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一○一页:
第三○卷
戊六、释契经(分三:己一释说三自性教;己二辨随决了一切佛 言;己三论造大乘法释) 己一、释说三自性教(分二:庚一释显说;庚二密意) 庚一、释显说(分三:辛一标说方广;辛二引释三性; 辛三释依他喻) 辛一、标说方广
这一段是「所知相」的最后一小科。前面的五科,论主已经把诸法三相的道理详细的说明;这一段是以三性的道理,解释所有的大乘经,也就是把诸法三相这样的观念,当作一个公式,以这种公式来会通所有大乘的经典──其实所有大乘经典所描述的内涵,也不离开三相的道理。所以这个「释」,就有会通的意思,会通大乘的「契经」。这当中有三段:「一、释说三自性教;二、辨随决了一切佛言;三、论造大乘法释。」我们先看第一个,以三相的道理开演大乘经典,叫「三自性教」。所有的大乘经,其实就是「三自性教」,因为它所说的都是「三自性」。这当中有二段:「一、显说;二、密意」。佛陀在开演经典的时候,有时候是「显说」,就是把这个道理讲得很详细、很清楚,你一听就很明白,这个叫「显说」;佛陀有时候是秘「密」说,这个道理讲得不明显,有些人根器差看不懂,有些人看得懂,就是一种「密意」,就是把这个意义,含藏在这个文字当中,没有公开的说出来,但是有些人可以把它看出来,叫做「密意」。我们先看「显说」的部分,再说明「密意」。先看「显说」,这当中有三段:「一、标说方广;二、引释三性;三、释依他喻」。看第一个「标说方广」: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
这个是说明佛陀讲经的内涵。三世诸佛为「大乘」根机的人,开演「方广教」。这个「方」是约本质来说,是甚深的本质;这个「广」是约数量来说,是一个广大的数量。所以佛陀为已经具足大乘根性,他内心当中堪能上求佛道、堪能广度众生根机的菩萨来演说,不管是境、行、果,都是甚深广大的教法,若境、若行、若果都是甚深广大,叫「方广教」。作一个总标。这以下,把「方广教」的内涵,「引释三性」,就是整个大乘的方广教,用三自性来作一个归纳。
辛二、引释三性(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颂) 壬一、长行(分三:癸一遍计所执自性;癸二依他起自性; 癸三圆成实自性) 癸一、遍计所执自性
先看第一个「长行」,这当中有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先看「遍计所执自性」: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 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佛陀所演说的方广「教」当中,我们怎么「知」道佛
陀是在开演「遍计所执自性」呢?你怎么知道佛陀这一段的经文,是在讲我们心中的无明妄想、这个相似影像呢?怎么知道呢?「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你只要在大乘经典当中,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角度,说「一切法是毕竟空」,换句话说,在所有的经藏当中,你看佛陀讲话的口气,是否定的、破坏式的,你看最有代表性的《般若心经》《金刚经》,乃至于《大品般若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陀在经文所释放出来的观念,全部是否定的,它也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不是垢相也不是净相、不是增相也不是减相。当然因缘所生法是有增减、有生灭、有垢净的,佛陀为什么有时候肯定?有时候否定呢?当佛陀讲话的口气是否定的,是以一种「无所有」的角度来开显法义的,那你就知道佛陀是在开演遍计所执。佛陀是针对你心中的妄想,来破斥你:这一切都是不对的,应该要消灭。所以你只要看到佛陀讲到「无所有」的观念,就知道他是在对治遍计执。
癸二、依他起自性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炎、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
怎么知道佛陀在大乘方广教,是描述「依他起自」相呢?这个地方有八种譬喻:好象是「幻」术、又好象是阳「焰」、又好象是「梦」中的境界、又好象是镜中的影「像」、又好象是阳「光」所照的阴「影」、又好象是空「
谷」的回「响」、又好象是「水」中的「月」影、又好象是神通的「变化」,这八种影像后面会详细说明。就是佛陀以八种的譬喻,说明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这个「依他起」,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生命表现在外,一种差别的相状跟作用,具足来说,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因为不管是圣人的清净因果、不管是凡夫的杂染因果,它都是一个生灭变化的相貌,所以佛陀就用这样的譬喻。就好象做「梦」一样,梦中你不能说它没有,因为你在梦中也有很多很多真实的感受,你会感到快乐、感到痛苦,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但是你当时的感觉是有的。所以佛陀用这样的梦、幻、泡、影的譬喻,你就知道佛陀是在建立因果的法则,告诉你这个事情应该要善知取舍,而不是去破坏。这个地方是开显「依他起」,用梦、幻、泡、影的譬喻,来开显「依他起」。看「圆成实」,先有一个「问」,再回「答」:
癸三、圆成实自性(分三:子一设问标答;子二更征; 子三别释) 子一、设问标答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
