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外道在造業的時候,他是不知道什麼叫因緣果報,反正及時行樂,他造業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就是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的造業,就是這個人他不踩煞車,全速的撞過去了。所以你看有些人業障現前,他哪一個地方産生什麼病痛、生什麼腫瘤,他稍微忏悔一下,好了。有些人他果報體障礙現前的時候,忏悔很久,他這個果報體還是很堅固,這跟他因地有關系了,就是他因地造業的時候,他有忏悔。外道他造業,他是不忏悔的,所以邪見──就是無知所造的業是最重的,無知所造的業最重。所以,你不要說:诶,我研究戒律,但我根本做不到!你做不到,但是你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即使你一時很多的微細戒做不到,但是你知道這不對,你有慚愧心,這個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我們講聲聞戒的基本精神──少欲知足,它製貪。菩薩戒的基本精神,我們上次講過《瑜伽菩薩戒》,菩薩戒的持戒精神:增上慚愧。你看在所有的戒當中,特別是在中品以下的戒,只要這個菩薩産生增上慚愧,佛陀判罪都判得很輕,在菩薩戒裏面。就是因爲他的業輕,他這個業在造的時候,他踩了煞車,而且他這個人有進步空間。所以在這個「分別」當中,我們「如理分別」産生的正見,跟「不如理分別」産生的邪見,這對我們未來造業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壬九、執著分別

  

  九、執著分別,謂不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見趣相應分別。

  

  這個「執著分別」,就是依止「不如理作意」産生的「薩迦耶見」,這個「薩迦耶見」就是我見,這是一切生死流轉的根本。這個我見,就是在「五蘊」的身心變化當中,執著有一個不變化的「我」:說這個「五蘊」是生老病死的,「我」是不生老病死的,這個「五蘊」死掉,這個「我」來生再得一個新的果報,這個就是我見。我見開展出來有「六十二見」,這「六十二見」都是跟我見「相應」。

  

  「六十二見」我們簡單的講一下。印度的外道,他的我見,簡單的說,就是斷見跟常見。什麼叫常見?就是離蘊計我,這個我見是離開了五蘊,另外有一個我,所以五蘊是生滅的,我是不生不滅的,這個五蘊死亡以後,這個不生滅的我,再去得一個新的五蘊,流轉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一直的保存下去,這叫離蘊計我。不過這個離蘊計我,起碼他深信因果,因爲它是常見。這個斷見就是即蘊計我,我們一般凡夫的我:或者色身是我,我老了、我病痛了,以色身來當自我;或者是受想行識爲我。那這個五蘊它是生滅法,你以五蘊爲我,所以這個人死亡以後,這個「我」就消失了,就會落入「人死如燈滅」的斷滅見,就是你只有今生。這種知見,一個人只能活一次,就會帶動一個人及時行樂的觀念,因爲你只有今生,歸依叁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這個叫做斷見,對生命産生斷滅見,就是即蘊計我。總之,斷、常二見的相互作用,産生六十二見,這是一切的生死流轉的根本。

  

  壬十、散動分別(分二:癸一標;癸二釋) 癸一、標

  

  十、散動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前面的九種分別,都是凡夫、外道引生的,偏重在凡夫雜染的我見跟雜染的法見,不管是我見、法見,都是以五蘊的法、雜染的法産生顛倒。這以下的分別,是菩薩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時候,對于清淨佛法産生的執取,這種清淨的法見,是不共于凡夫、也不共于外道、不共于二乘的。大乘「菩薩」的「十種分別」,我們把它念一遍:

  

  癸二、釋(分二:子一列十散動;子二顯成對治) 子一、列十散動

  

  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叁、增益散動; 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 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大正》五,頁一七中

  

  這「十」種「散動」,古德說它的出處是根據《大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當中,對治菩薩的法執,基本上就這十種,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産生的法執有十種:「一」是「無相散動」,「二」是「有相散動」,這是一對的。「無相散動」是對空的執取,「有相散動」是對有的執取。菩薩剛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爲了追求調伏煩惱,安住在空性;但是在空性待久了以後,對諸法空的體性産生愛樂執取,這個時候也是一種「散動」。《大乘起信論》上說:菩薩修習空觀,不能耽著空性。因爲你在空觀當中太過于愛樂,會産生「忘失大悲、不樂衆善」的過失,你的大悲心會慢慢失掉,對于諸佛甚深的功德莊嚴不生好樂,所以這個時候佛陀爲說「空即是色」的不空法門,來啓動菩薩的妙用,對治「無相散動」,對空相的過分執取。有時候菩薩會對有相的、對于種種善法的修學産生執取,當然善法是應該修學;但是你太過執著以後,有時候就會産生一種得失心,障礙菩薩道:所以佛陀就爲說「色即是空」的法門,使令這個菩薩從假入空,對治有相的執取。所以這個執取,有「空相」的執取跟「有相」的執取。

