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

  第二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四页,「辛二、出五种」。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的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蕅益大师曾经用一句话,来加以形容我们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众祸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怎么说呢?「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说我们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一切过失的根本。一个人为什么会造杀盗淫妄呢?就是因为他有贪瞋痴。是什么因素,勾引他的贪瞋痴烦恼呢?就是遍计执。它对诸法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把快乐的当做痛苦、把痛苦当做快乐,就是他心中的影像、心中的认知,跟外在的真相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个计度分别,假设是错误的话,那就带动了你苦恼的人生;但是你要修学佛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还得靠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没有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根本不可能发菩提心,也不可能修六度的波罗蜜,所以它也是「众妙之门」。所以我们对第六意识的态度是──随顺不得、也断灭不得,你要把第六意识断灭了,你的无上菩提也没有了。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把这个想、这个计度分别消灭掉,这就错损菩提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修行当中的观念,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地方的计度分别,讲到「有觉」跟「无觉」。

  

  辛二、出五种(分二:壬一标数;壬二列释)

  

  壬一、标数

  

  这一科当中,把「有觉」的第六意识──能够善巧分别名言的这个「有觉」的计度分别,又开出五种,从「有觉」当中开出五种。这当中有二科:「一、标数;二、列释。」先看「标数」:

  

  第二八卷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

  

  「如是」把「有觉」的「计」度分别开出「五种」。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说。这以下的计度,都是「人道」的计度,人道在计度法的时候,有名跟义,名是能诠,义是所诠。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菩萨,菩萨有四种:第一种是有名无义,只有菩萨之名,没有菩萨之义。说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根本没有发提心,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虽然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义,有名无义,这第一种。第二种是有义无名,他虽然没有受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假名,但是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他也去做一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的功德,所以他有菩萨之实,但是没有菩萨之名,叫有义无名。第三种是有名有义,他也有菩萨的功德,也受过菩萨戒,有名有义。第四种是无名无义,也没有菩萨的功德,也没有菩萨的名称。所以我们从菩萨的四种,你就知道名跟义的差别。你知道名跟义以后,这以下的论文,你就能够了解。

  

  壬二、列释(分五:癸一依名计义;癸二依义计名; 癸三依名计名;癸四依义计义;癸五依二计二) 癸一、依名计义

  

  「列释」分五:「一、依名计义;二、依义计名;三、依名计名;四、依义计义;五、依二计二」。我们先看第一个「依名计义」。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

  

  我们人道的计度分别,第一个是从已知的「名」当中,去「遍计」未知的「义」。就是我们「依」止这个「名」称,来计度它的「义」、它的内涵。比如说,我们打妄想,打莲花灯的妄想,莲华灯……,这个名称是现前,但是义没有现前;但没关系!义没有现前,我们可以把它想出来,从「名计义」,就是「莲花灯」,顾名思义,我们知道莲花、也知道灯。那什么叫莲花灯呢?就是莲花当中装一个灯,就是会发光的莲花。那你这个「义」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就是因为它是莲花跟灯的和合,莲花我也看过、灯我也看过,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把莲花灯的义,把它假想出来。就是由已知的「名」,去思惟它的「义」。我们一般的计度,这个情况是最多的,完全从名言当中,去思考它的义。

  

  癸二、依义计名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我们从已知的「义」当中,去「遍计」未知的「名」,就是约「如是义」,去计度「如是」的「名」。这种人大部分是书读得少,但智慧很高,他知道「义」,但不知

  

  道名称,他怎么办呢?由这个「义」,推度它的名称。比如说六祖大师,他悟了真实相以后,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对内心世界的描述,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你找遍所有的经典,佛陀未曾讲出这样的名;但是这个道理,跟佛陀的道理是相似的。就是说他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什么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他知道,但是他没有读经典,不知道我们佛法对诸法实相、真如这个名称的安立。怎么办呢?他就从「义」当中,去计度它的「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大师是一个开悟的人,他看到这个名称,他就知道六祖大师所悟的义,跟他自己所悟的义、跟三世诸佛所悟的义,是没差别的。就是六祖大师可以从「义」当中,去计度这个「名」。

  

