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的?而且它是如何去障礙圓成實?去障礙我空、法空的真理,使令它不顯現?提出二個疑問。這以下論主加以回答。「法無而可得」,這個地方是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遍計執它是「無」,從聖人的角度,聖人的心中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他吃飯的時候不打妄想。那不打妄想怎麼有呢?凡夫是從「無」當中,自己捏造出一個東西,讓自己去受用、自己去獲得。這講一個譬喻:「應知如幻等」,就像一個魔術師,從布變現出一只兔子、一只小狗,這道理是一樣的。「無染而有淨,亦複似虛空。」遍計執它是怎麼障礙圓成實呢?就好像烏雲障礙虛空一樣,雖然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也存在,理論上來說,它不能障礙虛空,烏雲存在,虛空也存在嘛!但問題是烏雲存在的時候,虛空不能顯現,你感受不到虛空的存在,因爲天空一片的黑暗。當我們消滅了遍計執,所謂「無染」的時候,虛空才能夠顯現。所以我們說「遍計執障礙了圓成實」,實際上是沒有障礙;但是因爲它的存在,使令圓成實性──這個我、法空的真理不能顯現,所以說障礙,就好象烏雲障礙了虛空,使虛空不能顯現。那把烏雲消滅的時候,哦,虛空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安立它障礙了圓成實,是這樣的障礙。
這一段是把依他起跟遍計執,作一個清楚的厘清。大小乘的學者在修空觀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小乘的學者修空觀,是徹底的把心中的妄想空掉,也徹底的把因緣果報的法空掉,我們講滅色取空。所以你看他的涅槃,我們看《阿含經》佛陀對涅槃的描述,是一個灰身泯智的狀態,他沒有雜染的生命,也沒有清淨的生命。也就是他雖然沒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也沒有萬德莊嚴,從這樣來說,它是一個沒有生命現象的東西。因爲你的因地,你把依他起完全否定了,所以你得果報的時候叫做素法身,雖然是法身,但是他沒有妙用。但是大乘佛法的因地,這個因果是互相隨順的,他在修空觀的時候,是緣起性空,或者講遍計本空。菩薩在空觀的時候,他知道「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心中,這些妄想所捏造的相似影像,他是消滅心中的相似影像,外面的因緣果報,他是坦然面對的,從因緣果報當中,去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爲他不但是破除妄想,他保留依他起,所以他成就涅槃的時候,他涅槃有正報莊嚴、有依報莊嚴,有生命的現象,他不但能夠自受用,還能夠「如來現起他受用」,現出應化身跟報身,廣度一切的衆生。所以你修空觀,你不能把所有都空掉,你這樣子就是錯損菩提了。就是說你空的是你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個跟外境沒有關系;真正誘惑你去造業、去觸動煩惱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這跟外境沒有關系。爲什麼聖人看到所有的境界,他都不起煩惱?如果境界一定會引動我們的煩惱,爲什麼佛陀看到這個境界,他不動煩惱,他生起大悲?問題不在外境,而是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心中捏造很多的影像,然後在這個影像裏面,開始起惑、造業,這個是我們所要破壞的。這一科是幫助我們了解,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
己叁、依他都無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這個「依他」起是不存在的一個問難,我們看他所提出的疑問:
複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
遍計執是由依他所起的,既然遍計所執它出現的這個相似影像是「無所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既然它是無所有的,爲什麼「依他起」不也是無所有?它不是說「一切一切都無所有」?第一個「一切」是約因相,就是現行熏種子,産生很多的因地,善的因地、惡的因地。這個種子起現行,有很多可樂、不可樂的果報,這個是果相。「一切」的因、「一切」的果都無所有呢?就是說遍計執是「無所有」,爲什麼依他起不也是「無所有」呢?這個地方提出一個疑問,因爲依他起也是生滅變化的,爲什麼它不能夠說是「無所有」?看論主解釋:
庚二、釋(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頌) 辛一、長行(分二:壬一逐責成過;壬二結成非無) 壬一、逐責成過
這個地方有「長行」跟偈「頌」。「長行」當中有二科:「一、逐責成過;二、結成非無」。先提出它的過失,再說明它必須存在的理由,先「責過」,再「結成」。
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 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 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淨過失。
