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P4

  ..續本文上一頁:你沒有真正的誦《法華經》,你是心迷《法華》轉,你只是在《法華》名相轉。因爲他把誦《法華經》當功德,他沒有把《法華經》消化成道理,産生內心的一種對治。所以他誦《法華經》是怎麼樣呢?第一個生相,産生執著相,有爲法的執取;第二個增相,他認爲功德增加;第叁個淨相,對淨法的清淨相。六祖大師跟他開示以後,他開悟了。開悟以後,他講出一句話說:「誦經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累世狂。」說:我以前在誦《法華經》的時候,心隨境轉,只是把《法華經》誦過去,沒有把它會歸到內心的對治,總是以一種有所得,把誦《法華經》當功德想。有功德想,你內心一定有一個自我,因爲這個是我所,最後你以自我爲中心,夾帶很多的功德,那當然把自我提高了。就是說,誦《法華經》沒有錯,錯在于他內心當中,沒有産生對治,所以講「誦經叁千部,曹溪一句亡」,六祖大師開示以後,他回光返照,其實誦經的目的是産生觀照力。最後他要離開的時候,六祖大師說:你現在有資格誦《法華經》了,(呵──)因爲你現在是心悟轉《法華》。

  

  我以前在讀《楞嚴經》的時候,十卷讀得很辛苦。海公說:你讀《楞嚴經》,不要那麼辛苦,反正它十卷的經文,你把每一句話,消歸到身心世界就對了。海公說:「佛陀講經,不可能離開身心世界說法。」好象你講這個名相,講得天花亂墜,其實都是在講你的身心世界。你想想看,佛陀絕對不會離開身心世界來說法。他告訴我們二個觀念:第一個,什麼是雜染法?什麼是功德法?這是第一個重點,他讓你分辨清楚,什麼是雜染相?什麼是功德相?第二個,怎麼從雜染相變成清淨相。就這二個重點而已,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後來我觀念一改變:唉呀,真的這樣。其實你看《攝論》也是這樣,它有十科,你看無著菩薩所說的話,你把名相投射到你的身心世界,你就會産生會心的微笑;你不投射到身心世界,用心外求法的心情,心迷《法華》轉,那你讀起來就很辛苦了,就像在讀世俗的書一樣(哈──)。你能夠把讀的法,往內心去觀照,那你愈讀愈有味道,所以這是一個心態問題。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我回答二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蕅益大師說念佛求生淨土,是「至直捷、至圓頓」的法門。「蓋通途圓教,必先開圓頓解,方能夠依圓理起圓觀」;而念佛法門不須如此經過一番的參悟,「但以念念念佛,無不念念在圓觀之中」,請問此圓觀同彼圓觀否?

  

  答:念佛法門不須要一番的參透,這是誰告訴你的?其實念佛法門它是可深可淺的。我們曆代的祖師都是開方便門,反正你就好好的念佛。其實你去讀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念佛法門不是這麼回事的、不是這麼回事的。當然蕅益大師的法門甚深,我不敢隨便揣測他老人家的「祖師真實意」,但是我簡單的把他重要的觀念提出來,你就知道念佛法門的淺深。蕅益大師說:「念佛有二種:一者事持,二者理持。」諸位都知道,淨土法門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它是他力加被的法門。你如果選擇自力,那你就靠你的本事,去調伏你所有的煩惱跟罪業;但是淨土法門它是靠他力,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它的重點在歸依,你必須想盡任何方法,使你的心跟佛的心感應道交。你跟佛不感應,他怎麼加被你?在感應的歸依當中,蕅益大師認爲有事相的歸依跟理的歸依。事的歸依,就是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這是二個東西;你認爲衆生跟佛是有自性的,能念的心是苦惱的,所念的佛是大功德的,沒關系,一點關系都沒有的。沒關系

  

  《佛果圜悟禅師碧岩錄》: 「向難道處道破, 向撥不開處撥開, 去他緊要處頌出。」 《大正》48,頁189c

  

