分成二個重點來發揮:一個是「所知依」,一個是「所知相」。「所知依」是講到生命的依止處,或者說是生命的根源;「所知相」是講到生命的差別相。「所知依」跟「所知相」相互的關系,可以說是一種體用開合的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今天把生命作一個開展,所謂的依體起用,就顯現出「所知相」,有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跟圓成實相,這麼一個多彩多姿、變化多端的生命;如果我們把生命作一個縮合,攝用歸體,就回到現前一念心識、這阿賴耶識,就是「所知依」。所以「所知依」跟「所知相」,是一個體用開合的關系。

  

  蕅益大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宇宙無非旅泊,而泊宇中者,究竟是什麼人?」第一話就是對生命的開展,說宇宙無非是一個旅泊,生命它是不斷的相續變化,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只螞蟻,今生變成一個人,來生變成一個天人,所以人生就是一個暫時的過客,它是很多很多剎那剎那生命相續的點,串成一個複雜變化的人生,所以我們只是一個過客。「宇宙無非旅泊」就講到「所知相」,講到叁相生命「即空、即假、即中」的差別。但是這麼一個複雜的生命,到底是誰在那個地方流轉?「流轉叁界中,流轉者誰?」簡單的說,就是現前一念心識在流轉。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種子,不斷的不斷的變現很多差別果報讓自己受用。所以,我們在了解「所知依」跟「所知相」,就是用「體、用」的關系,就能夠了解。

  

  第二七卷

  

  戊叁、釋一異(分二:己一問;己二答) 己一、問

  

  這一科是「所知相」,當中有六段:第一段是「出體」,第二段是「釋名」,現在是第叁段的「釋一異」。前面一科的「釋名」,說明叁相各別的內涵;這一科「一異」是解釋叁相的互相關系,它們之間互相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說明這個道理。「釋一異」當中分成二段:「一、問;二、答」。我們先看「問」:

  

  複次,此叁自性爲異、爲不異?

  

  生命的差別相貌有「叁」種:那這叁種是差「異」的?差「異」就是說彼此間的性質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任何關系的,叫差「異」;或者說是「不異」?這「不異」就是相同,彼此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這是把叁相的關系,到底是相互的差異?或者彼此是相同?提出一個問,這以下回「答」:

  

  己二、答(分叁:庚一雙非;庚二依一自性標叁異門; 庚叁別釋叁性成異門義) 庚一、雙非

  

  回「答」當中有叁段:「一、雙非;二、依一自性標叁異門;叁、別釋叁性成異門義」。先看「雙非」,先作一個回答:

  

  應言非異非不異。

  

  這叁者的關系:說是「非異」,就是互相含攝叫「非異」,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間是互相含攝的叫做「非異」;「非不異」,是各有體相,雖然互相含攝,但是叁個法都有它各自的體性跟相貌,它各有體相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非異非不異」的意思,後面的論文,論主無著菩薩說:在叁相當中,它是以依他起相來作基本的。也就是說,從依他起的法當中,我們內心跟依他起接觸,産生心中的妄想,安立做遍計執;那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把心中的妄想消滅了,安立做圓成實。換句話說,這叁個法是以依他起作基礎的,當我們是覺悟的時候,安立做圓成實;當我們對依他起産生迷惑,安立做遍計執:所以這叁個關系,主要是以依他起相,來作一個基本點。

  

  庚二、依一自性標叁異門

  

  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成依他起。 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

  

  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

  

  我們先看叁相是怎麼安立的。「依他起自性」是「由異門故」,有很多差別的因緣。我們知道這個「依他起」,主要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生,這個種子有很多很多的業力種子、名言種子、我見種子,有很多差別的種子因緣,而成就依他起的法。「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計所執」,也是因爲「依他起」。我們面對「依他起」的時候,「由異門故」,這個「異門」就是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去接觸這些因緣果報的時候,內心産生一種相似的影像,這個影像跟外在的境界有一點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樣,這種影像生起的時候,我們說這個叫「遍計執」。每一個人打妄想是很多,所以這「異門」就是很多的計度分別,就産生很多的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唯識學安立做「遍計所執」。「即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實。」當我們修學了佛法,開始回光返照,不管持咒也好、念佛也好,總之,你要把心中的影像消滅掉。當我們開始去消滅心中的影像,恢複本來面目的時候,這個時候安立做「圓成實」性,破除「遍計執」而開顯「圓成實」性。當然破除的方法也是很多很多,所以它叫差別因緣。

