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没有真正的诵《法华经》,你是心迷《法华》转,你只是在《法华》名相转。因为他把诵《法华经》当功德,他没有把《法华经》消化成道理,产生内心的一种对治。所以他诵《法华经》是怎么样呢?第一个生相,产生执着相,有为法的执取;第二个增相,他认为功德增加;第三个净相,对净法的清净相。六祖大师跟他开示以后,他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讲出一句话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世狂。」说:我以前在诵《法华经》的时候,心随境转,只是把《法华经》诵过去,没有把它会归到内心的对治,总是以一种有所得,把诵《法华经》当功德想。有功德想,你内心一定有一个自我,因为这个是我所,最后你以自我为中心,夹带很多的功德,那当然把自我提高了。就是说,诵《法华经》没有错,错在于他内心当中,没有产生对治,所以讲「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六祖大师开示以后,他回光返照,其实诵经的目的是产生观照力。最后他要离开的时候,六祖大师说:你现在有资格诵《法华经》了,(呵──)因为你现在是心悟转《法华》。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十卷读得很辛苦。海公说:你读《楞严经》,不要那么辛苦,反正它十卷的经文,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海公说:「佛陀讲经,不可能离开身心世界说法。」好象你讲这个名相,讲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在讲你的身心世界。你想想看,佛陀绝对不会离开身心世界来说法。他告诉我们二个观念:第一个,什么是杂染法?什么是功德法?这是第一个重点,他让你分辨清楚,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功德相?第二个,怎么从杂染相变成清净相。就这二个重点而已,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后来我观念一改变:唉呀,真的这样。其实你看《摄论》也是这样,它有十科,你看无著菩萨所说的话,你把名相投射到你的身心世界,你就会产生会心的微笑;你不投射到身心世界,用心外求法的心情,心迷《法华》转,那你读起来就很辛苦了,就像在读世俗的书一样(哈──)。你能够把读的法,往内心去观照,那你愈读愈有味道,所以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蕅益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是「至直捷、至圆顿」的法门。「盖通途圆教,必先开圆顿解,方能够依圆理起圆观」;而念佛法门不须如此经过一番的参悟,「但以念念念佛,无不念念在圆观之中」,请问此圆观同彼圆观否?
答:念佛法门不须要一番的参透,这是谁告诉你的?其实念佛法门它是可深可浅的。我们历代的祖师都是开方便门,反正你就好好的念佛。其实你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念佛法门不是这么回事的、不是这么回事的。当然蕅益大师的法门甚深,我不敢随便揣测他老人家的「祖师真实意」,但是我简单的把他重要的观念提出来,你就知道念佛法门的浅深。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二种:一者事持,二者理持。」诸位都知道,净土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它是他力加被的法门。你如果选择自力,那你就靠你的本事,去调伏你所有的烦恼跟罪业;但是净土法门它是靠他力,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它的重点在归依,你必须想尽任何方法,使你的心跟佛的心感应道交。你跟佛不感应,他怎么加被你?在感应的归依当中,蕅益大师认为有事相的归依跟理的归依。事的归依,就是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二个东西;你认为众生跟佛是有自性的,能念的心是苦恼的,所念的佛是大功德的,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没关系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向难道处道破, 向拨不开处拨开, 去他紧要处颂出。」 《大正》48,页189c
《禅林宝训笔说》: 「拨开幻影浮光。」 卍续64,页726b
《续传灯录》: 「独露一心拨开万象」《大正》51,页598b
《古尊宿语录》: 「何不拨开自己心地灵源,放出神通光明。 滔滔流注成办佛事, 岂不快哉!」 卍续68,页278c
《清珠集》: 「抖擞身心,拨开世事,得一日光阴, 念一日弥陀; 得一时工夫, 修一时净业。」 卍续62,页497c
,我是业障凡夫,你是万德庄严,那我靠着你,我仰仗你的加被力,这也是可以。但是这种力量比较薄弱,这是一种对立性的归依,有能归依的心跟所归依的法,这个就是未达无生之理。如果你在修归依的时候,你观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念的心,我的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这是依他起的法,如梦如幻的,我们把这个我业障深重、如梦如幻的心拨开来,发觉我的心是如,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万德庄严也是依他起法,因缘所生法,你把这个万德庄严的法拨开来,它也是如。后来我们发觉: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世间上只有一个如,没有二个如,所以我们二个是一体的,能归依、所归依是一体的。从一个同体的佛性,我跟弥陀是不二的心情来念佛,那个感觉就不同!你这个时候是以自他不二的心情来念佛,你觉得阿弥陀佛好象离你不是那么的遥远。你说十万亿佛土,管他几万亿佛土,我跟他是不二的,那只是一念之间就到了。所以净土法门,你看蕅益大师他安立这个信心,有六种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净土法门它不看经典,你不看经典,你跟弥陀之间的障碍重重,你要归依他有困难。你说:诶,我是业障凡,弥陀是万德庄严,我怎么去受用弥陀的功德呢?你光是印光大师讲一句话:修净土宗的人,最重要的根本思想:「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句话你就参不出来,凡夫的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怎么可能?如果你产生自性执的话,你很难相信净土法门能够成功。所以本尊相应法,它刚开始归依的时候说:「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上自,是二个东西:一个弟子,一个是佛。但是真正本尊相应,到最后大圆满的时候,他是不二的,那是进入到平等法界、一真法界,能归依、所归依性空寂,那才是真正的归依。你能够以自他不二的心情来念佛,蕅益大师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净土法门也是有圆观,因为它强调三根普被,所以对一些初机人,不讲这么深的道理。所以这个法门,蕅益大师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都可以念佛。只是说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起来,每一个人的心境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是圣号、咒语,你看观世音菩萨,他持〈大悲咒〉,从初地证得八地;我们持〈大悲咒〉,也没产生多大的效果:就是同样的一个咒,不同的心、不同的智慧去接触这个咒,产生的作用不同。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是一个广大的仓库,但是你要懂得密码,你才能进得去:你只是这样一个浅的智慧,你开显一部分的功德;你有更深的智慧,你开显更大的功德。一个月亮在不同的水当中,产生不同的影像;佛号亦复如是,你观照的力量愈强,这佛号在你的心中,产生灭恶、生善的力量就更大。所以所有的法门都要开圆顿解,没有一个例外的。
问:《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答:这个是净土宗的根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心中去忆佛、念佛,所以我来生就生长在有佛的
世界。
问:那这一念的想,这个想是什么样的想?说若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下是唯心所现,那我们当下在想佛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佛的大智慧、大神通呢?
