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現?有善的情緒、有惡的情緒,這個都是從《百法》。但是《百法》當中,它不足的地方,就是八識的心王講得少,所以就必需有《八識規矩頌》。他作完《成唯識論》以後,他根據《成唯識論》的道理,寫出幾個偈頌,把八識心王相互的關系,它們之間的互動──前五識、第六識、第七、第八。所以《八識規矩頌》,它偏重在心王的互動,這個前五識跟第六識是什麼關系?第六識一活動的時候,它又如何帶動第七意識?造業以後,怎麼樣回歸到第八識?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是強調心王,《叁十頌》等于是總結。《唯識叁十頌》是點睛,你一定是先把龍的身體畫出來,才點它的眼睛。所以蕅益大師玄奘大師天親菩薩晚年的代表作,他臨終前一年才講出《叁十頌》,用叁十個偈頌,把唯識的境、行、果講出來,所以它包括了心王跟心所都在裏面。這個《攝論》呢(诃──),私底下有一個佛學院的同學問我,他說:「我們之前學《叁十頌》,跟《攝論》有什麼差別?」《叁十頌》是講得很簡要,因爲它叁十個偈頌,一學期就講完;你讀《攝大乘論》,那是甚深廣大。我講一個譬喻,比如說你肚子餓,你讀《叁十頌》就是給你一顆維他命(呵──);你讀《攝論》,那是一個豐富的滿漢全席。營養是差不多,但是它的過程,有開合的不同。你看光是諸法叁性,諸位學《叁十頌》,可能叁十分鍾就講完了:依他起是因緣法、圓成實是真如、遍計執是妄想,就叁個,講完了。一個是因緣法,一個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第叁個是妄想。那叁個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呢?「非異非不異」,就講完了。叁個的各別關系、相互關系,叁十分鍾就講完了。但是我們看「所知相」,我們講了好幾堂課,它用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叁個之間的差別跟相互關系。所以說《攝論》,它是從唯識學的角度,來開展大乘的佛法修學概要,從你剛開始如何去判斷生命的真相、妄相,然後如何從妄相中跳脫出來,返妄歸真。從「研真窮妄」到「返妄歸真」,有很明顯的一個道次第。我們現在都還在講理論,到後面講到戒定慧、講到十波羅蜜,菩薩如何修十波羅蜜?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遇到障礙怎麼突破?它後面講得很詳細,等于是大乘佛法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這個唯識的道次第,我們應該先學《百法》,再學《八識規矩頌》,再學《叁十頌》。《唯識學概要》,是我自己根據《叁十頌》編出來的,後來就不流通了,只要根據《叁十頌》就可以了。
問:有居士跟常住的師父說:「他一入定,就像軟骨功一樣(哈──),整個人趴在地上。」而這位常住師父
也親眼看到,他入定的時候,真的趴在地上。末學感到很奇怪,也沒有聽過這樣的入定法,請法師開示。
答:我也沒有看過有人入定趴在地上。當然入定的姿勢很多,理論上來說,行住坐臥都可以入定;但是基本定義,就是他的心是不是「心一境性」。你說他躺在地上睡覺,你也不能說他不是入定?什麼樣的姿勢,我們很難判定。他是不是學過瑜珈術?他就是趴在地上。不過,我們依照正常的規矩,剛開始初學者入定是以坐姿最正常,所以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觀),智者大師爲什麼要安立坐禅?他解釋說:理論上來說,行住坐臥都可以入定,但初學者以坐姿最適合。因爲你站、在那邊走來走去,你容易散動;躺在床上,一下子睡著了。如果他是老參的話,趴在地上也可以入定,那這個人是功夫很高,他竟然趴在地上不會睡著。不過我們很難從他的姿勢,看他是不是入定,這要從他的內心來判定。
問:有居士曾問:地藏王菩薩爲何有的戴五方帽?有的現比丘相?這二種相所表的法有不同嗎?
答:那當然不同。他現比丘相,是偏重自利,出離。菩薩爲了要弘傳不同的法,現不同的相,表示不同的功德。這個五方帽,偏重在利他,大悲,攝受這些苦惱衆生。地藏王菩薩在菩薩當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喜歡度化叁惡道的衆生,所以你看放大蒙山、《叁時系念》,只要是超度叁惡道的,都是以地藏王菩薩爲本尊。所以他現五方帽的時候,是偏重在大悲的功德;但他現比丘相的時候,是偏重在自己的清淨。他雖然大悲,但是他「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還是清淨。
問:請問癌症的病患臨命終的時候,打止痛針而昏睡去,命終助念可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如果他昏睡的話就不好了。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隨業往生,第二個是隨念往生。正常人是隨業往生,就是他第六意識開始昏昧,那就由阿賴耶識的業力來主導,就是隨業流轉,隨著它的善業、或者罪業去流轉。但是淨土宗的話,不能夠隨業流轉,要隨念。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第六意識不能昏昧,因爲你要用第六意識的正念,跟彌陀感應道交,往生淨土。所以,你如果在臨命終的時候,第六意識昏昧,那是非常不吉祥的,就是你失去了以念力來主導業力的機會。你第六意識昏昧,那你一定是隨業往生,除非你淨業成就。曆代的祖師淨業成就,他不必靠臨終的正念,他這棵樹永遠是往西方倒,他不管是車禍死亡、什麼死亡,都是往生淨土,那這種人很少。大部分的人往生,都是隨念往生,都必須要靠臨終的時候,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功德,跟彌陀感應道交而去的。所以,如果臨命終的時候昏睡,這個對往生淨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爲你對他開示什麼,他聽不到的,你跟他念佛,他也聽不到。他心中是活在自己一種非常微細的昏昧妄想當中。這個時候,他的生命由阿賴耶識的善惡業來主導,不是由第六意識的正念來主導,那恐怕是不能往生。你只要看到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一直昏睡,這個人應該是不能往生。往生的標准,臨終要正念分明,不管他造了多大的善業、罪業,都是一樣,臨終一定要正念分明。這個地方是關鍵點!好,我們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