  

  第「叁、增益散動」,第「四、損減散動」。在有相的執取當中,「空」跟「有」是一個生滅相,空是一個滅相,一種寂滅相,有是一個生相,就是一個變化造作的相,生相、滅相的執取。在有相當中,又分成增、減。怎麼說呢?在有爲法當中,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對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種六度的功德,有時候會産生「增益」的「散動」:诶,我的功德不斷的增加了!這樣的「散動」會産生一種憍慢。或者說「損減散動」,在斷惡方面,我們看到自己的煩惱、罪業不斷的減少,而産生的執取,對這個損減的法産生執取,這也是一種「散動」。前面是生滅的執取,這個是增減的執取,增是功德的增加,損是煩惱罪業過失的減損。

  

  「一性散動,異性散動。」這個「一性散動」,就是執著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是一體的,就是有爲法、無爲法是一體的,這樣子有爲法都是清淨無漏,有爲就是無爲,這個是類似于境相「散動」,對有爲法太過于樂觀,境相「散動」。這個「異性散動」,就是圓成實跟依他起是完全分開的,有爲法當中你沒辦法悟入圓成實的,那對有爲法太過悲觀,這個是共相的執取,對有爲法太過于悲觀,認爲它是不可能悟入空性的。總而言之,前面的散動,生滅、增減、垢淨,是菩薩在行六度的時候,産生六種散動的相貌。

  

  這六種是總說;下面四種,是生起這六種散動的原因。是怎麼生起的呢?「自性散動,差別散動。」生起的原因有時候是任運的,一種俱生的執著,去分別它的自相;或者是由分別起,由思想名言而産生的,有這二種的差別。或者是「如名取義散動」跟「如義取名散動」,在名義當中産生執取。第一個「如名取義」,就是依止名相來執著它的義。我們一般說依文解義,由這個「名」來執著「義」,對這個「義」産生一種執取。或者說「如義取名」,從它種種「義」當中,去取著它種種的「名」,我們認爲這個「義」,你一定要安立這個「名」稱,對這個「名」産生執取,這個「名、義」的執取。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十種散動。

  

  子二、顯成對治(分二:醜一明所爲;醜二明具攝) 醜一、明所爲

  

  這當中有二科:「一、明所爲;二、明具攝。」看「明所爲」:

  

  爲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

  

  佛陀「爲」了「對治」菩薩的「十種散動」,在「一切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當中,「說」明中道的「無分別智」來加以對治。我們再看「無分別智」所攝受的是什麼?

  

  醜二、明具攝

  

  如是所治、能治,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所」對「治」的是分別散動,就這十種的分別散動,「能」對「治」的是中道的無分別智。你能夠了解所對治的是什麼?能對治的是什麼?那你就「具」足了「般若波羅蜜多」的要「義」。其實整個般若法門,就是開顯能對治的無分別智跟所對治的十種散動。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的十種散動,跟你因地的發心有關系,因地的發心又跟你的見地有關系。所以你看智者大師講《法華經》,那個妙法,九旬談妙,他談的是什麼妙法呢?其實智者大師的九旬談妙,你看《法華玄義》他談二個重點:一個是實法妙,一個是權法妙。實法就是你要明白現前一念心性的道理,你要把它攝用歸體,就是我們講的所知依,你生命的依止點是什麼?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權法,就是你這一念性産生很多的顛倒妄想,無量無邊的顛倒妄想,你怎麼去對治?戒定慧的方便法門,這是權法。其實我們所對治的,簡單的說,就是菩薩的生滅相、垢淨相、增減相,其實這些都不是錯,錯在執取。所以蕅益大師說:「妙達無生。」這個六相都是方便,增相、減相、垢相、淨相都是方便;你不能夠通達無生的道理,産生執著,這個六相都是障礙。就是你生命的依止點,你是不是依止不生滅爲本修因,這是重點。

  

  在《六祖壇經》上有一個法達法師,他有一天去參訪六祖大師。他去參訪大師,頂禮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大師是明眼人,他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會産生這麼大的憍慢,你心中一定有所得,有一種功德相在支持著你,一般懈怠凡夫還不敢憍慢。法達法師說:我沒什麼本事,誦經叁千部。《法華經》誦叁千部不容易,就算你精進來說,一天讓你誦一部,你要誦十年。但是六祖大師跟他開示說…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