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现?有善的情绪、有恶的情绪,这个都是从《百法》。但是《百法》当中,它不足的地方,就是八识的心王讲得少,所以就必需有《八识规矩颂》。他作完《成唯识论》以后,他根据《成唯识论》的道理,写出几个偈颂,把八识心王相互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前五识、第六识、第七、第八。所以《八识规矩颂》,它偏重在心王的互动,这个前五识跟第六识是什么关系?第六识一活动的时候,它又如何带动第七意识?造业以后,怎么样回归到第八识?所以这个《八识规矩颂》是强调心王,《三十颂》等于是总结。《唯识三十颂》是点睛,你一定是先把龙的身体画出来,才点它的眼睛。所以蕅益大师玄奘大师天亲菩萨晚年的代表作,他临终前一年才讲出《三十颂》,用三十个偈颂,把唯识的境、行、果讲出来,所以它包括了心王跟心所都在里面。这个《摄论》呢(诃──),私底下有一个佛学院的同学问我,他说:「我们之前学《三十颂》,跟《摄论》有什么差别?」《三十颂》是讲得很简要,因为它三十个偈颂,一学期就讲完;你读《摄大乘论》,那是甚深广大。我讲一个譬喻,比如说你肚子饿,你读《三十颂》就是给你一颗维他命(呵──);你读《摄论》,那是一个丰富的满汉全席。营养是差不多,但是它的过程,有开合的不同。你看光是诸法三性,诸位学《三十颂》,可能三十分钟就讲完了:依他起是因缘法、圆成实是真如、遍计执是妄想,就三个,讲完了。一个是因缘法,一个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第三个是妄想。那三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非异非不异」,就讲完了。三个的各别关系、相互关系,三十分钟就讲完了。但是我们看「所知相」,我们讲了好几堂课,它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三个之间的差别跟相互关系。所以说《摄论》,它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来开展大乘的佛法修学概要,从你刚开始如何去判断生命的真相、妄相,然后如何从妄相中跳脱出来,返妄归真。从「研真穷妄」到「返妄归真」,有很明显的一个道次第。我们现在都还在讲理论,到后面讲到戒定慧、讲到十波罗蜜,菩萨如何修十波罗蜜?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遇到障碍怎么突破?它后面讲得很详细,等于是大乘佛法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这个唯识的道次第,我们应该先学《百法》,再学《八识规矩颂》,再学《三十颂》。《唯识学概要》,是我自己根据《三十颂》编出来的,后来就不流通了,只要根据《三十颂》就可以了。
问:有居士跟常住的师父说:「他一入定,就像软骨功一样(哈──),整个人趴在地上。」而这位常住师父
也亲眼看到,他入定的时候,真的趴在地上。末学感到很奇怪,也没有听过这样的入定法,请法师开示。
答:我也没有看过有人入定趴在地上。当然入定的姿势很多,理论上来说,行住坐卧都可以入定;但是基本定义,就是他的心是不是「心一境性」。你说他躺在地上睡觉,你也不能说他不是入定?什么样的姿势,我们很难判定。他是不是学过瑜珈术?他就是趴在地上。不过,我们依照正常的规矩,刚开始初学者入定是以坐姿最正常,所以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智者大师为什么要安立坐禅?他解释说:理论上来说,行住坐卧都可以入定,但初学者以坐姿最适合。因为你站、在那边走来走去,你容易散动;躺在床上,一下子睡着了。如果他是老参的话,趴在地上也可以入定,那这个人是功夫很高,他竟然趴在地上不会睡着。不过我们很难从他的姿势,看他是不是入定,这要从他的内心来判定。
问:有居士曾问:地藏王菩萨为何有的戴五方帽?有的现比丘相?这二种相所表的法有不同吗?
答:那当然不同。他现比丘相,是偏重自利,出离。菩萨为了要弘传不同的法,现不同的相,表示不同的功德。这个五方帽,偏重在利他,大悲,摄受这些苦恼众生。地藏王菩萨在菩萨当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比较喜欢度化三恶道的众生,所以你看放大蒙山、《三时系念》,只要是超度三恶道的,都是以地藏王菩萨为本尊。所以他现五方帽的时候,是偏重在大悲的功德;但他现比丘相的时候,是偏重在自己的清净。他虽然大悲,但是他「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还是清净。
问:请问癌症的病患临命终的时候,打止痛针而昏睡去,命终助念可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如果他昏睡的话就不好了。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随业往生,第二个是随念往生。正常人是随业往生,就是他第六意识开始昏昧,那就由阿赖耶识的业力来主导,就是随业流转,随着它的善业、或者罪业去流转。但是净土宗的话,不能够随业流转,要随念。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不能昏昧,因为你要用第六意识的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所以,你如果在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昏昧,那是非常不吉祥的,就是你失去了以念力来主导业力的机会。你第六意识昏昧,那你一定是随业往生,除非你净业成就。历代的祖师净业成就,他不必靠临终的正念,他这棵树永远是往西方倒,他不管是车祸死亡、什么死亡,都是往生净土,那这种人很少。大部分的人往生,都是随念往生,都必须要靠临终的时候,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功德,跟弥陀感应道交而去的。所以,如果临命终的时候昏睡,这个对往生净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你对他开示什么,他听不到的,你跟他念佛,他也听不到。他心中是活在自己一种非常微细的昏昧妄想当中。这个时候,他的生命由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来主导,不是由第六意识的正念来主导,那恐怕是不能往生。你只要看到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一直昏睡,这个人应该是不能往生。往生的标准,临终要正念分明,不管他造了多大的善业、罪业,都是一样,临终一定要正念分明。这个地方是关键点!好,我们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