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雖然它是幻術,但是它能夠讓我們産生見聞覺知的認識。所以,雖然它的體性是空,但是它所表現的假名、假相、假用,也能夠帶動一種認識,這個是合理的。

  

  癸二、陽焰喻

  

  雲何無義,心心法轉?爲除此疑,說陽炎喻。

  

  依他起是無自性的,是畢竟空。但是爲什麼我們跟它接觸的時候,內心會有很多的「心心法」,有種種心法的情緒産生呢?有時候對可愛的境界産生貪,對不可愛的境界産生瞋呢?這種貪瞋的情緒變化,是怎麼産生的呢?佛陀說「陽焰」的譬「喻」。渴鹿追求陽焰,雖然這個陽焰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但是陽光的折射,它有一種相似的水氣産生;問題是這只口渴的鹿它不知道,它想追求水,所以它就追求下去。前面幻術的譬喻是一個總說,這以下是一個別說,是約著我們凡夫因地的造業來說。說我們造業,當然是在因緣所生法當中造業,或者是在叁寶的境界造了善業、或者在五欲的境界造業。不管是叁寶的境界、五欲的境界,雖然都是不真實,但是因爲我們凡夫有一種有所得的心,就像口渴的鹿,它想要追求水,因爲追求的關系,也就帶動很多貪瞋的煩惱。當然這個因地的造業,一定是有所得。這個追求,我們從二方面來說:這口渴的鹿,有時候追求的是幹淨的水,有時候追求的是髒的水。就是凡夫在因緣法當中,有時候追求來世的安樂,有些人追求今生的安樂。一個人會追求來生的安樂,他容易造善業;如果你是追求今生的安樂,你容易造罪業。就是同樣是因緣所生法,因爲我們有一種要追求的心,就像口渴的鹿,所以就産生很多很多善惡業的煩惱。

  

  癸叁、夢喻

  

  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 爲除此疑,說所夢喻。

  

  前面是講因地,這裏是講果報的「受用」。說因緣所生法是無自性空,爲什麼我們感受到有種種快樂的果報,跟痛苦果報産生呢?佛陀說:像做「夢」一樣。你做夢的時候是不真實的,但是遇到恐怖的夢,你會感到恐怖;遇到甜美的夢,你會感到快樂。所以說夢中境是暫時有,但是它也會産生快樂跟痛苦的感受,用做夢的譬喻。比如我們經常說「同床異夢」,十幾個人坐一張床,每一個人做的夢不同。比如說,同樣是義德寺,我們一百多個人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所做的夢不同,循業發現。你的夢,你感受到:诶!義德寺是一個安樂的環境。有些人則是:義德寺給我太大的壓力。(呵──)那這個怎麼辦呢?就是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夢中。如果說它是真實的,就不能改變,你要不相信,你如果對這個環境不滿意,你拜忏拜叁個月,很真誠的修忏,叁個月以後,你會做另外一個夢,(呵──)你就會感到:诶,不錯啊!你會從這個夢轉成另外一個夢。這是夢幻泡影,就是這個夢,它可以變化,但是你在夢中的時候,你真實有這樣的感受。

  

  癸四、影像喻

  

  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

  

  因緣所生法的「依他起」是無自性,怎麼會有業力的招感呢?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呢?前面是單獨約因跟果,這個地方是因果的招感。佛陀爲了「除此疑,說影像喻」。你一個人站在鏡子前,它就現出人的影像;一個美國人站在鏡子前,它就現出美國人的影像:這個人的本質是因,這個影像是果。就是說,你今生的果報,是前生的本質招感的,你前生有什麼業,你今生受什麼果報;你今生又造了一個業,又招感來生的果報。簡單的說,今生的你,是前生的你造作的;來生的你,是今生的你造作的。所以它本質顯現影像,又有一個本質又顯現影像。所以我們從本質,從因可以看果,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果看因。你看看你今生的人事遭遇,哪些是如意?哪些是不如意啊?你也可以知道你前生做了什麼事,從影像也可以推知本質,也可以。從這個影像跟本質之間的互相影射,就知道因果招感的道理。

  

  癸五、光影喻

  

  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此疑,說光影喻。

  

  依他起法是自性空的,爲什麼會産生內心種種歡樂、悲傷的情緒呢?前面四科是約著外境的因緣而引生的內心作用;這個地方是內心的獨頭意識,不須要外境。「爲除此疑,說光影喻。」就是說同樣是一個陽光,因爲照射在不同的物體,産生的光明、黑暗不同。比如說你今天是一間大的房子,你就會看到一大片的光明,但是它背後就有一大片的黑暗;如果是一棵小樹,你看到的是小的光明、背面是小的黑暗。就說明衆生的情緒,跟他心中的有所得是有關系的。你今天對這件事情,有歡樂的感受,你一定會有悲傷的感受,光明跟黑暗永遠存在。如果你對很多事情會感到極度的快樂,這不吉祥,(呵──)這表示當你悲傷的時候,你也會比別人悲傷。所以修行者,蕅益大師說:「平淡!」就是說,因爲你歡樂的時候,沒有很歡樂;你痛苦的時候,也就不會太痛苦。你的光明面愈多,黑暗面也一定愈多,陽光照射出來,一定有光明面、有黑暗面,你光明面有多大快,黑暗面就有多大塊。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有種種心識情緒轉生的理由,就是凡夫的有所得。

