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名相,你就知道它之間是怎麼安立了。所以說,要用義理來引導名相,不能用名相來引導義理。

  

  庚二、廣分別(分二:辛一標數;辛二列釋) 辛一、標數

  

  前面是講遍計執,這個地方是講到計度「分別」,這個「分別」包括凡夫的分別跟聖人大乘菩薩的分別。凡夫的分別是我執,聖人的分別是清淨的法執。這當中有二科:「一、標數;二、列釋」。先看「標數」:

  

  複次,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

  

  這個遍計執,主要是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這當中「有十種」:

  

  辛二、列釋(分十:壬一根本分別; 壬二緣相分別; 壬叁顯相分別; 壬四緣相變異分別; 壬五顯相變異分別;壬六他引分別; 壬七不如理分別; 壬八如理分別; 壬九執著分別; 壬十散動分別) 壬一、根本分別

  

  十種當中,我們先看「列釋」的科判:「一、根本分別;二、緣相分別;叁、顯相分別;四、緣相變分別(這個地方應該是「緣相變異分別」,差異的異);五、顯相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七、不如理分別;八、如理分別;九、執著分別;十、散動分別。」有十種分別。我們看第九十六頁,這十種分別,一、二、叁是一個總說,一切分別的根本;四、五、六、七、八是一個別說;九、十是一個總結,就分成叁大段。先看總說:

  

  一、根本分別,謂阿賴耶識。

  

  所有的「分別」當中,最微細的「分別」就是「阿賴耶」。這「阿賴耶識」的「分別」,它只是自性分別,它是不帶名言的一個直覺分別。爲什麼叫「根本」呢?因爲它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的種子所生,所以它叫做「根本分別」,因爲它是一切法的「根本」。從「阿賴耶識」當中,它一動,一念的妄動,就産生了能所。從所分別來說,第二個:

  

  壬二、緣相分別

  

  二、緣相分別,謂色等識。

  

  阿賴耶識一動以後,就産生了身心世界,有一個所「「緣」的「相」分跟能緣的見分。所「緣相」是「色等識」,這個「色」包括色、聲、香、味、觸五塵,還有眼、耳、鼻、舌、身六根,五塵、六根這十一個法都是「色」法。這個色法爲什麼是「分別」呢?因爲一切的「分別」,都是色法所引生的,它是「分別」的一個所「緣相」,所以它也是一種「分別」,它是「緣相分別」。就是它是「分別」的一個所「緣相」,沒有這十一個色法,我們的分別心就不能啓動了,「色等識」就是十一個色法,叫做「緣相分別」,或者我們叫相分。

  

  壬叁、顯相分別

  

  叁、顯相分別,謂眼識等,並所依識。

  

  「顯相分別」就是我們能夠明了的見分,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有六個識;還有第六意識「所依」的第七意「識」:就是整個前七轉識,都是一種能「分別」,它能夠顯現、照了一切的相狀,叫「顯相分別」。如果諸位研究過《大乘起信論》,就知道這個叫叁細煩惱,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迷真起妄,從一真法界,變成了一種能所對立的無明狀態,最微細的狀態,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這個所謂的叁細的煩惱,就是「根本分別、緣相分別、顯相分別」,這個是阿賴耶識,這個時候還沒有談到業力,只是一個個體生命的産生,從一個平等的法界、整體的生命,開始産生個體生命最微細的分別,這個叫根本無明,叫做「一念不覺生叁細

  

  」。這以下四、五、六、七、八,就是「境界爲緣長六粗」,由于我們的業力、思想的關系,這個分別就愈來愈複雜。我們先看業力的關系,第四、第五都是由業力,這個分別産生很多的變化。

  

  壬四、緣相變異分別

  

  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捺落迦等諸趣變異。及欲界等諸界變異。

  

  前面的叁種分別,是個體生命最微細的根本分別,根本無明。這麼一個微細的無明當中,我們開始造業,當我們付諸業力的行動以後,這個分別就會産生很多的變化,叫做「變異」──「緣相變異」,從前面的所「緣相」,産生很多的變化。我們看什麼變化?「謂老等變異」,有業力了以後,就有老病死的問題了,形狀衰老相、病痛相、死亡相,就有很多的變異,生相的變異。「樂受等變異」,前面是色身的變異,這裏是內心的變異。就是我們造了業力,如果是善業的業力起現行,産生樂受;罪業的力量現行,産生苦受;或者是不苦不樂的舍受:我們隨順業力的變化,內心的感受就會産生很多很多的變化。「貪等變異」,我們在這個果報當中,這貪瞋癡煩惱也有很多變化。比如說你要是變成一條蛇,瞋心變重;要是變一只鴿子,貪心就變重:這煩惱也是因爲業力的關系,而不斷的變化。「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這個「逼害」是我們這個果報體,由于業力的關系,有時候被打、被殺,或者車禍、災難等等,就産生很多的變化,很多被逼迫、傷害的變化。這個「時節」,是指的春夏秋冬,氣候有時候冷、有時候熱,這個冷熱的氣候變化,就是「時節代謝變」化。「捺落迦等諸趣變異」,「捺落迦」是地獄,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種種的變化。或者說是「欲界等諸界變異」,這個叁界的變化,有時候欲界、有時候色界、有時候無色界的變化。這些都是「緣相變異分別」,我們這個果報體,由業力的關系,産生很多很多的變化。

