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四頁,「辛二、出五種」。我們這一科是把遍計執──所謂能遍計的第六意識,它計度分別的差別相貌,作一個品類的說明。這個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蕅益大師曾經用一句話,來加以形容我們的計度分別: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是衆禍之門」,但是它也是「衆妙之門」。怎麼說呢?「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回頓息。」說我們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是一切過失的根本。一個人爲什麼會造殺盜淫妄呢?就是因爲他有貪瞋癡。是什麼因素,勾引他的貪瞋癡煩惱呢?就是遍計執。它對諸法的真相,産生錯誤的認知,把快樂的當做痛苦、把痛苦當做快樂,就是他心中的影像、心中的認知,跟外在的真相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這個計度分別,假設是錯誤的話,那就帶動了你苦惱的人生;但是你要修學佛法,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你還得靠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你沒有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你根本不可能發菩提心,也不可能修六度的波羅蜜,所以它也是「衆妙之門」。所以我們對第六意識的態度是──隨順不得、也斷滅不得,你要把第六意識斷滅了,你的無上菩提也沒有了。外道修無想定,就是把這個想、這個計度分別消滅掉,這就錯損菩提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在修行當中的觀念,是轉變第六意識,而不是消滅第六意識,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地方的計度分別,講到「有覺」跟「無覺」。
辛二、出五種(分二:壬一標數;壬二列釋)
壬一、標數
這一科當中,把「有覺」的第六意識──能夠善巧分別名言的這個「有覺」的計度分別,又開出五種,從「有覺」當中開出五種。這當中有二科:「一、標數;二、列釋。」先看「標數」:
第二八卷 如是遍計複有五種:
「如是」把「有覺」的「計」度分別開出「五種」。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總說。這以下的計度,都是「人道」的計度,人道在計度法的時候,有名跟義,名是能诠,義是所诠。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菩薩,菩薩有四種:第一種是有名無義,只有菩薩之名,沒有菩薩之義。說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根本沒有發提心,你還是活在你的妄想當中,雖然你有菩薩之名,但是沒有菩薩之義,有名無義,這第一種。第二種是有義無名,他雖然沒有受菩薩戒,沒有菩薩戒的假名,但是他內心當中有菩提心,他也去做一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悲智雙運的功德,所以他有菩薩之實,但是沒有菩薩之名,叫有義無名。第叁種是有名有義,他也有菩薩的功德,也受過菩薩戒,有名有義。第四種是無名無義,也沒有菩薩的功德,也沒有菩薩的名稱。所以我們從菩薩的四種,你就知道名跟義的差別。你知道名跟義以後,這以下的論文,你就能夠了解。
壬二、列釋(分五:癸一依名計義;癸二依義計名; 癸叁依名計名;癸四依義計義;癸五依二計二) 癸一、依名計義
「列釋」分五:「一、依名計義;二、依義計名;叁、依名計名;四、依義計義;五、依二計二」。我們先看第一個「依名計義」。
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
我們人道的計度分別,第一個是從已知的「名」當中,去「遍計」未知的「義」。就是我們「依」止這個「名」稱,來計度它的「義」、它的內涵。比如說,我們打妄想,打蓮花燈的妄想,蓮華燈……,這個名稱是現前,但是義沒有現前;但沒關系!義沒有現前,我們可以把它想出來,從「名計義」,就是「蓮花燈」,顧名思義,我們知道蓮花、也知道燈。那什麼叫蓮花燈呢?就是蓮花當中裝一個燈,就是會發光的蓮花。那你這個「義」是怎麼想出來的呢?就是因爲它是蓮花跟燈的和合,蓮花我也看過、燈我也看過,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把蓮花燈的義,把它假想出來。就是由已知的「名」,去思惟它的「義」。我們一般的計度,這個情況是最多的,完全從名言當中,去思考它的義。
癸二、依義計名
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
我們從已知的「義」當中,去「遍計」未知的「名」,就是約「如是義」,去計度「如是」的「名」。這種人大部分是書讀得少,但智慧很高,他知道「義」,但不知
道名稱,他怎麼辦呢?由這個「義」,推度它的名稱。比如說六祖大師,他悟了真實相以後,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對內心世界的描述,能夠講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你找遍所有的經典,佛陀未曾講出這樣的名;但是這個道理,跟佛陀的道理是相似的。就是說他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什麼是我們衆生的本來面目?他知道,但是他沒有讀經典,不知道我們佛法對諸法實相、真如這個名稱的安立。怎麼辦呢?他就從「義」當中,去計度它的「名」:「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大師是一個開悟的人,他看到這個名稱,他就知道六祖大師所悟的義,跟他自己所悟的義、跟叁世諸佛所悟的義,是沒差別的。就是六祖大師可以從「義」當中,去計度這個「名」。
