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外道在造业的时候,他是不知道什么叫因缘果报,反正及时行乐,他造业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是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的造业,就是这个人他不踩煞车,全速的撞过去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他哪一个地方产生什么病痛、生什么肿瘤,他稍微忏悔一下,好了。有些人他果报体障碍现前的时候,忏悔很久,他这个果报体还是很坚固,这跟他因地有关系了,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有忏悔。外道他造业,他是不忏悔的,所以邪见──就是无知所造的业是最重的,无知所造的业最重。所以,你不要说:诶,我研究戒律,但我根本做不到!你做不到,但是你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使你一时很多的微细戒做不到,但是你知道这不对,你有惭愧心,这个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讲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少欲知足,它制贪。菩萨戒的基本精神,我们上次讲过《瑜伽菩萨戒》,菩萨戒的持戒精神:增上惭愧。你看在所有的戒当中,特别是在中品以下的戒,只要这个菩萨产生增上惭愧,佛陀判罪都判得很轻,在菩萨戒里面。就是因为他的业轻,他这个业在造的时候,他踩了煞车,而且他这个人有进步空间。所以在这个「分别」当中,我们「如理分别」产生的正见,跟「不如理分别」产生的邪见,这对我们未来造业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壬九、执着分别
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这个「执着分别」,就是依止「不如理作意」产生的「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这是一切生死流转的根本。这个我见,就是在「五蕴」的身心变化当中,执着有一个不变化的「我」:说这个「五蕴」是生老病死的,「我」是不生老病死的,这个「五蕴」死掉,这个「我」来生再得一个新的果报,这个就是我见。我见开展出来有「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都是跟我见「相应」。
「六十二见」我们简单的讲一下。印度的外道,他的我见,简单的说,就是断见跟常见。什么叫常见?就是离蕴计我,这个我见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所以五蕴是生灭的,我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五蕴死亡以后,这个不生灭的我,再去得一个新的五蕴,流转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一直的保存下去,这叫离蕴计我。不过这个离蕴计我,起码他深信因果,因为它是常见。这个断见就是即蕴计我,我们一般凡夫的我:或者色身是我,我老了、我病痛了,以色身来当自我;或者是受想行识为我。那这个五蕴它是生灭法,你以五蕴为我,所以这个人死亡以后,这个「我」就消失了,就会落入「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见,就是你只有今生。这种知见,一个人只能活一次,就会带动一个人及时行乐的观念,因为你只有今生,归依三宝、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叫做断见,对生命产生断灭见,就是即蕴计我。总之,断、常二见的相互作用,产生六十二见,这是一切的生死流转的根本。
壬十、散动分别(分二:癸一标;癸二释) 癸一、标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前面的九种分别,都是凡夫、外道引生的,偏重在凡夫杂染的我见跟杂染的法见,不管是我见、法见,都是以五蕴的法、杂染的法产生颠倒。这以下的分别,是菩萨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时候,对于清净佛法产生的执取,这种清净的法见,是不共于凡夫、也不共于外道、不共于二乘的。大乘「菩萨」的「十种分别」,我们把它念一遍:
癸二、释(分二:子一列十散动;子二显成对治) 子一、列十散动
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 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 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大正》五,页一七中
