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它是幻术,但是它能够让我们产生见闻觉知的认识。所以,虽然它的体性是空,但是它所表现的假名、假相、假用,也能够带动一种认识,这个是合理的。

  

  癸二、阳焰喻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为除此疑,说阳炎喻。

  

  依他起是无自性的,是毕竟空。但是为什么我们跟它接触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多的「心心法」,有种种心法的情绪产生呢?有时候对可爱的境界产生贪,对不可爱的境界产生瞋呢?这种贪瞋的情绪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佛陀说「阳焰」的譬「喻」。渴鹿追求阳焰,虽然这个阳焰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但是阳光的折射,它有一种相似的水气产生;问题是这只口渴的鹿它不知道,它想追求水,所以它就追求下去。前面幻术的譬喻是一个总说,这以下是一个别说,是约着我们凡夫因地的造业来说。说我们造业,当然是在因缘所生法当中造业,或者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了善业、或者在五欲的境界造业。不管是三宝的境界、五欲的境界,虽然都是不真实,但是因为我们凡夫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就像口渴的鹿,它想要追求水,因为追求的关系,也就带动很多贪瞋的烦恼。当然这个因地的造业,一定是有所得。这个追求,我们从二方面来说:这口渴的鹿,有时候追求的是干净的水,有时候追求的是脏的水。就是凡夫在因缘法当中,有时候追求来世的安乐,有些人追求今生的安乐。一个人会追求来生的安乐,他容易造善业;如果你是追求今生的安乐,你容易造罪业。就是同样是因缘所生法,因为我们有一种要追求的心,就像口渴的鹿,所以就产生很多很多善恶业的烦恼。

  

  癸三、梦喻

  

  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 为除此疑,说所梦喻。

  

  前面是讲因地,这里是讲果报的「受用」。说因缘所生法是无自性空,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有种种快乐的果报,跟痛苦果报产生呢?佛陀说:像做「梦」一样。你做梦的时候是不真实的,但是遇到恐怖的梦,你会感到恐怖;遇到甜美的梦,你会感到快乐。所以说梦中境是暂时有,但是它也会产生快乐跟痛苦的感受,用做梦的譬喻。比如我们经常说「同床异梦」,十几个人坐一张床,每一个人做的梦不同。比如说,同样是义德寺,我们一百多个人坐在这个地方,我们所做的梦不同,循业发现。你的梦,你感受到:诶!义德寺是一个安乐的环境。有些人则是:义德寺给我太大的压力。(呵──)那这个怎么办呢?就是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梦中。如果说它是真实的,就不能改变,你要不相信,你如果对这个环境不满意,你拜忏拜三个月,很真诚的修忏,三个月以后,你会做另外一个梦,(呵──)你就会感到:诶,不错啊!你会从这个梦转成另外一个梦。这是梦幻泡影,就是这个梦,它可以变化,但是你在梦中的时候,你真实有这样的感受。

  

  癸四、影像喻

  

  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为除此疑,说影像喻。

  

  因缘所生法的「依他起」是无自性,怎么会有业力的招感呢?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呢?前面是单独约因跟果,这个地方是因果的招感。佛陀为了「除此疑,说影像喻」。你一个人站在镜子前,它就现出人的影像;一个美国人站在镜子前,它就现出美国人的影像:这个人的本质是因,这个影像是果。就是说,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本质招感的,你前生有什么业,你今生受什么果报;你今生又造了一个业,又招感来生的果报。简单的说,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造作的;来生的你,是今生的你造作的。所以它本质显现影像,又有一个本质又显现影像。所以我们从本质,从因可以看果,其实我们也可以从果看因。你看看你今生的人事遭遇,哪些是如意?哪些是不如意啊?你也可以知道你前生做了什么事,从影像也可以推知本质,也可以。从这个影像跟本质之间的互相影射,就知道因果招感的道理。

  

  癸五、光影喻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

  

  依他起法是自性空的,为什么会产生内心种种欢乐、悲伤的情绪呢?前面四科是约着外境的因缘而引生的内心作用;这个地方是内心的独头意识,不须要外境。「为除此疑,说光影喻。」就是说同样是一个阳光,因为照射在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光明、黑暗不同。比如说你今天是一间大的房子,你就会看到一大片的光明,但是它背后就有一大片的黑暗;如果是一棵小树,你看到的是小的光明、背面是小的黑暗。就说明众生的情绪,跟他心中的有所得是有关系的。你今天对这件事情,有欢乐的感受,你一定会有悲伤的感受,光明跟黑暗永远存在。如果你对很多事情会感到极度的快乐,这不吉祥,(呵──)这表示当你悲伤的时候,你也会比别人悲伤。所以修行者,蕅益大师说:「平淡!」就是说,因为你欢乐的时候,没有很欢乐;你痛苦的时候,也就不会太痛苦。你的光明面愈多,黑暗面也一定愈多,阳光照射出来,一定有光明面、有黑暗面,你光明面有多大快,黑暗面就有多大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种种心识情绪转生的理由,就是凡夫的有所得。

