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名相,你就知道它之间是怎么安立了。所以说,要用义理来引导名相,不能用名相来引导义理。
庚二、广分别(分二:辛一标数;辛二列释) 辛一、标数
前面是讲遍计执,这个地方是讲到计度「分别」,这个「分别」包括凡夫的分别跟圣人大乘菩萨的分别。凡夫的分别是我执,圣人的分别是清净的法执。这当中有二科:「一、标数;二、列释」。先看「标数」: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
这个遍计执,主要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这当中「有十种」:
辛二、列释(分十:壬一根本分别; 壬二缘相分别; 壬三显相分别; 壬四缘相变异分别; 壬五显相变异分别;壬六他引分别; 壬七不如理分别; 壬八如理分别; 壬九执着分别; 壬十散动分别) 壬一、根本分别
十种当中,我们先看「列释」的科判:「一、根本分别;二、缘相分别;三、显相分别;四、缘相变分别(这个地方应该是「缘相变异分别」,差异的异);五、显相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八、如理分别;九、执着分别;十、散动分别。」有十种分别。我们看第九十六页,这十种分别,一、二、三是一个总说,一切分别的根本;四、五、六、七、八是一个别说;九、十是一个总结,就分成三大段。先看总说:
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
所有的「分别」当中,最微细的「分别」就是「阿赖耶」。这「阿赖耶识」的「分别」,它只是自性分别,它是不带名言的一个直觉分别。为什么叫「根本」呢?因为它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所以它叫做「根本分别」,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根本」。从「阿赖耶识」当中,它一动,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能所。从所分别来说,第二个:
壬二、缘相分别
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
阿赖耶识一动以后,就产生了身心世界,有一个所「「缘」的「相」分跟能缘的见分。所「缘相」是「色等识」,这个「色」包括色、声、香、味、触五尘,还有眼、耳、鼻、舌、身六根,五尘、六根这十一个法都是「色」法。这个色法为什么是「分别」呢?因为一切的「分别」,都是色法所引生的,它是「分别」的一个所「缘相」,所以它也是一种「分别」,它是「缘相分别」。就是它是「分别」的一个所「缘相」,没有这十一个色法,我们的分别心就不能启动了,「色等识」就是十一个色法,叫做「缘相分别」,或者我们叫相分。
壬三、显相分别
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
「显相分别」就是我们能够明了的见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六个识;还有第六意识「所依」的第七意「识」:就是整个前七转识,都是一种能「分别」,它能够显现、照了一切的相状,叫「显相分别」。如果诸位研究过《大乘起信论》,就知道这个叫三细烦恼,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迷真起妄,从一真法界,变成了一种能所对立的无明状态,最微细的状态,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所谓的三细的烦恼,就是「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这个是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还没有谈到业力,只是一个个体生命的产生,从一个平等的法界、整体的生命,开始产生个体生命最微细的分别,这个叫根本无明,叫做「一念不觉生三细
」。这以下四、五、六、七、八,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由于我们的业力、思想的关系,这个分别就愈来愈复杂。我们先看业力的关系,第四、第五都是由业力,这个分别产生很多的变化。
壬四、缘相变异分别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前面的三种分别,是个体生命最微细的根本分别,根本无明。这么一个微细的无明当中,我们开始造业,当我们付诸业力的行动以后,这个分别就会产生很多的变化,叫做「变异」──「缘相变异」,从前面的所「缘相」,产生很多的变化。我们看什么变化?「谓老等变异」,有业力了以后,就有老病死的问题了,形状衰老相、病痛相、死亡相,就有很多的变异,生相的变异。「乐受等变异」,前面是色身的变异,这里是内心的变异。就是我们造了业力,如果是善业的业力起现行,产生乐受;罪业的力量现行,产生苦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舍受:我们随顺业力的变化,内心的感受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贪等变异」,我们在这个果报当中,这贪瞋痴烦恼也有很多变化。比如说你要是变成一条蛇,瞋心变重;要是变一只鸽子,贪心就变重:这烦恼也是因为业力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这个「逼害」是我们这个果报体,由于业力的关系,有时候被打、被杀,或者车祸、灾难等等,就产生很多的变化,很多被逼迫、伤害的变化。这个「时节」,是指的春夏秋冬,气候有时候冷、有时候热,这个冷热的气候变化,就是「时节代谢变」化。「捺落迦等诸趣变异」,「捺落迦」是地狱,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种种的变化。或者说是「欲界等诸界变异」,这个三界的变化,有时候欲界、有时候色界、有时候无色界的变化。这些都是「缘相变异分别」,我们这个果报体,由业力的关系,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
