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還不是很害怕,但是我們知道它是一條蛇,是一個有真實體性的蛇。那你認爲這個蛇,它不是你心中的影像,是真實有的、離心別有的,這個叫做「自性遍計執」;然後你對著心中這個蛇的影像,安立名言:哦,它會咬人!它有毒液,咬到以後會死亡的。當我們開始用名言、思想,在這個蛇的影像當中産生計度分別,這個時候叫做「差別遍計執」,就是分別它的共相。因爲這個蛇,是共于全世界的蛇,不是你看到這只蛇而已。當你看到第一只蛇的時候,是就著某一個時空的蛇叫自相;但是你開始去分別蛇的法,這個就是共相:所以這個遍計執,有自相跟共相的差別。

  

  辛叁、圓成實(分二:壬一標;壬二釋) 壬一、標

  

  圓成實性,亦有二種:

  

  壬二、釋

  

  一者,自性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 由此故成圓成實性。

  

  「圓成實」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這個真如理,在唯識學分成二種:一個是「自性圓成實」,一個是「清淨圓成實」。「自性圓成實」,在天臺宗的名詞叫做在纏真如,「在」是存在的在,「纏」是纏繞的纏,在纏真如。在纏真如就是說,這個我空、法空的真如,被妄想所纏繞,爲遍計執的妄想所纏繞,叫做在纏真如。它雖然存在,但是沒有真實的作用。「清淨」的「圓成實」叫做出纏真如(出離的出),我們經過戒定慧的修學,把心中的這個相似影像消滅,還給諸法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叫做出纏真如,它已經出離了妄想纏繞,它有真實寂靜安樂的受用。

  

  比如說這個花,這個花是一個色法,我們接觸花的時候,我們開始在花外表的名言上打轉:這個花怎麼樣?漂不漂亮?多少錢……,等等。當你看到這個花的時候,你都是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打轉;但是它的真如是存在的,你不能說這個花的空性不存在,它空性的理還是存在,只是它不顯現,因爲被你的妄想所纏繞;雖然被妄想纏繞,但是它是存在,在纏的真如。等到你把心中的影像都消滅了,這個時候,你知道這個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因緣法的本性是空的,它的依他起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時候叫出纏真如。在纏真如跟出纏真如,天臺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虛空,虛空叫做在纏真如,虛空雖然是我空、法空,它是無有少法可得,但是它對雜染法,沒有對治力。說凡夫也有佛性,佛陀的心也有佛性,這二個有什麼差別呢?凡夫的佛性叫在纏真如,就是他的佛性只有性德,沒有修德,他的空性對黑暗,虛空對黑暗沒有對治力,它遇到黑暗就變成黑了,所以它對雜染法沒有對治力。佛陀的心,他是虛空當中多了一個太陽,他除了性德以外,還有修德,就是他除了佛性以外,還有修德,有無量無邊的戒定慧的波羅蜜,所以他對雜染法有對治力。所以「自性圓成實」就像虛空一樣,「清淨圓成實」就像在虛空當中再多一個太陽,那你就知道這二個之間的關系了。這是講到真如理,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亦有二種」:一個是存在,但是我們不能受用;一個是能夠受用的。

  

  己二、廣執所依(分二:庚一廣遍計;庚二廣分別) 庚一、廣遍計(分二:辛一出四種;辛二出五種) 辛一、出四種(分二:壬一略標列;壬二隨難釋) 壬一、略標列

  

  前面是針對諸法的叁相說明它的品類;這以下單單就著遍計所執,廣泛說明它的品類。這當中有二科:第一個「廣遍計」執,第二個「廣分別」。先看「遍計」,「遍計」當中有「四種」跟「五種」的差別。先看「四種」,這當中有二科:第一個「略標列」,第二個「隨難釋」。

  

  複次,遍計有四種: 一、自性遍計;二、差別遍計; 叁、有覺遍計;四、無覺遍計。

  

  「遍計」執「有四種」:前面二種「自性遍計」執跟「差別遍計」執說過了,一個是自相,一個是共相的遍計;在共相的「差別遍計」當中,我們又開出二種,就是思想上依止名言的遍計,又分成「有覺」的「遍計」跟「無覺」的「遍計」。我們看下一段:

  

  壬二、隨難釋

  

  有覺者,謂善名言;無覺者,謂不善名言。

  

  什麼叫做「有覺」呢?就是這種遍計,它能夠具足「善」巧的「名言」,它能夠用「名言」,作很深入而複雜的思惟,這個地方指的是人道的第六意識。人道的第六意識,它能夠對諸法的善惡,作很深入的思惟、觀察。那「無覺」遍計執呢?是「不善」巧「名言」,它的內心不具足這種善巧名言,指的是叁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的遍計執。就是畜生道它的內心非常暗鈍,所以畜生道造的業,是無記業,它不能論善惡。你說老虎去吃一個兔子,這個是不是罪業?這個不是罪業,這是無記業。在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論》上說:畜生道所造的業,全部是無記業,它今生幾乎不能創造因地,只能夠受果報,它只是一種直覺。畜生道的心暗鈍的狀態,就很類似夢中跟精神錯亂的狀態。你說他精神錯亂造的業是什麼業?也是無記業,只有別報,沒有總報的。你說他做夢,夢中意識也是無記業。爲什麼?因爲第六意識太過暗鈍,昏昧暗鈍。畜生道的心也是一樣,你看它的眼神,就是昏昧暗鈍。它今天會去吃什麼?或者被誰吃?那是在酬償它前生的業力。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沒有創造因地的功能。我們講得比較廣泛一點:在整個依他起的生命當中,有六道的輪回,只有人道的第六意識有作用。有什麼作用?有創造因地的作用。其他五道的第六意識,只是感受快樂、痛苦,幹不出什麼事出來。你看天人,天人的生命太過快樂,使令他內心太過散亂。佛陀說法,釋提桓因來聽法,聽過就忘掉了;畜生、餓鬼、地獄,它的內心極度的痛苦,我們知道痛苦太厲害,修習太多無益的苦行,你也不能專心;只有人道,能夠對你的生命作出重大的貢獻。就是說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創造極大的善業、或者創造極大的惡業,都是在人間完成;其他的五道,都是在酬償以前做人的時候的一個果報而已。所以佛陀只有在人世間出世,因爲人世間的第六意識,它能産生很深入的思惟,就是善巧名言。所以人道是值得珍惜的,因爲我們要對生命産生重大的扭轉,有二個因素:第一個善得人身,第二個聽聞正法。爲什麼善得人身呢?因爲這個人身的第六意識,是一個「有覺遍計」執,他的覺性特別高,當然這個覺性特別高,造業力也就特別強。這個地方是把計度分別,作四種的分類,把「差別遍計」執,分成「有覺」跟「無覺」。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