如果你修大乘佛法,你認爲依他起的因緣果報是「無」所有,那麼「圓成實」性也「無所有」,因爲這個依他起是生滅變異,所以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所以圓成實的我空、法空,是就著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是無自性而安立的空,如果你說依他起不存在,那圓成實也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講,遍計所執也不存在,依他起也不存在,圓成實也不存在,所以「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這樣子講,依他起沒有的話,這整個生命的現象、因緣果報完全落入斷滅見,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樣子就跟這個無想定……,就是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去判別是非了,這個人愈修行愈笨,什麼都不知道,「一切皆無」,落入空亡。所以「依他起」跟「圓成實」如果是沒「有」,就有「無有染淨」因果的「過失」。如果依他起沒有,身爲一個佛弟子,因緣果報不存在,那我們歸依叁寶,斷惡、修善就沒有意義了,因爲善業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樣子就有因果染淨不存在的過失。這是先提出它的過失,再看第二段:
壬二、結成非無
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皆無。
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生命現象的確有「雜染」的因果跟「清淨」的因果。有些人造了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有些人造了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所以你「不應」該說它沒有。我們看偈頌:
辛二、頌
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恒時無染淨。
假設我們在大乘佛法當中,忽略了因緣果報的「依他起」,那麼我空、法空的真理也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講,在生命當中,「一切」的因「種」,造業不能去成就種子,種子也不能夠招感染淨的果報,那這個生命就落入斷滅見。就是你只能夠活今生,你造善、造惡對來生來說都沒有幫助,那這樣子就是斷滅見了。這個地方是提醒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唯識學的觀法,蕅益大師說:「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剛開始是修空觀來破遍計執,這是可以理解;但是你空觀修久了,有時候會忽略因果的存在。
唐朝的百丈禅師,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講完以後,有一個白發的老翁跟他頂禮,他說:善知識啊!我前生本來是迦葉佛的一個比丘,我花了很長的時間修習空觀,也有所心得,後來我的弟子問我說:「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一個「大修行人」,他內心當中「常遊畢竟空」,那這個時候他「還落因果」嗎?這個時候我說「不落因果」,因爲這句話講錯了,就墮入五百世的狐狸。我現在知道了,應該是說「不昧因果」。就是說,你觀察空的時候,你消滅你心中的遍計執,你應該是更清楚的看到因果,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判斷的標准。我們經常觀察一切法空,但是你怎麼知道你心中所觀的空,跟佛陀所強調的空,這個意思是相隨順的呢?你怎麼知道?這是一個判斷標准。當你在修空觀的時候,你一直修下去,你對因果愈來愈相信,你這個空是對的,你心中的空,跟祖師的空、跟佛的空,是相隨順的,一如無二如,你得到了正確的傳承,你所修的法門是一個真實的「道」。假設你修空觀,修到最後,你對因果開始忽略了,那你這個傳承有問題,你心中的空跟佛陀所說的空,有很大差距了。就是我們也可以從結果來判斷你所修的因地、這個道是不是正確的道。你修空修到最後不落因果,那你這個空有問題了,你這個空是忽略了依他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要知道:雖然修空觀,就是《金剛經》說:觀一切法空,不落斷滅見。你所空的是心中的遍計執,但是依他起的法,你要善知抉擇。
我再講一個小觀念,作一個總結。有人問蕅益大師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爲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問那個禅師說: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枕頭沒有放好,你會不會把它放好?說:诶!枕頭不放好,我第二天早上睡起來,我整個身體會不舒服,一定要把它放好。蕅益大師說:你一個晚上的安樂,你就知道把枕頭放好;那來生的安樂,你爲什麼不知道抉擇呢?雖然是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這個夢有它不同的作用,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雖然是夢,但有不同的作用。你睡覺的時候,你就知道把床鋪鋪好、枕頭弄好,你只是爲了今天晚上的暫時安樂,你就要在因緣所生法的依他起當中,種種的造作;那你無量的生命,所謂成就不退轉的功德,難道你不須要抉擇嗎?這個地方說明觀一切法空,你不能夠忽略因緣法的抉擇,什麼是該放棄?什麼是該追求?觀一切法空,但是善知取舍。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