  

  所以,本論把生命的相貌分成叁相,這叁相以「依他起」作基本。我們今天這一念明了的心,接觸了「依他起」,如果我們今天是産生迷惑顛倒,我們就活在自己的相似影像,這個叫做「遍計執」;我們開始去消滅心中的影像,這個時候就證得「圓成實」;然後進一步,再證得「依他起」。這個地方,我們講一個譬喻,我們講「水」。水的體性是濕性,這個水如果遇到了石頭、或者風吹的因緣,石頭的碰撞因緣,就産生很多的波浪。這個水,就表示「依他起」,因緣所生的法;這些變化的波浪,是心中的影像,就是「遍計執」;不管你這個波浪打得多高,變化有多大,它的濕性永遠不改變的,這個濕性就是「圓成實性」。我們從這個水、波浪跟濕性的關系,就可以了解叁相是互相含攝,而且是各有體相的,叫「非異非不異」。

  

  庚叁、別釋叁性成異門義(分叁: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 計所執;辛叁成圓成實)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征;壬二釋) 壬一、征

  

  什麼叫「叁」相的「異門」?前面只是講到差別因緣,這裏把差別因緣的意思講出來,有叁段,先看「成」就「依他起」。這當中每一段都有一個問跟答。

  

  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壬二、釋

  

  依他熏習種子起故。

  

  這個地方是講到「異門」。是什麼樣的因緣産生「依他起」呢?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依」托「他」法的「熏習」。依他起的法要生起,第一個要現行熏種子,我們一定有很多現行的身口意的造作,這個造作會産生種子,成就一種因相,一種潛伏的善惡功能,這個就是依他起的其中一個相貌,因相;這樣的一種功能,時機成熟的時候,表現成一種身心果報,「種子起故」,種子而生起現行,這個叫果相。所以,依他起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因相跟果相的成立。爲什麼叫「依他」呢?就是我們內心不管是成就善惡的功能、或者表現可樂不可樂的果報,這個法都是無自性的,它自己不能決定它的性質,必須是由它法來決定,所以叫做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這朵花,這個花是個果報相,因爲它是一個現行法。一般我們看到花的時候,心中會産生一個相似影像,一個花的影像,我們會認爲這個花是有自性的,它自己能夠決定它的性質。其實是不對的。它本身不能決定它的性質,必須由業力的因緣,依他法,當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花就消失了。你現在的身心世界,你說:我現在這個果報體,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有內心的分別,一個女人的思想、男人的思想,等等。其實你現在的生命體,你自己也作不了主,它什麼時候要消失,你沒辦法作主的。那誰作主呢?「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就是由你前生的業力來作主。所以這個依他起法是變化的,這個「他」是重點,就這個法的生起,乃至于這個法的相續存在,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法作主。什麼叫他法呢?就是由種子──業種子、名言種子,你過去所熏習的種子的勢力,來決定這個法是存在多久,「依他熏習」,「依他種子」而「起」。這個是說明依他起産生的差別因緣。看第二段的「遍計執」:

  

  辛二、成遍計所執(分二:壬一征;壬二釋)

  

  壬一、征

  

  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

  

  壬二、釋

  

  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計所遍計故。

  

  什麼因緣能夠成就「遍計執」呢?唯識學說是諸法叁相。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這個「遍計執」的安立,必須有一個「由是遍計」,就是能遍計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我們一定有計度分別(你說這個木頭,它就不能遍計),是一個有明了性的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去接觸「所緣相」,就是「所遍計」的依他起;當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就産生遍計所執的法出現,也就是心中有一種相似的影像,這相似影像就是「遍計所執」。比如說,我們在晚上昏暗的時候,看到一個繩子盤繞在地上,這個繩子叫依他起,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是業力所現的一個繩子。我們在昏暗的光線當中,我們的心假藉眼識接觸到繩子的時候,心中卻出現一個蛇的影像,我們認爲它是一條蛇,這種顛倒的相似影像就是遍計執,你說蛇跟繩子還有一點相似,但是已經不同。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內心所安住的,只有在第一剎那是受用依他起,第二剎那都是活在心中的相似影像,大部分的人。除非你在修…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