  

  壬五、顯相變異分別

  

  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即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

  

  我們第六意識的心,在面對前面的老病死、快樂、痛苦種種叁界變化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會産生變化。前面偏重在果報的受用;這個地方,「因地」,你面對這麼多變化,你是産生一個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那這當中就很多變化,就是由于環境的變化,産生一個內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叫做「緣相變異分別」,你內心的變化叫做「顯相變異分別」,就是由「如前所說」緣相環境的變化,引生你內心的分別變化。

  

  前面的叁種分別──「根本分別、緣相分別、顯相分別」,它是沒什麼變化的,那是阿賴耶識微細的無明;四、五這二科,變化就很多了。佛法講苦谛,四聖谛第一個苦谛,「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佛陀講苦的意思,有時候我們講,其實六道也有快樂,天道難道不快樂嗎?人世間也有一些快樂,只是快樂比較少,痛苦比較多而已。但是佛陀爲什麼講苦谛?這叁界是苦的,把整個叁界的快樂都否定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是這樣子的,佛法的苦谛是安立在變異,就是無常,雖然它是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有不安穩性。就是說你今天擁有這個快樂,但是你不知道這個快樂什麼時候會失掉?你不知道,你不能作主。你不能作主,就好象一個人住在一個漂亮的房子,這個房子隨時會發生地震一樣,那種不安穩性的存在,這個就是苦!所以佛法的苦是安立在無常,就是這個變異,這個地方要知道。否則有人說:诶,佛陀的四聖谛「此是苦,汝應知」,那人世間也有快樂?這個快樂是變異的。

  

  壬六、他引分別

  

  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類分別。

  

  前面的分別是由業力引生的分別,這個地方是講思想「引」生的,就是由「他」人的「引」生而産生的「分別」。這個思想有二種:一個是他人引生,一個是自己引生的。「他」人「引」生,就是說我們依止一個惡知識,聽「聞」了一個邪法,産生邪知邪見的想法;或者我們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産生正知正見的想法:這種分別是他人引生的,是善知識、或者惡知識的宣導引生。

  

  壬七、不如理分別

  

  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

  

  壬八、如理分別

  

  八、如理分別,謂正法中,聞正法類分別。

  

  前面的「他引分別」是他人引生,這以下的七、八,是你自己的思惟引生的。「不如理」就是說,你聽聞了一個邪法以後,你自己在寂靜處,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這個時候,産生一種「非正法類」的「分別」,這就是一種邪見。我們知道「想法」跟「見」是不同:想法是不堅固的,它只是一個聽聞;但是這個聽聞經過思惟以後,就變成一個知見了,這個知見就很難改變,這個叫邪見。「如理分別」就是在「正法」當中,聽「聞正法」以後,我們如理思惟,産生一個堅固的正見,這就是「正法類」的「分別」。

  

  我們造業,這個業的強弱,這當中,你的知見是一個重要的主導者。在佛法當中,你同樣是布施、持戒,但是你不知道布施、持戒所爲爲何?你沒有佛法的正見、沒有輪回的觀念,你不知道善業、惡業的觀念,你只是布施、持戒,這個善業不大,這叫悠悠泛泛的善業;別人叫你造善業,你才去做,這種善業不大、不堅固的,得果報也不會太強烈。如果你知道你爲什麼要持戒:诶,持戒能夠得到安樂的果報。你深信因果,依止強大的這種知見,産生強大的意樂去持戒,這個業就很堅固了。爲什麼我們在快樂果報産生的時候,有些人的果報很脆弱?他很有錢,沒多久地震發生破壞了,或者被人偷走;有些人安樂的果報現前的時候,火不能燒、盜賊不能搶?因爲他因地造業的時候,其心猛利,猶如金剛。爲什麼?他有知見的資持。

  

  惡法也是這樣,佛弟子造罪業跟外道造罪業不同的。你說佛弟子受了戒,還去犯戒,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不對!明知故犯的罪比較輕。爲什麼呢?因爲明知故犯,你是一時的煩惱控製不住,你在造的時候,你有正見、你有慚愧心,你可能是方便時、或者根本時、或者成已時起慚愧心。什麼叫慚愧心?慚愧心就是你造業的時候,你踩了煞車,這個車子撞過去,你踩了煞車,但是沒有把它煞住,還是撞上去了,但是他畢竟踩了煞車…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