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八頁,「戊五、釋妨難」。
第二九卷
大乘佛法修學的目標,除了要成就個人的安樂以外,進一步還要成就一切有情的安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我們面對這麼一個廣大甚深的菩薩道,它修學的綱要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研真窮妄,名之爲學;返妄歸真,名之爲修。」蕅益大師把大乘佛法的整個修學綱要,分成「學」跟「修」。我們剛開始要透過大乘教理的學習,要能夠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生命的真相?什麼是生命的虛妄相?你一定要有這樣的正見。什麼是生命的真相呢?從本論來說,生命的真相有二個:第一個是依他起相,第二個是圓成實相,這二個都是生命的真相。依他起相是講到表現在外面這些生滅變化的差別相用,我們一般說是因緣果報,這個叫做依他起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世俗谛。圓成實相是蘊藏在內真實不變的我空、法空的體性,這個就是所謂的真谛。在大乘佛法當中,不管是依他起相跟圓成實相,都是生命的真相,都是我們大乘佛法所要成就的二種功德:一種是真谛的功德,一種是世俗谛的功德。什麼是生命的虛妄相呢?就是本論所說的遍計所執相。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了的心識,跟因緣果報的生滅法接觸的時候,我們內心産生一種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怎麼會有呢?是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 捏造出來的,這種無明妄想,本論當中叫做「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正是我們修學佛法所要對治的一個虛妄相。所以你剛開始修學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先知道:每一個法都有叁種相貌,哪些是你要破除的、哪些是你要追求成立的?你一定要具足這樣的判斷能力,這樣子叫做「學」。當你有這樣的正見以後,你就應該要去修行,所謂的「返妄歸真,名之爲修。」你開始透過戒定慧的法門,從虛妄的相似影像當中解脫出來,回歸到真實相。從虛妄相回歸到真實相,蕅益大師提出二個次第:第一個遍計本空,就是你剛開始先修習我空觀、法空觀,破除我們的遍計執,成就圓成實相;再從圓成實的空性當中,從空出假,開始修習種種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開始廣度一切衆生,從空出假,積功累德,廣度衆生,成就世俗谛的功德。所以在整個真實相的追求當中,在唯識學的道次第,它是先成就圓成實性的,先成就破妄;然後破妄,成就我空、法空真如的功德,所謂圓成實的功德;然後再成就依他起的功德:它返妄歸真,有這二個次第,這二個都叫做「修」。總而言之,大乘佛法的修跟學,就是這二個重點。在本論當中,我們講到這一科叫「所知相」,這一科是講到「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來判斷生命的真實相,以及生命的虛妄相,及諸法叁相的道理。現在我們看《講義》:
戊五、釋妨難(分二:己一異門無別難;己二名不稱體難; 己叁依他都無難)
這個「所知相」是發明諸法的叁相,叁相當中有六科:第一科是「出體」,第二科是「釋名」,第叁科是「釋一異」,第四科是「辨品類」,第五科是「釋妨難」。前面的四科,已經把叁相的內涵,跟相互的關系全部說完;這一科是用問答的方式,有些人提出疑問,論主來回答。從一問一答當中,把叁相的內涵跟相互關系作個總結,把前面的內涵作一個總結,也可以說是發揮得更詳細,叫「釋妨難」,回答種種的疑問。這當中有叁大疑問:「一、異門無別難;二、名不稱體難;叁、依他都無難」。這叁個疑問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叁相的差別相。我們先看第一個「異門無別難」:
己一、異門無別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這當中有「難」跟「釋」,先看他提出的疑問:
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叁自性, 雲何叁自性,不成無差別?