  

  癸六、谷響喻

  

  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 爲除此疑,說谷響喻。

  

  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那我們怎麼會有「種種言論」的思想産生呢?佛陀「說谷響喻」。就是你講出一句話,這句話就會産生很多很多震蕩的回音。比如說,我們以前講過一個北宋的大文學家黃庭堅居士。他今生所有的思想,他找到他前生的時候,把他過去的資料打開,其實他前生就有這種思想。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今生會接受很多的訊息,這個時候心中會講很多話,在內心當中不斷的震蕩,這個震蕩會震蕩到來生。你前生有什麼思想,你的思想就會震蕩到今生;你今生又會産生變化,你的思想也會震蕩到來生。他前生是相信小乘法,他今生就很可能會接受小乘法;你今生接受大乘佛法的,(來生)你也很可能接受大乘佛法。這個就是一種「空谷響」,你講出一個思想,這個思想就會産生反彈。

  

  癸七、水月喻

  

  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轉? 爲除此疑,說水月喻。

  

  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爲什麼得到禅定的人,在禅定的境界當中,他能夠生起種種的真「實」受用?他在禅定當中,他一念心可以看到大陸的蘇州、大陸的南京呢?「爲除此疑,說水月喻。」因爲他的水愈平靜,「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他月亮的影像就更清楚。這就是爲什麼禅定的人,他能夠産生更大的受用,因爲他的水更平靜了,就是這樣的譬喻。

  

  癸八、變化喻

  

  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說變化喻。

  

  既然依他起的自性是畢竟空,爲什麼「菩薩」內心依止「無顛倒」的菩提心,還來成「辦」種種「利樂」的「事」情?來叁界「受生」?也就是說,從因緣所生法來說,衆生是夢幻泡影,他的自性不可得。既然沒有真實的衆生,爲什麼菩薩還要來到叁界「受生」呢?「爲除此疑,說變化喻。」說魔術師看到這個小孩子哭泣,他變出種種的糖果,來安慰這個小孩子。就表示,佛菩薩雖然看到衆生的本性是畢竟清淨空寂的,但是他也看到有如夢如幻的衆生,所以他就用如夢如幻的教法,以五乘的教法來攝受衆生,讓衆生得到今生的安樂,乃至究竟的安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雖然這個方便門不是真實相,衆生成佛以後,也是無有少法可得。這個地方有些人會質疑說,佛陀在大乘經典告訴我們:成佛以後,是衆生的雜染相不可得、諸佛的清淨相也不可得,佛陀是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得,沒有戒定慧可得。這個時候我們質疑:我們現在很辛苦的持戒、修定、修慧,到最後沒有戒定慧可得,那修戒、定、慧幹什麼呢?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在痛苦的此岸到彼岸要坐船,雖然你到彼岸以後,這個船是不要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當中,這個船就非常的需要。以幻化的法門,對治幻化的煩惱,最後二個都消失掉。所以在過程當中,你不能說方便門不重要。當然你入了真實相的時候,這些法門都不可得;但是你在過程當中,你不能說不需要。這就是爲什麼佛菩薩還是依止幻化的法門,來安撫衆生,使令衆生成就暫時的安樂,乃至究竟的安樂。這個地方是用叁自性的道理,來融通大乘的經典。我們也可以試著用這個叁相的道理,把它當作一個公式,去會通所有大乘經典。好,我們講到這裏。我回答二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講的唯識錄音帶當中,有《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學概要》《八識規矩頌》《唯識叁十頌》,請問法師有講《唯識二十頌》嗎?對一位初學者來說,這一系列的錄音帶,應該先從哪一個地方下手?弟子現在深感唯識學對于修行有很大的利益,故想好好來研讀。

  

  答:唯識學在大乘的角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大乘的性、相二宗──般若跟唯識。般若跟唯識從它的次第來說,唯識學的重點,偏重在所謂的次第法門,就是開顯「無差成差」;《般若經》它是「差即無差」,它偏重在圓融法門,它偏重在無差別;唯識學是很多因果的差別。蕅益大師認爲:唯識跟天臺,譬如畫龍

  

  認爲:先學唯識,再學天臺、華嚴,這才對。至于唯識的次第,《百法》是基礎,因爲《百法》把五十一個心所法,講得很清楚。《百法明門論》八識心王講得不多,但是對于衆生的差別情緒,因爲心王的體性固定,它就是無記,這個了境、能變,前六識就是分別,第七意識恒審思量,第八識就是儲藏,異熟儲藏。但是這叁個識在活動的時候,它有很多的排列組合,就是有很多差別的情緒跟它合作,就帶動了一個多彩多姿變化的人生。所以這五十一個心所,你剛開始要先了解,你到底有什麼情緒會…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