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

  第叁○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一○一頁:

  

  第叁○卷

  

  戊六、釋契經(分叁:己一釋說叁自性教;己二辨隨決了一切佛 言;己叁論造大乘法釋) 己一、釋說叁自性教(分二:庚一釋顯說;庚二密意) 庚一、釋顯說(分叁:辛一標說方廣;辛二引釋叁性; 辛叁釋依他喻) 辛一、標說方廣

  

  這一段是「所知相」的最後一小科。前面的五科,論主已經把諸法叁相的道理詳細的說明;這一段是以叁性的道理,解釋所有的大乘經,也就是把諸法叁相這樣的觀念,當作一個公式,以這種公式來會通所有大乘的經典──其實所有大乘經典所描述的內涵,也不離開叁相的道理。所以這個「釋」,就有會通的意思,會通大乘的「契經」。這當中有叁段:「一、釋說叁自性教;二、辨隨決了一切佛言;叁、論造大乘法釋。」我們先看第一個,以叁相的道理開演大乘經典,叫「叁自性教」。所有的大乘經,其實就是「叁自性教」,因爲它所說的都是「叁自性」。這當中有二段:「一、顯說;二、密意」。佛陀在開演經典的時候,有時候是「顯說」,就是把這個道理講得很詳細、很清楚,你一聽就很明白,這個叫「顯說」;佛陀有時候是秘「密」說,這個道理講得不明顯,有些人根器差看不懂,有些人看得懂,就是一種「密意」,就是把這個意義,含藏在這個文字當中,沒有公開的說出來,但是有些人可以把它看出來,叫做「密意」。我們先看「顯說」的部分,再說明「密意」。先看「顯說」,這當中有叁段:「一、標說方廣;二、引釋叁性;叁、釋依他喻」。看第一個「標說方廣」: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方廣教。

  

  這個是說明佛陀講經的內涵。叁世諸佛爲「大乘」根機的人,開演「方廣教」。這個「方」是約本質來說,是甚深的本質;這個「廣」是約數量來說,是一個廣大的數量。所以佛陀爲已經具足大乘根性,他內心當中堪能上求佛道、堪能廣度衆生根機的菩薩來演說,不管是境、行、果,都是甚深廣大的教法,若境、若行、若果都是甚深廣大,叫「方廣教」。作一個總標。這以下,把「方廣教」的內涵,「引釋叁性」,就是整個大乘的方廣教,用叁自性來作一個歸納。

  

  辛二、引釋叁性(分二:壬一長行;壬二頌) 壬一、長行(分叁:癸一遍計所執自性;癸二依他起自性; 癸叁圓成實自性) 癸一、遍計所執自性

  

  先看第一個「長行」,這當中有叁自性:「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先看「遍計所執自性」:

  

  彼教中言:雲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 應知異門說無所有。

  

  佛陀所演說的方廣「教」當中,我們怎麼「知」道佛

  

  陀是在開演「遍計所執自性」呢?你怎麼知道佛陀這一段的經文,是在講我們心中的無明妄想、這個相似影像呢?怎麼知道呢?「應知異門說無所有」,你只要在大乘經典當中,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角度,說「一切法是畢竟空」,換句話說,在所有的經藏當中,你看佛陀講話的口氣,是否定的、破壞式的,你看最有代表性的《般若心經》《金剛經》,乃至于《大品般若經》,「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陀在經文所釋放出來的觀念,全部是否定的,它也不是生相也不是滅相、不是垢相也不是淨相、不是增相也不是減相。當然因緣所生法是有增減、有生滅、有垢淨的,佛陀爲什麼有時候肯定?有時候否定呢?當佛陀講話的口氣是否定的,是以一種「無所有」的角度來開顯法義的,那你就知道佛陀是在開演遍計所執。佛陀是針對你心中的妄想,來破斥你:這一切都是不對的,應該要消滅。所以你只要看到佛陀講到「無所有」的觀念,就知道他是在對治遍計執。

  

  癸二、依他起自性

  

  雲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炎、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

  

  怎麼知道佛陀在大乘方廣教,是描述「依他起自」相呢?這個地方有八種譬喻:好象是「幻」術、又好象是陽「焰」、又好象是「夢」中的境界、又好象是鏡中的影「像」、又好象是陽「光」所照的陰「影」、又好象是空「

  

  谷」的回「響」、又好象是「水」中的「月」影、又好象是神通的「變化」,這八種影像後面會詳細說明。就是佛陀以八種的譬喻,說明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這個「依他起」,它所描述的是一個生命表現在外,一種差別的相狀跟作用,具足來說,有十法界的染淨因果。因爲不管是聖人的清淨因果、不管是凡夫的雜染因果,它都是一個生滅變化的相貌,所以佛陀就用這樣的譬喻。就好象做「夢」一樣,夢中你不能說它沒有,因爲你在夢中也有很多很多真實的感受,你會感到快樂、感到痛苦,當你醒過來的時候是沒有,但是你當時的感覺是有的。所以佛陀用這樣的夢、幻、泡、影的譬喻,你就知道佛陀是在建立因果的法則,告訴你這個事情應該要善知取舍,而不是去破壞。這個地方是開顯「依他起」,用夢、幻、泡、影的譬喻,來開顯「依他起」。看「圓成實」,先有一個「問」,再回「答」:

  

  癸叁、圓成實自性(分叁:子一設問標答;子二更征; 子叁別釋) 子一、設問標答

  

  雲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

  

  怎麼知道佛陀是開顯「圓成實」呢?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講到「四」種「清淨法」。「清淨法」當中,我們看他提出更進一步的問:

  

  子二、更征

  

  何等名爲四清淨法?