  

  癸六、谷响喻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 为除此疑,说谷响喻。

  

  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那我们怎么会有「种种言论」的思想产生呢?佛陀「说谷响喻」。就是你讲出一句话,这句话就会产生很多很多震荡的回音。比如说,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北宋的大文学家黄庭坚居士。他今生所有的思想,他找到他前生的时候,把他过去的资料打开,其实他前生就有这种思想。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今生会接受很多的讯息,这个时候心中会讲很多话,在内心当中不断的震荡,这个震荡会震荡到来生。你前生有什么思想,你的思想就会震荡到今生;你今生又会产生变化,你的思想也会震荡到来生。他前生是相信小乘法,他今生就很可能会接受小乘法;你今生接受大乘佛法的,(来生)你也很可能接受大乘佛法。这个就是一种「空谷响」,你讲出一个思想,这个思想就会产生反弹。

  

  癸七、水月喻

  

  云何无义,而有实取诸三摩地所行境转? 为除此疑,说水月喻。

  

  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为什么得到禅定的人,在禅定的境界当中,他能够生起种种的真「实」受用?他在禅定当中,他一念心可以看到大陆的苏州、大陆的南京呢?「为除此疑,说水月喻。」因为他的水愈平静,「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他月亮的影像就更清楚。这就是为什么禅定的人,他能够产生更大的受用,因为他的水更平静了,就是这样的譬喻。

  

  癸八、变化喻

  

  云何无义,有诸菩萨,无颠倒心,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

  

  既然依他起的自性是毕竟空,为什么「菩萨」内心依止「无颠倒」的菩提心,还来成「办」种种「利乐」的「事」情?来三界「受生」?也就是说,从因缘所生法来说,众生是梦幻泡影,他的自性不可得。既然没有真实的众生,为什么菩萨还要来到三界「受生」呢?「为除此疑,说变化喻。」说魔术师看到这个小孩子哭泣,他变出种种的糖果,来安慰这个小孩子。就表示,佛菩萨虽然看到众生的本性是毕竟清净空寂的,但是他也看到有如梦如幻的众生,所以他就用如梦如幻的教法,以五乘的教法来摄受众生,让众生得到今生的安乐,乃至究竟的安乐,「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虽然这个方便门不是真实相,众生成佛以后,也是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地方有些人会质疑说,佛陀在大乘经典告诉我们:成佛以后,是众生的杂染相不可得、诸佛的清净相也不可得,佛陀是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没有戒定慧可得。这个时候我们质疑:我们现在很辛苦的持戒、修定、修慧,到最后没有戒定慧可得,那修戒、定、慧干什么呢?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在痛苦的此岸到彼岸要坐船,虽然你到彼岸以后,这个船是不要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当中,这个船就非常的需要。以幻化的法门,对治幻化的烦恼,最后二个都消失掉。所以在过程当中,你不能说方便门不重要。当然你入了真实相的时候,这些法门都不可得;但是你在过程当中,你不能说不需要。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还是依止幻化的法门,来安抚众生,使令众生成就暂时的安乐,乃至究竟的安乐。这个地方是用三自性的道理,来融通大乘的经典。我们也可以试着用这个三相的道理,把它当作一个公式,去会通所有大乘经典。好,我们讲到这里。我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讲的唯识录音带当中,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学概要》《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请问法师有讲《唯识二十颂》吗?对一位初学者来说,这一系列的录音带,应该先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弟子现在深感唯识学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利益,故想好好来研读。

  

  答:唯识学在大乘的角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大乘的性、相二宗──般若跟唯识。般若跟唯识从它的次第来说,唯识学的重点,偏重在所谓的次第法门,就是开显「无差成差」;《般若经》它是「差即无差」,它偏重在圆融法门,它偏重在无差别;唯识学是很多因果的差别。蕅益大师认为:唯识跟天台,譬如画龙

  

  认为:先学唯识,再学天台、华严,这才对。至于唯识的次第,《百法》是基础,因为《百法》把五十一个心所法,讲得很清楚。《百法明门论》八识心王讲得不多,但是对于众生的差别情绪,因为心王的体性固定,它就是无记,这个了境、能变,前六识就是分别,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第八识就是储藏,异熟储藏。但是这三个识在活动的时候,它有很多的排列组合,就是有很多差别的情绪跟它合作,就带动了一个多彩多姿变化的人生。所以这五十一个心所,你刚开始要先了解,你到底有什么情绪会…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