癸叁、依名計名
叁、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
從已知的「名」稱,去「計」度另外一個未知的「名」稱,計度這個「未了義」的「名」稱,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翻譯,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比如說「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是印度語,它是一個名;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阿賴耶」這個名稱是什麼,我們不知道。那怎麼辦呢?我們中文翻成「ˊㄘㄤ藏 」,或者講「ˋㄗㄤ藏 」,含ˊㄘㄤ藏 或者依止處。我們從已知的「名」,就是這個「ˋㄗㄤ藏 」,來代表阿賴耶,那我們就知道,哦,用這個「名」來計度另外一個「名」,就是把它翻過去,阿賴耶就翻成這個「ˋㄗㄤ藏 」──用已知的「名」,去計度一個未知的「名」,這是翻譯的問題。
癸四、依義計義
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
從已知的「義」來「計度未」知的「義」,在經典當中,佛陀經常使用譬喻,就是用日常生活當中簡單的義理,來譬喻佛法中深妙的義理,由簡單的義理,譬喻深妙的道理叫譬喻。比如說,我們怎麼知道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什麼差別?凡夫的心也是有明了性,佛的心也有明了性,這二個有什麼差別呢?哦,我們可以說是水跟波的關系,用水跟波的譬喻,水跟波同一個濕性,體性相同;但是作用不同,一個是寂靜的、一個是躁動不安。所以由已知的「義」──水、波的「義」,我們知道:佛心跟衆生的心的「義」我們不知道,我們從已知的「義」,也可以「計度未」知的「義」。
癸五、依二計二
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從已知的「名義」──「名」跟「義」,來「計度」未知的「名」跟「義」。這個就比較困難,這是佛菩薩的智慧了,從「名義」去「計度名義」。總而言之,我們人道衆生的「計度」分別,其實就這五種,從名跟義之間互相的計度。我們不講衆生法,打妄想這個我們不講,從修
學佛法的角度,名義當中,「義」是比較重要。
永嘉玄覺禅師 《永嘉證道歌》: 「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夢裏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分別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七十六年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的院長海公長老,爲我們講《楞嚴經》,他老人家是天臺宗的學者,所以都是先作一個五重玄義的懸談,把這一部經的名、體、宗、用、教,先綜合籠總的說明。這個懸談一談下去,談了叁十幾卷,講了一個學期還沒講到正文。過年的時候,我們跟海公泡茶,我們第一屆同學就跟海公說:「海公啊!你老人家講《楞嚴經》,講了一學期,都沒講到正文,怎麼會講那麼久?」他說:「這個你們就不懂啊!讀經典啊,你要用義理來引導名相,不能用名相來引導義理。」就是說,你讀這部經,你要把這部經的觀念先抓住,然後你才有資格去讀經的,否則你進入到這麼多……,《楞嚴經》十卷的名相,那你「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說你進入這個名相之前,你要先知道:這部經到底想說什麼?它的理論是什麼?修行方法是什麼?所以海公說:「在古時候的叢林,只要有講經的法座,整天打坐的那些老參一定會來聽。他聽什麼地方啊?聽你講「五重玄義」(呵──),聽完,你開始消文的時候,他就走了!」這就是老參禅和子,你講五重玄義,他雙腿一盤、眼睛一閉,就聽你講,點點頭,表示同意;你五重玄義講完,真正消文的時候,那些老參他不聽了。初學者才聽消文。(哈──)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了觀念,他就知道修行了。所以我們就:「哦!原來是這樣。」你研究一部經、研究一部戒,都是這樣,你要抓住它的宗旨。所以古人說:有二種人是不能讀書,不適合讀書:第一種人是心術不正,發心不正,爲了名利心讀書,你道理明白愈多,傷害衆生愈厲害,所以心術不正的人,不適合讀書。第二種是執著名相的人,也不適合讀書,他愈讀,心理障礙愈大。本來你沒有讀書之前,對佛法還有信心,至少你還能夠禮拜、贊歎、供養,每天做定課,歸依叁寶、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經典一讀下去,唉呀,你覺得矛盾重重,結果對佛法失去信心,這個就是把醍醐當毒藥。佛陀說法的目的,本來是一種治病的藥,結果你變成毒藥了,你就是在那邊分別名相。所以我們要知道,就著修學佛法來說,你要先掌握「義」,然後從這個義當中,去攝受這些「名」。《攝大乘論》也是這樣,無著菩薩廣泛的開展菩薩廣大的境、行、果,它的名相很多;但是你要掌握住幾個觀念,這所有…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