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捏造出一个相似影像,这个就不是种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别心所生,这个分别心所生的影像,我们叫做遍计执。这个就是我们所以会起惑造业,去招感果报最大的一个根本无明,因为我们对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
辛三、成圆成实(分二:壬一标;壬二简) 壬一、标
若由异门成圆成实。
壬二、简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这个「圆成实」是什么因缘安立的呢?当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内心的相似影像,要注意这个空观它不是破除外境,不是把外在的因缘法消灭掉,而是消灭掉我们心中的这些妄想,空掉我们的相似影像。当内心的相似影像消灭以后,显现出清净光明的本性──圆成实的时候,这样我们安立做圆成实相出现。就是破除了心中的相似影像,而显现清净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时候叫做圆成实相。
有一个禅师问一个开悟的祖师说:一个开悟的人,他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情况?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祖师说:开悟人的心境啊,说是「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穿一缕丝。」你虽然开悟了,你因缘所生法──你这身体也是要吃饭、也是要穿衣;但是所不同的地方,他吃饭的时候,内心跟饭接触,他再也不生相似影像,活在当下;他穿衣服的时候,他也不再分别相似影像,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人他已经不会去造有漏业力了,他那个果报受完以后,就自动消失掉,「随缘消旧业」;但是在消业的过程当中,不会刺激他再去造有漏的业力。为什么不再造有漏业力呢?因为他心中遍计执的相似影像消失了,他没有一个造业的对象。当我们内心当中──「终日吃饭,不吃一粒米;终日穿衣,不穿一缕丝」的时候,那表示你的圆成实相显现出来,内心空空荡荡,但是了了分明,知道什么善、什么是恶,但是,还是空空荡荡。所以这个圆成实相是这样安立,就是破除遍计执而显现的法,这个法叫做圆成实相。
这个地方,这个三相,虽然都是「由异门」,但是这个异门有差异,你把这个问答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唯识学在看生命,它是用什么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每一个法都具足三相,都有它的真实相、也都有它的虚妄相,同一个法,都有它的真实相跟虚妄相,那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破的?什么你应该保留的?这个你应该要清楚。看第二个疑问:
己二、名不称体难(分二:庚一难;庚二释) 庚一、难
「名不称体」的意思在后面会说明,我们先看它所提出的疑问: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
「依他起」的法跟「遍计执」的法,这二个之间的差别相,我们怎么知道凡夫是就着依他起的法,产生一种相似影像,而变成了遍计执?为什么「遍计执」的相似影像,跟原来「依他起」法的「体」性不相随顺呢?不再称合呢?就是说遍计执是由依他起而引生,那遍计执生起的时候,它的相似影像,为什么跟依他起的法不一样呢?怎么知道它不一样呢?提出这个疑问了。既然遍计执是依他起所生,为什么它生起了以后,跟原来的依他起会不一样?提出这个疑问。
庚二、释(分二:辛一长行;辛二颂) 辛一、长行(分三:壬一称体相违失;壬二多体相违失; 壬三杂体相违失) 壬一、称体相违失
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长行」,第二个偈「颂」。「长行」当中,它提出三个理由,来说明遍计执跟依他起是不同的。第一个理由是「称体相违失」:
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
这个理由是一个总说。遍计执跟依他起的不同,你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遍计执?「由名前觉无」,就是说在我们心中的名言妄想没有生起之前,没有这个计度分别,换句话说,遍计执是由于妄想以后才有影像。这个就跟依他起不同,依他起不管打不打妄想,这个花永远是花。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前面有一尊佛像,这个佛像叫做依他起,而且是一个清净的依他起,一个三宝的依他起。这个依他起,我们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佛像,我们第一念不动分别,名言还没生起的时候,它还是依他起;但是我们妄想开始转动的时候,这个佛像显现在诸位的心中有变化了,有些人认为这个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认为他是阿弥陀佛、有些人认为他是药师佛,然后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欢礼拜、有些人喜欢赞叹、有些人喜欢观想、身口意的归依等等。同一个影像,当你不动念头的时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开始产生名言分别的时候,你心中已经出现相似影像,而这个相似的影像跟原来依他起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来的影像,而这是业力所变现的影像,当然是不同。你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禅宗的话:它那样就是那样。它也没有所谓的好,也没有所谓的不好,它也没有说它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没有说它是阿弥陀佛,它完全没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个东西存在在那里,那样就是那样。虽然那样就是那样,我们的分别心跟这个东西接触的时候,我们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这个时候心中出现很多的影像,而这个影像跟原来的依他起,已经不一样了,这个叫做「称体相违难」,就是妄想已经不称合原来依他起的自体,这是第一个理由。
