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教法」來修學。所以,智者大師把大乘法的「清淨」分成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教」就是「生此境清淨」,就是佛陀的言教,言教當中我們明白打妄想的心中,內心是本自清淨的,得到這個理體。依體起修,開始修行種種的「清淨道」,教、理、行;最後成

  

  就「離垢清淨」,成就果。智者大師把大乘佛法的清淨心,分成四個:教、理、行、果,剛好是這四種清淨。

  

  醜二、簡非二性

  

  由此清淨的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 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根據這個「清淨」的「法教」,産生一個「清淨」的道行,這種道行它不是「遍計所執」。我們說明一下。我們當初在講遍計所執的時候,是說我們內心當中依止依他起,産生一個相似的影像,叫遍計執。這個時候,我們會質疑: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佛陀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或者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在觀照內心的時候,我們假藉「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名言,在內心當中安立一個清淨的影像,它這個也是一個相似影像,那它也是遍計執?不對,因爲這個影像,它有引導你趨向于圓成實的作用,所以這個法,我們不定義做「遍計執」,雖然它是名言所安立,但是它是假藉佛陀的名言所安立。

  

  我們讀過《叁十頌》,它講到「名言」:有凡夫的名言,凡夫的名言是「無體隨情假」,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有聖人的名言,叫做「有體施設假」,佛陀講我相、法相,我相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有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它的確是有它的自體,它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功德,佛陀安立這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安立我相。佛陀講法相,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是有它的自體。所以說,我們依止聖人的名言來修習止觀,這個不能講「遍計所執」,因爲它是隨順于圓成實的作用,所以它也是圓成實,這第一個。

  

  有體施設假:聖教所說的佛、菩薩、聲聞──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雖然一一都有它的法體,但法體是沒有名字的,不過假爲施設,安立一個名字。而名字並不能代表其所指的法體,這叫有體施設假。 ──于淩波

  

  第二個,「最淨法界等流性故」。因爲這個名言是佛陀所親證的真如,依止大悲心所流露出來的,它是清「淨」法的「等流」,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依他起是阿賴耶識爲根本。我們說過阿賴耶識的因相、果相,都是以阿賴耶識爲本,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都是依止這個所知依──阿賴耶識。依他起的法,它這個唯識的定義,是依止阿賴耶安立的。但是佛陀的名言,是從清「淨」的「法界流」露出來的,它不是從阿賴耶的種子變現的,所以它也不是「依他起」。它也不是遍計執,也不是依他起,當然就是圓成實了,這個地方是這樣意思。嚴格來說,如果要照圓成實的定義,這四個定義,只有第一跟第二是圓成實,就是「自性清淨」跟「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跟「生此境清淨」,它畢竟是一個生滅法,造作的。造作的法,從義判上是應該是依他起,但爲什麼不判做依他起呢?因爲它有成就圓成實的作用,它隨順于圓成實,所以就把它當做圓成實,但是它畢竟是有爲法。就是說,從遍計執的內涵當中,它有引導你趨向圓成實的作用,所以也安立做圓成實。我們作一個總結:

  

  醜叁、明攝一切

  

  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

  

  你在大乘經典當中,只要看到「自性清淨、離垢清淨

  

  、得此道清淨、生此境清淨」,這樣大乘的教、理、行、果,都是屬于圓成實所收攝。

  

  這四種清淨,我們在凡夫的時候,「離垢清淨」是我們的目標;但是「自性清淨」,這件事情是很重要。這個法門你要會去運用它,對你自己破除障礙,有很大的幫助;你要不會用它,你破除障礙會比較吃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一個凡夫的階位開始修行,我們已經通身的煩惱罪業、沾惹了很多的塵埃,才開始修行。有些人很快就從塵埃中跳脫出來,有些人這個塵埃他跳不出來,很辛苦,這是因爲每一個人跳脫塵埃的善巧方便的運用,有所不同。你看看大乘經典、曆代祖師的開示,你在對治煩惱的時候,如果你先生起觀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先讓心不要在外境的妄想中打轉,先把心帶回家,先把一直在在妄想中纏繞的心,帶回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時候,再啓動你的對治法門,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你會發覺妄想比較容易對治。如果你今天在對治妄想煩惱的時候,沒有把心帶回家,就在這個煩惱的外境,在外圍一直跟它作戰,那你就很辛苦了!

