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捏造出一個相似影像,這個就不是種子所生了,那是由分別心所生,這個分別心所生的影像,我們叫做遍計執。這個就是我們所以會起惑造業,去招感果報最大的一個根本無明,因爲我們對這個生命的真相,産生錯誤的認知。

  

  辛叁、成圓成實(分二:壬一標;壬二簡) 壬一、標

  

  若由異門成圓成實。

  

  壬二、簡

  

  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內心的相似影像,要注意這個空觀它不是破除外境,不是把外在的因緣法消滅掉,而是消滅掉我們心中的這些妄想,空掉我們的相似影像。當內心的相似影像消滅以後,顯現出清淨光明的本性──圓成實的時候,這樣我們安立做圓成實相出現。就是破除了心中的相似影像,而顯現清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時候叫做圓成實相。

  

  有一個禅師問一個開悟的祖師說:一個開悟的人,他日常生活是怎麼樣的情況?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個祖師說:開悟人的心境啊,說是「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你雖然開悟了,你因緣所生法──你這身體也是要吃飯、也是要穿衣;但是所不同的地方,他吃飯的時候,內心跟飯接觸,他再也不生相似影像,活在當下;他穿衣服的時候,他也不再分別相似影像,也活在當下。就是這個人他已經不會去造有漏業力了,他那個果報受完以後,就自動消失掉,「隨緣消舊業」;但是在消業的過程當中,不會刺激他再去造有漏的業力。爲什麼不再造有漏業力呢?因爲他心中遍計執的相似影像消失了,他沒有一個造業的對象。當我們內心當中──「終日吃飯,不吃一粒米;終日穿衣,不穿一縷絲」的時候,那表示你的圓成實相顯現出來,內心空空蕩蕩,但是了了分明,知道什麼善、什麼是惡,但是,還是空空蕩蕩。所以這個圓成實相是這樣安立,就是破除遍計執而顯現的法,這個法叫做圓成實相。

  

  這個地方,這個叁相,雖然都是「由異門」,但是這個異門有差異,你把這個問答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唯識學在看生命,它是用什麼角度來觀察生命的。每一個法都具足叁相,都有它的真實相、也都有它的虛妄相,同一個法,都有它的真實相跟虛妄相,那你要知道什麼是你該破的?什麼你應該保留的?這個你應該要清楚。看第二個疑問:

  

  己二、名不稱體難(分二:庚一難;庚二釋) 庚一、難

  

  「名不稱體」的意思在後面會說明,我們先看它所提出的疑問:

  

  複次,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

  

  「依他起」的法跟「遍計執」的法,這二個之間的差別相,我們怎麼知道凡夫是就著依他起的法,産生一種相似影像,而變成了遍計執?爲什麼「遍計執」的相似影像,跟原來「依他起」法的「體」性不相隨順呢?不再稱合呢?就是說遍計執是由依他起而引生,那遍計執生起的時候,它的相似影像,爲什麼跟依他起的法不一樣呢?怎麼知道它不一樣呢?提出這個疑問了。既然遍計執是依他起所生,爲什麼它生起了以後,跟原來的依他起會不一樣?提出這個疑問。

  

  庚二、釋(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頌) 辛一、長行(分叁:壬一稱體相違失;壬二多體相違失; 壬叁雜體相違失) 壬一、稱體相違失

  

  回答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是「長行」,第二個偈「頌」。「長行」當中,它提出叁個理由,來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是不同的。第一個理由是「稱體相違失」: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

  

  這個理由是一個總說。遍計執跟依他起的不同,你要先知道爲什麼會有遍計執?「由名前覺無」,就是說在我們心中的名言妄想沒有生起之前,沒有這個計度分別,換句話說,遍計執是由于妄想以後才有影像。這個就跟依他起不同,依他起不管打不打妄想,這個花永遠是花。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前面有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叫做依他起,而且是一個清淨的依他起,一個叁寶的依他起。這個依他起,我們每一個人去接觸這個佛像,我們第一念不動分別,名言還沒生起的時候,它還是依他起;但是我們妄想開始轉動的時候,這個佛像顯現在諸位的心中有變化了,有些人認爲這個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他安立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言,有些人認爲他是阿彌陀佛、有些人認爲他是藥師佛,然後就打不同的妄想。有些人喜歡禮拜、有些人喜歡贊歎、有些人喜歡觀想、身口意的歸依等等。同一個影像,當你不動念頭的時候,它是依他起;但是你開始産生名言分別的時候,你心中已經出現相似影像,而這個相似的影像跟原來依他起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呢?因爲它是你自己妄想捏造出來的影像,而這是業力所變現的影像,當然是不同。你不管打不打妄想,佛像,套一句禅宗的話:它那樣就是那樣。它也沒有所謂的好,也沒有所謂的不好,它也沒有說它是釋迦牟尼佛,它也沒有說它是阿彌陀佛,它完全沒有任何的名言,它是一個東西存在在那裏,那樣就是那樣。雖然那樣就是那樣,我們的分別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我們捏造很多很多的名言,這個時候心中出現很多的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依他起,已經不一樣了,這個叫做「稱體相違難」,就是妄想已經不稱合原來依他起的自體,這是第一個理由。