  

  子叁、別釋(分叁:醜一列名出體;醜二簡非二性; 醜叁明攝一切) 醜一、列名出體(分四:寅一自性清淨;寅二離垢清淨 ;寅叁得此道清淨;寅四生此境清淨) 寅一、自性清淨

  

  一者,自性清淨。 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

  

  這個地方是開顯「四」種「清淨」,先看第一個「自性清淨」。佛陀講圓成實性,講到四個主題:第一個主題就是我們內心的「自性清淨」。什麼叫「自性清淨」?就是內心當中,它的本質本來就是清淨,不管你曾經打過多少妄想、內心當中造了多少罪業,這些煩惱罪業,都不能染汙你的「自性清淨」。也就是說這個「自性清淨」,是約著衆生的本性來說的。古德常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必經過修證,它本來就存在的清淨。你在凡夫的時候,生起很多的煩惱,它不會因爲這樣而減少;在聖人的階位,它有種種的功德莊嚴,它也不會因爲功德而增加,它永遠保持一個體性:而這樣的體性,我們安立做「自性清淨」。「自性清淨」的內涵當中,佛陀用下面的六種名相來開演。第一個「真如」:「真」就是真實不虛,它的確是一個存在的東西,不是捏造出來的妄想,它真實不虛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是恒常不變的,在凡位它是這樣,在聖位它也是這樣,「真實不虛、恒常不變,謂之真如」。第二個「空」:它的體性是無所有的,無有少法可得,它是一塵不染。禅宗說的一塵不染,它是善法也不得、惡法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謂之「空」。第叁個「實際」:它是一個真實的相貌,它不是一個顛倒虛妄的相貌。第四「無相」:它沒有生滅變化的相可得,你造了罪業,它也不會因爲你造業而減少;你造了功德,它也不會增加,它沒有生滅變化的相貌,叫「無相」。第五「勝義」:這樣的觀念是一個非常殊勝的道理,一切的世間法所不能比,只有聖人才能夠開顯出來的,叫「勝義」。第六「法界」:這個「界」是一個因地,它是一切聖人清淨功德的根源,一切聖人之所以能夠産生種種戒、定、慧、波羅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自性清淨,而開顯出種種的功德莊嚴,所以它是一切清淨法的根源,叫「法界」。佛陀用六種名相,來開顯「自性清淨」,這個就是圓成實的一個理體,就是在體性上本具的一個理體。

  

  寅二、離垢清淨

  

  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

  

  前面的「自性清淨」,是約著衆生本具的理體來說,它不假修證,法爾存在。那這個「離垢清淨」,凡夫是不能夠受用,它是約著果證。前面是約理體,這是果證,它能夠真實受用。也就是說,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以後,從「自性清淨」當中,假藉種種波羅蜜的修學,把種種的煩惱障、所知障消滅,而顯現萬德莊嚴的清淨,這個叫做「離垢清淨」。前面的「自性清淨」,是理體上的具足;這個地方是一種果報的受用,它真實能夠去受用這個果報,它也可以用這個果報,産生種種的利他的妙用,叫「離垢清淨」,它有真實妙用,這個是聖人才有的。

  

  寅叁、得此道清淨

  

  叁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

  

  這個「自性清淨」是一個因相,從成佛的角度,它是一個因,成佛之因;「離垢清淨」是成佛之果。從因到果,必須有一個「清淨道」。什麼叫「清淨道」呢?就是它成就這個果報的方法,包括了「菩提分法」,也包括了「波羅蜜多」。這「菩提分法」是約聲聞教法,聲聞教法就是叁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這個戒、定、慧,它是以出離爲根本的四念處,産生一個出離道,這叁十七道品主要是修四念處,以戒、定作基礎修四念處。從大乘的法來說是「波羅蜜多」,它有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六波羅蜜,成就福德、智慧二種的資糧。這二種的法門,「菩提分法」跟「波羅蜜多」,都能夠幫助我們從「自性清淨」,轉成「離垢清淨」,所以它是一個「清淨道」。

  

  寅四、生此境清淨

  

  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

  

  怎麼知道有「自性清淨」的存在呢?怎麼知道要假藉種種的道法來修行呢?那就必須有這個「清淨」的「境」,這個「境」就是一個「教法」,你要依止佛陀所說「清淨」而不顛倒的「…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