壬二、多体相违失
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
遍计执跟依他起的第二个差别,就是一个「多」跟「一」的关系。依他起的法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跟依他起接触的时候,每一个人打的妄想就千差万别,它是「多体」。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咖啡,这个叫做依他起。但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有些人生性乐观,他认为说:「哎呀,真好!我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看到的是他当下所拥有的东西;比较悲观的人就产生痛苦:「唉呀,真糟糕啊!这个咖啡已经被喝掉一半了。」他看到失去的那部分。同一个法,由于众生的分别心有差别,就是过去熏习的这些功能有差别,安立在每一个人心中,产生一种「多体」,一个法,因为每一个人打的妄想不同,出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是多体的,所以妄想是多体的,而依他起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法,所以这个地方不一样,一个是多,一个是一。再看第三个不一样的地方:
壬三、杂体相违失
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
这个地方是说明遍计执跟依他起的第三个不同点。就是说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它如果是好,是一个可乐、或是不可乐的果报,它的体性是有决定性的;但是遍计执不决定,它是变化的。比如说,我们之前也提出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同学有窃盗前科,诶,我们刚开始怀疑他偷东西,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心中出现的影像,诶!这个人就是个小偷,你看他身体的动作、讲话的态度,都像是一个小偷。等到事实证明这个东西不是他偷的,诶!你看到他的时候,你看他的身业、口业都很善良。同样一个法,为什么只是隔了几天,这个法在心中的影像就有变化?比如说同一个人,你昨天看他很好,今天看他不好?就是这个遍计执的影像是不断变化,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我们凡夫的情绪,那个名言不断的变化,所以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事情,你接触以后,在你心中所出现的相似影像是不断变化,所以它体性是不决定;但是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
从这三个理由:第一个,「称体相违」难,它生起的因缘不同,一个是「妄想」生起,一个是「业力」生起;第二个,「多体」跟「一体」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个东西;第三个,「决定」跟「不决定」的差别,妄想是不决定的,依他起的体性是决定的。所以我们从这三个角度,你就能够很清楚的去厘清判断,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执?当这个法会随你的情绪而变化的时候,这个一定是遍计执。你今天是这样的想法,事情过后你又是另外一个想法,那你就知道这个一定是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无著菩萨慈悲,告诉我们如何判断我们心中的所缘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计执?到底这个是应该要破坏的?还是应该要保留的?它是一个贼?还是一个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辛二、颂(分二:壬一重述前义;壬二喻释二疑) 壬一、重述前义
前面是一个「长行」,这以下用偈「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重复的说明:「一、重述前义,二、喻释二疑」。先看第一段「重述前义」:
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 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这个遍计执跟依他起的差异有三个:第一个「名前觉无」,它是由于妄想才有的,这叫「称体相违」;第二个「多名」,这个遍计执是多元的,每一个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它是「多体」;其次,这个遍计执的体性是「不决定」的,你今天的看法是这样,你明天又有变化,它是随着
生灭心而变化的,所以它是「杂体」。这个「称体相违、多体相违、杂体相违」,就说明依他起跟遍计执的差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总结。看「壬二」的「喻释二疑」,我们看偈颂:
壬二、喻释二疑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 应知如幻等,亦复如虚空。
这个地方,是对遍计执的存在性跟它所产生的障碍,产生质疑。说这个遍计执是龟毛兔角,是不存在的东西,你不能说遍计执是由业力所生的,不能这样讲。我这个人业障重,不对!那跟业力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烦恼捏造出来的。就是说,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东西,那它为什么会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么存在的呢?第一个,它是如何存在?第二个,遍计执是一个虚妄的东西,它如何能够障碍圆成实?它是如何…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