这「十」种「散动」,古德说它的出处是根据《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当中,对治菩萨的法执,基本上就这十种,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产生的法执有十种:「一」是「无相散动」,「二」是「有相散动」,这是一对的。「无相散动」是对空的执取,「有相散动」是对有的执取。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了追求调伏烦恼,安住在空性;但是在空性待久了以后,对诸法空的体性产生爱乐执取,这个时候也是一种「散动」。《大乘起信论》上说:菩萨修习空观,不能耽着空性。因为你在空观当中太过于爱乐,会产生「忘失大悲、不乐众善」的过失,你的大悲心会慢慢失掉,对于诸佛甚深的功德庄严不生好乐,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为说「空即是色」的不空法门,来启动菩萨的妙用,对治「无相散动」,对空相的过分执取。有时候菩萨会对有相的、对于种种善法的修学产生执取,当然善法是应该修学;但是你太过执着以后,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得失心,障碍菩萨道:所以佛陀就为说「色即是空」的法门,使令这个菩萨从假入空,对治有相的执取。所以这个执取,有「空相」的执取跟「有相」的执取。
第「三、增益散动」,第「四、损减散动」。在有相的执取当中,「空」跟「有」是一个生灭相,空是一个灭相,一种寂灭相,有是一个生相,就是一个变化造作的相,生相、灭相的执取。在有相当中,又分成增、减。怎么说呢?在有为法当中,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六度的功德,有时候会产生「增益」的「散动」:诶,我的功德不断的增加了!这样的「散动」会产生一种憍慢。或者说「损减散动」,在断恶方面,我们看到自己的烦恼、罪业不断的减少,而产生的执取,对这个损减的法产生执取,这也是一种「散动」。前面是生灭的执取,这个是增减的执取,增是功德的增加,损是烦恼罪业过失的减损。
「一性散动,异性散动。」这个「一性散动」,就是执着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是一体的,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一体的,这样子有为法都是清净无漏,有为就是无为,这个是类似于境相「散动」,对有为法太过于乐观,境相「散动」。这个「异性散动」,就是圆成实跟依他起是完全分开的,有为法当中你没办法悟入圆成实的,那对有为法太过悲观,这个是共相的执取,对有为法太过于悲观,认为它是不可能悟入空性的。总而言之,前面的散动,生灭、增减、垢净,是菩萨在行六度的时候,产生六种散动的相貌。
这六种是总说;下面四种,是生起这六种散动的原因。是怎么生起的呢?「自性散动,差别散动。」生起的原因有时候是任运的,一种俱生的执着,去分别它的自相;或者是由分别起,由思想名言而产生的,有这二种的差别。或者是「如名取义散动」跟「如义取名散动」,在名义当中产生执取。第一个「如名取义」,就是依止名相来执着它的义。我们一般说依文解义,由这个「名」来执着「义」,对这个「义」产生一种执取。或者说「如义取名」,从它种种「义」当中,去取着它种种的「名」,我们认为这个「义」,你一定要安立这个「名」称,对这个「名」产生执取,这个「名、义」的执取。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十种散动。
子二、显成对治(分二:丑一明所为;丑二明具摄) 丑一、明所为
这当中有二科:「一、明所为;二、明具摄。」看「明所为」:
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
佛陀「为」了「对治」菩萨的「十种散动」,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当中,「说」明中道的「无分别智」来加以对治。我们再看「无分别智」所摄受的是什么?
丑二、明具摄
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所」对「治」的是分别散动,就这十种的分别散动,「能」对「治」的是中道的无分别智。你能够了解所对治的是什么?能对治的是什么?那你就「具」足了「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其实整个般若法门,就是开显能对治的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菩萨的十种散动,跟你因地的发心有关系,因地的发心又跟你的见地有关系。所以你看智者大师讲《法华经》,那个妙法,九旬谈妙,他谈的是什么妙法呢?其实智者大师的九旬谈妙,你看《法华玄义》他谈二个重点:一个是实法妙,一个是权法妙。实法就是你要明白现前一念心性的道理,你要把它摄用归体,就是我们讲的所知依,你生命的依止点是什么?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权法,就是你这一念性产生很多的颠倒妄想,无量无边的颠倒妄想,你怎么去对治?戒定慧的方便法门,这是权法。其实我们所对治的,简单的说,就是菩萨的生灭相、垢净相、增减相,其实这些都不是错,错在执取。所以蕅益大师说:「妙达无生。」这个六相都是方便,增相、减相、垢相、净相都是方便;你不能够通达无生的道理,产生执着,这个六相都是障碍。就是你生命的依止点,你是不是依止不生灭为本修因,这是重点。
在《六祖坛经》上有一个法达法师,他有一天去参访六祖大师。他去参访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大师是明眼人,他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会产生这么大的憍慢,你心中一定有所得,有一种功德相在支持着你,一般懈怠凡夫还不敢憍慢。法达法师说:我没什么本事,诵经三千部。《法华经》诵三千部不容易,就算你精进来说,一天让你诵一部,你要诵十年。但是六祖大师跟他开示说…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