壬五、显相变异分别
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
我们第六意识的心,在面对前面的老病死、快乐、痛苦种种三界变化的时候,我们内心也会产生变化。前面偏重在果报的受用;这个地方,「因地」,你面对这么多变化,你是产生一个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那这当中就很多变化,就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产生一个内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叫做「缘相变异分别」,你内心的变化叫做「显相变异分别」,就是由「如前所说」缘相环境的变化,引生你内心的分别变化。
前面的三种分别──「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它是没什么变化的,那是阿赖耶识微细的无明;四、五这二科,变化就很多了。佛法讲苦谛,四圣谛第一个苦谛,「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陀讲苦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讲,其实六道也有快乐,天道难道不快乐吗?人世间也有一些快乐,只是快乐比较少,痛苦比较多而已。但是佛陀为什么讲苦谛?这三界是苦的,把整个三界的快乐都否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子的,佛法的苦谛是安立在变异,就是无常,虽然它是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不安稳性。就是说你今天拥有这个快乐,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快乐什么时候会失掉?你不知道,你不能作主。你不能作主,就好象一个人住在一个漂亮的房子,这个房子随时会发生地震一样,那种不安稳性的存在,这个就是苦!所以佛法的苦是安立在无常,就是这个变异,这个地方要知道。否则有人说:诶,佛陀的四圣谛「此是苦,汝应知」,那人世间也有快乐?这个快乐是变异的。
壬六、他引分别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
前面的分别是由业力引生的分别,这个地方是讲思想「引」生的,就是由「他」人的「引」生而产生的「分别」。这个思想有二种:一个是他人引生,一个是自己引生的。「他」人「引」生,就是说我们依止一个恶知识,听「闻」了一个邪法,产生邪知邪见的想法;或者我们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产生正知正见的想法:这种分别是他人引生的,是善知识、或者恶知识的宣导引生。
壬七、不如理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壬八、如理分别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前面的「他引分别」是他人引生,这以下的七、八,是你自己的思惟引生的。「不如理」就是说,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你自己在寂静处,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这个时候,产生一种「非正法类」的「分别」,这就是一种邪见。我们知道「想法」跟「见」是不同:想法是不坚固的,它只是一个听闻;但是这个听闻经过思惟以后,就变成一个知见了,这个知见就很难改变,这个叫邪见。「如理分别」就是在「正法」当中,听「闻正法」以后,我们如理思惟,产生一个坚固的正见,这就是「正法类」的「分别」。
我们造业,这个业的强弱,这当中,你的知见是一个重要的主导者。在佛法当中,你同样是布施、持戒,但是你不知道布施、持戒所为为何?你没有佛法的正见、没有轮回的观念,你不知道善业、恶业的观念,你只是布施、持戒,这个善业不大,这叫悠悠泛泛的善业;别人叫你造善业,你才去做,这种善业不大、不坚固的,得果报也不会太强烈。如果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持戒:诶,持戒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你深信因果,依止强大的这种知见,产生强大的意乐去持戒,这个业就很坚固了。为什么我们在快乐果报产生的时候,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他很有钱,没多久地震发生破坏了,或者被人偷走;有些人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火不能烧、盗贼不能抢?因为他因地造业的时候,其心猛利,犹如金刚。为什么?他有知见的资持。
恶法也是这样,佛弟子造罪业跟外道造罪业不同的。你说佛弟子受了戒,还去犯戒,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不对!明知故犯的罪比较轻。为什么呢?因为明知故犯,你是一时的烦恼控制不住,你在造的时候,你有正见、你有惭愧心,你可能是方便时、或者根本时、或者成已时起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惭愧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踩了煞车,这个车子撞过去,你踩了煞车,但是没有把它煞住,还是撞上去了,但是他毕竟踩了煞车…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