  《禅林寶訓筆說》: 「撥開幻影浮光。」 卍續64,頁726b

  

  《續傳燈錄》: 「獨露一心撥開萬象」《大正》51,頁598b

  

  《古尊宿語錄》: 「何不撥開自己心地靈源,放出神通光明。 滔滔流注成辦佛事, 豈不快哉!」 卍續68,頁278c

  

  《清珠集》: 「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得一日光陰, 念一日彌陀; 得一時工夫, 修一時淨業。」 卍續62,頁497c

  

  ,我是業障凡夫,你是萬德莊嚴,那我靠著你,我仰仗你的加被力,這也是可以。但是這種力量比較薄弱,這是一種對立性的歸依,有能歸依的心跟所歸依的法,這個就是未達無生之理。如果你在修歸依的時候,你觀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能念的心,我的心雖然業障深重,但是這是依他起的法,如夢如幻的,我們把這個我業障深重、如夢如幻的心撥開來,發覺我的心是如,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萬德莊嚴也是依他起法,因緣所生法,你把這個萬德莊嚴的法撥開來,它也是如。後來我們發覺: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世間上只有一個如,沒有二個如,所以我們二個是一體的,能歸依、所歸依是一體的。從一個同體的佛性,我跟彌陀是不二的心情來念佛,那個感覺就不同!你這個時候是以自他不二的心情來念佛,你覺得阿彌陀佛好象離你不是那麼的遙遠。你說十萬億佛土,管他幾萬億佛土,我跟他是不二的,那只是一念之間就到了。所以淨土法門,你看蕅益大師他安立這個信心,有六種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就是說:你不要以爲淨土法門它不看經典,你不看經典,你跟彌陀之間的障礙重重,你要歸依他有困難。你說:诶,我是業障凡,彌陀是萬德莊嚴,我怎麼去受用彌陀的功德呢?你光是印光大師講一句話:修淨土宗的人,最重要的根本思想:「即衆生心,投大覺海。」這句話你就參不出來,凡夫的心,進入彌陀的功德海,這怎麼可能?如果你産生自性執的話,你很難相信淨土法門能夠成功。所以本尊相應法,它剛開始歸依的時候說:「淺者見淺;深者見深。」上自,是二個東西:一個弟子,一個是佛。但是真正本尊相應,到最後大圓滿的時候,他是不二的,那是進入到平等法界、一真法界,能歸依、所歸依性空寂,那才是真正的歸依。你能夠以自他不二的心情來念佛,蕅益大師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淨土法門也是有圓觀,因爲它強調叁根普被,所以對一些初機人,不講這麼深的道理。所以這個法門,蕅益大師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都可以念佛。只是說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起來,每一個人的心境不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是聖號、咒語,你看觀世音菩薩,他持〈大悲咒〉,從初地證得八地;我們持〈大悲咒〉,也沒産生多大的效果:就是同樣的一個咒,不同的心、不同的智慧去接觸這個咒,産生的作用不同。就是說佛菩薩的功德是一個廣大的倉庫,但是你要懂得密碼,你才能進得去:你只是這樣一個淺的智慧,你開顯一部分的功德;你有更深的智慧,你開顯更大的功德。一個月亮在不同的水當中,産生不同的影像;佛號亦複如是,你觀照的力量愈強,這佛號在你的心中,産生滅惡、生善的力量就更大。所以所有的法門都要開圓頓解,沒有一個例外的。

  

  問:《觀經》雲:「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答:這個是淨土宗的根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心中去憶佛、念佛,所以我來生就生長在有佛的

  

  世界。

  

  問:那這一念的想,這個想是什麼樣的想?說若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當下是唯心所現,那我們當下在想佛的時候,爲什麼沒有佛的大智慧、大神通呢?