  癸三、依名计名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从已知的「名」称,去「计」度另外一个未知的「名」称,计度这个「未了义」的「名」称,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比如说「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是印度语,它是一个名;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阿赖耶」这个名称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那怎么办呢?我们中文翻成「ˊㄘㄤ藏 」,或者讲「ˋㄗㄤ藏 」,含ˊㄘㄤ藏 或者依止处。我们从已知的「名」,就是这个「ˋㄗㄤ藏 」,来代表阿赖耶,那我们就知道,哦,用这个「名」来计度另外一个「名」,就是把它翻过去,阿赖耶就翻成这个「ˋㄗㄤ藏 」──用已知的「名」,去计度一个未知的「名」,这是翻译的问题。

  

  癸四、依义计义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从已知的「义」来「计度未」知的「义」,在经典当中,佛陀经常使用譬喻,就是用日常生活当中简单的义理,来譬喻佛法中深妙的义理,由简单的义理,譬喻深妙的道理叫譬喻。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什么差别?凡夫的心也是有明了性,佛的心也有明了性,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哦,我们可以说是水跟波的关系,用水跟波的譬喻,水跟波同一个湿性,体性相同;但是作用不同,一个是寂静的、一个是躁动不安。所以由已知的「义」──水、波的「义」,我们知道:佛心跟众生的心的「义」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已知的「义」,也可以「计度未」知的「义」。

  

  癸五、依二计二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从已知的「名义」──「名」跟「义」,来「计度」未知的「名」跟「义」。这个就比较困难,这是佛菩萨的智慧了,从「名义」去「计度名义」。总而言之,我们人道众生的「计度」分别,其实就这五种,从名跟义之间互相的计度。我们不讲众生法,打妄想这个我们不讲,从修

  

  学佛法的角度,名义当中,「义」是比较重要。

  

  永嘉玄觉禅师 《永嘉证道歌》: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七十六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院长海公长老,为我们讲《楞严经》,他老人家是天台宗的学者,所以都是先作一个五重玄义的悬谈,把这一部经的名、体、宗、用、教,先综合笼总的说明。这个悬谈一谈下去,谈了三十几卷,讲了一个学期还没讲到正文。过年的时候,我们跟海公泡茶,我们第一届同学就跟海公说:「海公啊!你老人家讲《楞严经》,讲了一学期,都没讲到正文,怎么会讲那么久?」他说:「这个你们就不懂啊!读经典啊,你要用义理来引导名相,不能用名相来引导义理。」就是说,你读这部经,你要把这部经的观念先抓住,然后你才有资格去读经的,否则你进入到这么多……,《楞严经》十卷的名相,那你「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名相之前,你要先知道:这部经到底想说什么?它的理论是什么?修行方法是什么?所以海公说:「在古时候的丛林,只要有讲经的法座,整天打坐的那些老参一定会来听。他听什么地方啊?听你讲「五重玄义」(呵──),听完,你开始消文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就是老参禅和子,你讲五重玄义,他双腿一盘、眼睛一闭,就听你讲,点点头,表示同意;你五重玄义讲完,真正消文的时候,那些老参他不听了。初学者才听消文。(哈──)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了观念,他就知道修行了。所以我们就:「哦!原来是这样。」你研究一部经、研究一部戒,都是这样,你要抓住它的宗旨。所以古人说:有二种人是不能读书,不适合读书:第一种人是心术不正,发心不正,为了名利心读书,你道理明白愈多,伤害众生愈厉害,所以心术不正的人,不适合读书。第二种是执著名相的人,也不适合读书,他愈读,心理障碍愈大。本来你没有读书之前,对佛法还有信心,至少你还能够礼拜、赞叹、供养,每天做定课,归依三宝、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经典一读下去,唉呀,你觉得矛盾重重,结果对佛法失去信心,这个就是把醍醐当毒药。佛陀说法的目的,本来是一种治病的药,结果你变成毒药了,你就是在那边分别名相。所以我们要知道,就着修学佛法来说,你要先掌握「义」,然后从这个义当中,去摄受这些「名」。《摄大乘论》也是这样,无著菩萨广泛的开展菩萨广大的境、行、果,它的名相很多;但是你要掌握住几个观念,这所有…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