怎么知道佛陀是开显「圆成实」呢?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讲到「四」种「清净法」。「清净法」当中,我们看他提出更进一步的问:
子二、更征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
子三、别释(分三:丑一列名出体;丑二简非二性; 丑三明摄一切) 丑一、列名出体(分四:寅一自性清净;寅二离垢清净 ;寅三得此道清净;寅四生此境清净) 寅一、自性清净
一者,自性清净。 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这个地方是开显「四」种「清净」,先看第一个「自性清净」。佛陀讲圆成实性,讲到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内心的「自性清净」。什么叫「自性清净」?就是内心当中,它的本质本来就是清净,不管你曾经打过多少妄想、内心当中造了多少罪业,这些烦恼罪业,都不能染污你的「自性清净」。也就是说这个「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的本性来说的。古德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必经过修证,它本来就存在的清净。你在凡夫的时候,生起很多的烦恼,它不会因为这样而减少;在圣人的阶位,它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它也不会因为功德而增加,它永远保持一个体性:而这样的体性,我们安立做「自性清净」。「自性清净」的内涵当中,佛陀用下面的六种名相来开演。第一个「真如」:「真」就是真实不虚,它的确是一个存在的东西,不是捏造出来的妄想,它真实不虚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是恒常不变的,在凡位它是这样,在圣位它也是这样,「真实不虚、恒常不变,谓之真如」。第二个「空」:它的体性是无所有的,无有少法可得,它是一尘不染。禅宗说的一尘不染,它是善法也不得、恶法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谓之「空」。第三个「实际」: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它不是一个颠倒虚妄的相貌。第四「无相」: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可得,你造了罪业,它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减少;你造了功德,它也不会增加,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貌,叫「无相」。第五「胜义」:这样的观念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理,一切的世间法所不能比,只有圣人才能够开显出来的,叫「胜义」。第六「法界」:这个「界」是一个因地,它是一切圣人清净功德的根源,一切圣人之所以能够产生种种戒、定、慧、波罗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自性清净,而开显出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它是一切清净法的根源,叫「法界」。佛陀用六种名相,来开显「自性清净」,这个就是圆成实的一个理体,就是在体性上本具的一个理体。
寅二、离垢清净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
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本具的理体来说,它不假修证,法尔存在。那这个「离垢清净」,凡夫是不能够受用,它是约着果证。前面是约理体,这是果证,它能够真实受用。也就是说,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以后,从「自性清净」当中,假藉种种波罗蜜的修学,把种种的烦恼障、所知障消灭,而显现万德庄严的清净,这个叫做「离垢清净」。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理体上的具足;这个地方是一种果报的受用,它真实能够去受用这个果报,它也可以用这个果报,产生种种的利他的妙用,叫「离垢清净」,它有真实妙用,这个是圣人才有的。
寅三、得此道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
这个「自性清净」是一个因相,从成佛的角度,它是一个因,成佛之因;「离垢清净」是成佛之果。从因到果,必须有一个「清净道」。什么叫「清净道」呢?就是它成就这个果报的方法,包括了「菩提分法」,也包括了「波罗蜜多」。这「菩提分法」是约声闻教法,声闻教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它是以出离为根本的四念处,产生一个出离道,这三十七道品主要是修四念处,以戒、定作基础修四念处。从大乘的法来说是「波罗蜜多」,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六波罗蜜,成就福德、智慧二种的资粮。这二种的法门,「菩提分法」跟「波罗蜜多」,都能够帮助我们从「自性清净」,转成「离垢清净」,所以它是一个「清净道」。
寅四、生此境清净
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
怎么知道有「自性清净」的存在呢?怎么知道要假藉种种的道法来修行呢?那就必须有这个「清净」的「境」,这个「境」就是一个「教法」,你要依止佛陀所说「清净」而不颠倒的「…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