  

  答:這個「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從因地上來說,就是你心中不斷的憶佛、念佛,這個諸佛的甚深功德,就在你憶念當中,慢慢的慢慢的成就。《涅槃經》說:你現在沒有乳酪,是的,但是你有牛奶。你有牛奶,你慢慢的提煉,總有一天可以變成乳酪。佛陀經常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也是這樣的道理。你沒有這個果地的功德,但是你的因地是從這樣累積起來的。如果你不憶佛、念佛,你只是每天持戒、修止觀,這有什麼問題啊?你們知道會有什麼問題嗎?這個叁歸依,缺一不可,你如果只歸依法,沒有歸依佛,你來生會生長在一個沒有佛住世的地方。你看辟支佛就是這樣。就是說,我們在整個法界當中,你如果想要跟佛結緣,生長在有佛住世,你一定要憶佛、念佛,對佛陀禮拜、觀想、贊歎,因爲佛畢竟是一個最圓滿的善知識。你不見佛,在成就大乘的菩薩道,這是一個非常吃虧的因緣,除非你要走辟支佛道,你才不須要見佛。但是大乘法門,你不見佛,那可以說是非常的吃虧,事倍功半。因爲你若能見到佛陀,佛陀有大威德力,他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裏,他知道如何啓發你的善根。那爲什麼有些人很快就生長在佛世?你就不能生長在佛世呢?因爲你跟佛沒有結緣。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诃責禅宗的大德,你看他前生智慧這麼高,但是他就是不念佛,唉呀,聽到佛號要去洗耳朵,我念一句佛號要去刷牙。這樣子的話,你來生就不再歸依叁寶,不再歸依佛,你很有智慧,但是不歸依佛。所以你看「十大願王」,首先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也就是說:你在生生世世當中,一定要跟佛結緣,就像兒子不能離開母親一樣,所以你要不斷的去觀想佛、憶念佛陀、贊歎佛陀,這個是很重要的。當然主修的是法,但是佛也要歸依。

  

  問:法師說叁惡道的衆生不善巧名言,沒有具足善巧名言,所以它的計度分別,就像夢中意識、精神錯亂的意識,這麼說來,這些衆生在僧伽藍內,偷吃僧伽物,對他們來生來說,是不受果報的嗎?

  

  答:這個業力,我們探討業力,知道心爲業主,你不探討心的話……,如地震把大殿破壞了,這地震造成的業?是善業?還是惡業?還是無記業?你想想看,是什麼業?一個地震,那是一個造作力,把大殿破壞了,是誰該負責?它這個業是善業?惡業?無記業?它不是個業啊,(呵──)因爲它沒有明了性。地震它沒有明了性,它是一個果報,衆生的業成熟,變成一個果報。業是一個因地,它一定有一個心識。這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把一個人打死了,這個不是業。業一定要有心識的推動,心爲業主,這個心,有暗鈍的心跟明了的心。暗鈍的心是什麼呢?夢中意識、精神錯亂,這些都暗鈍的心,這種業幾乎是忽略不計的;但是微細來說,有別報,就是你今天在精神錯亂的時候傷害了他,你跟他個人有一些各別的惡因緣;但是不會讓你到叁惡道去,不會影響總報,但是有別報,包括夢中意識、精神錯亂都是這樣。還有一個忏悔所作業,就是忏悔所折損業,就是這個業你曾經做過,但是你至心忏悔,你見到好相,這個業也是不增長業,也不招感叁界果報,但是別報還在。有幾種業?悔所損業、精神錯亂所作業、夢中所作業,都是不增長業,不招感總報。那畜生道所造的業,也是一種不增長業,因爲它的第六意識太暗鈍了;但是有一種例外,有一種畜生例外,這種畜生我們講「精靈」,就像狐狸精、什麼精,它長時間的吸收日月精華,那就不同了。因爲它變成精的時候,它第六意識的明了性很強,它造的業就有招感總報的力量。就是這個畜生它已經修煉成精的時候,那就不同了。如果它只是一般的畜生,這個業幾乎都是不增長業。爲什麼?第六意識太過暗鈍,就像做夢一樣。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