  

  壬二、多體相違失

  

  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

  

  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二個差別,就是一個「多」跟「一」的關系。依他起的法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跟依他起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打的妄想就千差萬別,它是「多體」。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杯子,裏面裝了半杯的咖啡,這個叫做依他起。但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有些人生性樂觀,他認爲說:「哎呀,真好!我還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看到的是他當下所擁有的東西;比較悲觀的人就産生痛苦:「唉呀,真糟糕啊!這個咖啡已經被喝掉一半了。」他看到失去的那部分。同一個法,由于衆生的分別心有差別,就是過去熏習的這些功能有差別,安立在每一個人心中,産生一種「多體」,一個法,因爲每一個人打的妄想不同,出現在每一個人心中是多體的,所以妄想是多體的,而依他起是只有一個單一的法,所以這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多,一個是一。再看第叁個不一樣的地方:

  

  壬叁、雜體相違失

  

  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這個地方是說明遍計執跟依他起的第叁個不同點。就是說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它如果是好,是一個可樂、或是不可樂的果報,它的體性是有決定性的;但是遍計執不決定,它是變化的。比如說,我們之前也提出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同學有竊盜前科,诶,我們剛開始懷疑他偷東西,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心中出現的影像,诶!這個人就是個小偷,你看他身體的動作、講話的態度,都像是一個小偷。等到事實證明這個東西不是他偷的,诶!你看到他的時候,你看他的身業、口業都很善良。同樣一個法,爲什麼只是隔了幾天,這個法在心中的影像就有變化?比如說同一個人,你昨天看他很好,今天看他不好?就是這個遍計執的影像是不斷變化,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我們凡夫的情緒,那個名言不斷的變化,所以同樣一個人、同樣一個事情,你接觸以後,在你心中所出現的相似影像是不斷變化,所以它體性是不決定;但是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

  

  從這叁個理由:第一個,「稱體相違」難,它生起的因緣不同,一個是「妄想」生起,一個是「業力」生起;第二個,「多體」跟「一體」的不同,妄想是多元化的,每一人的看法不同,依他起就是一個東西;第叁個,「決定」跟「不決定」的差別,妄想是不決定的,依他起的體性是決定的。所以我們從這叁個角度,你就能夠很清楚的去厘清判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遍計執?當這個法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的時候,這個一定是遍計執。你今天是這樣的想法,事情過後你又是另外一個想法,那你就知道這個一定是妄想。所以這個地方,無著菩薩慈悲,告訴我們如何判斷我們心中的所緣境,到底是依他起?或者是遍計執?到底這個是應該要破壞的?還是應該要保留的?它是一個賊?還是一個主人?你要先弄清楚。

  

  辛二、頌(分二:壬一重述前義;壬二喻釋二疑) 壬一、重述前義

  

  前面是一個「長行」,這以下用偈「頌」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重複的說明:「一、重述前義,二、喻釋二疑」。先看第一段「重述前義」:

  

  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

  

  這個遍計執跟依他起的差異有叁個:第一個「名前覺無」,它是由于妄想才有的,這叫「稱體相違」;第二個「多名」,這個遍計執是多元的,每一個人的看法不同,所以它是「多體」;其次,這個遍計執的體性是「不決定」的,你今天的看法是這樣,你明天又有變化,它是隨著

  

  生滅心而變化的,所以它是「雜體」。這個「稱體相違、多體相違、雜體相違」,就說明依他起跟遍計執的差異,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總結。看「壬二」的「喻釋二疑」,我們看偈頌:

  

  壬二、喻釋二疑

  

  法無而可得,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複如虛空。

  

  這個地方,是對遍計執的存在性跟它所産生的障礙,産生質疑。說這個遍計執是龜毛兔角,是不存在的東西,你不能說遍計執是由業力所生的,不能這樣講。我這個人業障重,不對!那跟業力沒有關系,那是你自己煩惱捏造出來的。就是說,遍計執是不存在的東西,那它爲什麼會有?它既然不存在,是怎麼存在的呢?第一個,它是如何存在?第二個,遍計執是一個虛妄的東西,它如何能夠障礙圓成實?它是如何…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