這個地方是說:如果說叁性的內容是「由」一種「異門」,這個「異門」就是差別的因緣而引生的,也就是說,從前面這叁相安立的定義,只是就著同一個「依他起」,因爲有差別的因緣,而安立「有叁」相,這叁相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依他起相,從依他起當中,因爲差別的因緣,而安立的「叁自性」。既然都是依止依他起,這叁自性爲什麼「不」是「無差別」呢?換句話說,它應該是無差別才對的,怎麼會有差別呢?既然它都是因爲「依他起」而安立了叁相,那這叁相應該都是沒有差別的,提出這個問。這以下,論主根據爲什麼會有差別的理由加以回答。
庚二、釋(分叁: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計所執; 辛叁成圓成實)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回答當中分成叁段:第一段,我們看「依他起」是怎麼成立的:
若由異門成依他起,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這個地方講到「異門」,就是差別的因緣。「依他起」是由什麼因緣而成立的呢?我們前面說過,依他起的相貌有二個: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第一個依他起,就是由于我們的現行而熏習成種子,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在內心當中産生一種善惡的功能,這個種子産生以後,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其次,當種子的力量慢慢累積到成熟的時候,它會變現成一種安樂、或者是痛苦的果報,所以從種子生起現行來說,它成就依他起的果相。也就是說,「依他起」的「異門」,包括現行熏種子,而種子又起現行,這二種因緣而構「成依他起」。而這二種因緣,「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而這二種因緣,卻「不」是「遍計所執」跟「圓成實」成立的因緣,雖然是「異門」,但是這個異門是不同的異門。這個依他起相,從唯識的觀念來看生命生滅變化的因緣果報,它是以阿賴耶識爲根本,所謂的「所知依」。就是說,怎麼會有生命的相續呢?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有一個阿賴耶識,當我們造了很多很多的善業,以及很多很多罪業的時候,這阿賴耶識把這善惡業力的法保存在心中,現行熏種子;等到因緣成熟了,這個種子,就變現種種的根身器界,可能是一個人天的根身器界、或者是叁惡道的根身器界,讓我們受用;當我們在受用這種痛苦、安樂果報的時候,我們又造了一個業力,這個業力又熏習成種子,這個種子又變現另外一個根身器界:如是因緣果報的相續,就好象永無止盡的水流,這種水流的因緣果報變化,我們安立做依他起相,有雜染的因果、也有清淨的因果。總之,這個因緣果報的成立,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二個法的交互作用,而構成了依他起。這一段是把依他起安立的因緣,作一個說明。
辛二、成遍計所執(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若由異門成遍計所執。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
這個「遍計執」是怎麼安立的呢?「遍計執」它也是有一種差別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我們前面講到「遍計執」,有能遍計的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還有所遍計的這一切因緣果報的差別諸法。當第六意識能遍計的分別心,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內心産生一種「似義顯現」,或者說「相似影像」。這個影像爲什麼叫「相似」呢?這個影像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已經跟外面的依他起不一樣了,但是又有點相似,這叫「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出現的時候,我們安立做「遍計執」。
不過這裏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這個地方古德的注解強調一個觀念:能遍計的這個計度分別,它是依他起相,它是一個依他起,所遍計也是依他起;二個依他起接觸,而産生相似影像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叫做遍計執。我再說明一下,這是一個重要觀念。就是說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也是依他起,說你爲什麼會計度分別呢?它也是種子起現行,你沒有種子怎麼會去分別?我們說過,凡是種子起現行的法,都是依他起,它是實種所生。那當我們的計度分別,去接觸依他起的時候,産生相似影像,這個相似影像安立做遍計執,但是計度分別是依他起。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顆榴槤,這個榴槤是由種子生起的一個果報相,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當我們內心的計度分別跟榴槤接觸的時候,假設我們對榴槤生起好感的人,就會安立:哦,這個榴槤的相貌非常的甜美,顔色也非常的漂亮。這個時候,你心中已經不是在攀緣外境的榴槤,你內心已經出現一種相似影像,你自己捏造出來一個影像,這個影像是好的影像,然後你對這個榴槤生起貪欲的煩惱,這個貪欲的煩惱是依他起,你開始造罪業,這個造罪業是依他起。但是你爲什麼會造罪業呢?因爲遍計執,因爲你對這個影像産生錯誤的認知。所以依他起在造罪,是在遍計執的影像造罪;但是它造罪的本身,這個惑、業、苦是依他起;而這個造罪的所緣境呢?它的所緣境是一種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遍計執跟依他起厘清。就是說,我們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先捏造一個遍計執的相似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裏面造善業、罪業。你在這個影像造作的所有的法,都是依他起,因爲它會現行熏種子,它以後也會種子起現行;但是這個相似影像,它不是種子所生。不是種子所生,它怎麼有呢?是我們自己虛妄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要弄清楚。
遍計所執相,簡單的說,是我們虛妄分別心捏造出來的影像,就是由于這樣的因緣,而安立遍計執。這種因緣,當然不是成就依他起跟圓成實的因緣。我們前面說過,依他起的法是由實種所生,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個果報,它是一個依他起,它是由種子變現的。但是遍計執不同,遍計執是我們去接觸這個果報以後,我們內心…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