  

  我們可以把這種觀念作一個會歸:不管是調伏煩惱、忏悔業障,事忏、理忏的關鍵,就是你是不是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說,煩惱跟罪業是無自性的東西。什麼叫無自性呢?就是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同樣一個煩惱、一個罪業,到某一個人的心中,他覺得對治很困難,這個煩惱在他的心中纏繞,揮之不去;有些人他有煩惱罪業,但是他很快就能夠突破、消滅,這就是你的善巧方便,就是你能夠像《大乘起信論》上說的,經常能夠「正念真如」,經常憶念你的自性是清淨的,修習真如叁昧,這樣子的話,你在破除障礙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無量壽經》的注解中,解釋「十念往生」,他說:有些人臨終的時候,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能往生,要超過十念,要多念才能往生。爲什麼呢?不在于煩惱的輕重,而在于他是不是生起觀照。有些人念佛,他這妄想起來,他就「跟你拚了!」這個時候,你念佛當然辛苦了,你十念不夠,你要比十念還要多念。但是有些人在臨終,他今生的煩惱跟罪業現前的時候,他能夠先憶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馬上感到煩惱跟罪業是虛妄相,然後再啓動他的佛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時候,他很快就能夠從障礙當中突破。所以「自性清淨」這個法門你不能忽略,它在破除障礙這個角度,會給你很大的加持,破障。好,我們看下面的偈頌:

  

  壬二、頌(分二:癸一頌叁自性;癸二頌四清淨) 癸一、頌叁自性

  

  此中有二頌: 幻等說于生,說無計所執, 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

  

  這個地方,是把諸法叁相的道理重「頌」一下。說佛陀講夢「幻」泡影,是講依他起暫時的存在性,講因果絲毫不爽;佛陀「說無」所有,是對治我們的遍「計執」,

  

  講到法性本來空寂,對治我們我相、法相的執取;「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佛陀在大乘經典講到「清淨」的「四」種法門,是開顯「圓成實」。換句話說,這個諸法叁相,是大乘佛法的一個基本公式,你可以套入所有的大乘經,放諸四海皆准的。看最後的一個重頌:

  

  癸二、頌四清淨

  

  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把圓成實的四個法再作一個重頌:「自性」清淨、「離垢」清淨、「清淨道」清淨跟清淨「所緣」,「一切」的「清淨法」,不離開「四」種「相」,也就是所謂的教、理、行、果。

  

  辛叁、釋依他喻(分四:壬一牒前起問;壬二標爲總答; 壬叁乘前更征;壬四別釋八喻) 壬一、牒前起問

  

  前面的一段,是把圓成實相開展出來,依他起是略而不說;到這個地方,把佛陀在經典講到依他起法,有種種的譬喻,加以詳細的說明。這地方有四段:「一、牒前起問;二、標爲總答;叁、乘前更征;四、別釋八喻」。先提出一個問:

  

  複次何緣。如經所說,于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是什麼樣的理由,佛陀在諸大乘「經」典當中,對「依他起」法講出種種夢幻泡影的譬「喻」呢?這以下作一個「總答」:

  

  壬二、標爲總答

  

  于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虛妄疑故。

  

  因爲衆生在「依他起」的法當中,産生一個「疑」惑,由這個疑惑,才産生了一個顛倒的妄想,而成就遍計執。我們說過,依他起的法,因爲我們産生疑惑以後,就打妄想,我們對它不了解就打妄想,打妄想以後,就把依他起轉成遍計執了。所以爲了破「除」遍計執,我們應該要先設防,要把依他起的法詳細的作說明。到底什麼是依他起?因爲我們就是對「依他起」産生迷惑顛倒,才産生妄想名言,才轉成遍計執,所以說這八種譬喻,是來對治凡夫的八種疑惑。

  

  壬叁、乘前更征

  

  他複雲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衆生到底有什麼疑惑呢?

  

  壬四、別釋八喻(分八: 癸一幻事喻;癸二陽焰喻; 癸叁所夢喻;癸四影像喻;癸五光影喻; 癸六谷響喻;癸七水月喻;癸八變化喻) 癸一、幻事喻

  

  這個地方有八種:「一、幻事喻;二、陽焰喻;叁、所夢喻;四、影像喻;五、光影喻;六、谷響喻;七、水

  

  月喻;八、變化喻。」佛陀講出八種譬喻,來對治我們八種的顛倒。先看第一個「幻事喻」:

  

  由他于此有如是疑:雲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疑,說幻事喻。

  

  有一類的衆生,對依他起産生「疑」惑,說:這依他起它是一個生滅法,它沒有真「實」的體相,爲什麼沒有真實體相,卻能夠帶動我們內心有真實的一個見聞覺知的認識呢?我們跟它接觸,也産生很多的認識?佛陀就講出一個「幻」術的譬「喻」:假設一個魔術師,拿了一條手帕,他一下子變出一只兔子,也可以同一條手帕變出一只獅子。這個兔子跟獅子當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看到兔子,我們說:哦!它是一個溫馴的動物。我們看到獅子,我們也知道它是一個凶暴的動物。就從這個幻術的譬喻當中,我們可以知道:…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