答:这个「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从因地上来说,就是你心中不断的忆佛、念佛,这个诸佛的甚深功德,就在你忆念当中,慢慢的慢慢的成就。《涅槃经》说:你现在没有乳酪,是的,但是你有牛奶。你有牛奶,你慢慢的提炼,总有一天可以变成乳酪。佛陀经常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是这样的道理。你没有这个果地的功德,但是你的因地是从这样累积起来的。如果你不忆佛、念佛,你只是每天持戒、修止观,这有什么问题啊?你们知道会有什么问题吗?这个三归依,缺一不可,你如果只归依法,没有归依佛,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没有佛住世的地方。你看辟支佛就是这样。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法界当中,你如果想要跟佛结缘,生长在有佛住世,你一定要忆佛、念佛,对佛陀礼拜、观想、赞叹,因为佛毕竟是一个最圆满的善知识。你不见佛,在成就大乘的菩萨道,这是一个非常吃亏的因缘,除非你要走辟支佛道,你才不须要见佛。但是大乘法门,你不见佛,那可以说是非常的吃亏,事倍功半。因为你若能见到佛陀,佛陀有大威德力,他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他知道如何启发你的善根。那为什么有些人很快就生长在佛世?你就不能生长在佛世呢?因为你跟佛没有结缘。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诃责禅宗的大德,你看他前生智慧这么高,但是他就是不念佛,唉呀,听到佛号要去洗耳朵,我念一句佛号要去刷牙。这样子的话,你来生就不再归依三宝,不再归依佛,你很有智慧,但是不归依佛。所以你看「十大愿王」,首先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也就是说:你在生生世世当中,一定要跟佛结缘,就像儿子不能离开母亲一样,所以你要不断的去观想佛、忆念佛陀、赞叹佛陀,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主修的是法,但是佛也要归依。
问:法师说三恶道的众生不善巧名言,没有具足善巧名言,所以它的计度分别,就像梦中意识、精神错乱的意识,这么说来,这些众生在僧伽蓝内,偷吃僧伽物,对他们来生来说,是不受果报的吗?
答:这个业力,我们探讨业力,知道心为业主,你不探讨心的话……,如地震把大殿破坏了,这地震造成的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你想想看,是什么业?一个地震,那是一个造作力,把大殿破坏了,是谁该负责?它这个业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它不是个业啊,(呵──)因为它没有明了性。地震它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果报,众生的业成熟,变成一个果报。业是一个因地,它一定有一个心识。这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把一个人打死了,这个不是业。业一定要有心识的推动,心为业主,这个心,有暗钝的心跟明了的心。暗钝的心是什么呢?梦中意识、精神错乱,这些都暗钝的心,这种业几乎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微细来说,有别报,就是你今天在精神错乱的时候伤害了他,你跟他个人有一些各别的恶因缘;但是不会让你到三恶道去,不会影响总报,但是有别报,包括梦中意识、精神错乱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忏悔所作业,就是忏悔所折损业,就是这个业你曾经做过,但是你至心忏悔,你见到好相,这个业也是不增长业,也不招感三界果报,但是别报还在。有几种业?悔所损业、精神错乱所作业、梦中所作业,都是不增长业,不招感总报。那畜生道所造的业,也是一种不增长业,因为它的第六意识太暗钝了;但是有一种例外,有一种畜生例外,这种畜生我们讲「精灵」,就像狐狸精、什么精,它长时间的吸收日月精华,那就不同了。因为它变成精的时候,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很强,它造的业就有招感总报的力量。就是这个畜生它已经修炼成精的时候,那就不同了。如果它只是一般的畜生,这个业几乎都是不增长业。为什么?第六意识太过暗钝,就像做梦一样。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