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观,你只要从止观出来,你就活在你心中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对我们修行是一个重点。什么叫重点呢?我们修学佛法,我们希望离苦得乐,但问题是,我们要离开痛苦,好象有一点困难。我们生生世世的修行,痛苦还是追随着我们,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痛苦的因缘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素产生痛苦?我们没有把真正的因素找到。所以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内心产生了痛苦、压力,我们会认为这是外在的人事给我压力,我们第一个一定是心外求法,其实这是不对的。就是你的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心中产生一个影像,心中那个影像给你痛苦,那个影像给你压力,不是外在有一个影像给你压力,不是这样。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离苦得乐,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今天修行,就像带着军队要去攻打贼,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你每天拜佛、持咒、修止观,这是一种正念力;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正念力,你所对治的是什么?这个军队每天操演,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军队要攻打谁、这个贼在哪里?那你这个军队就是白白的训练。这就是「由是遍计所缘相故」,产生遍计执。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受用我们今生果报的时候,我们心中产生很多的计度分别、创造很多相似的影像,这个影像就会引诱我们生起贪、瞋、痴,生起杀、盗、淫、妄;这不是外境的问题,是我们心中捏造一个相似影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这样安立的。
辛三、成圆成实(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壬二、释
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诸法的三相,第三个是「圆成实」相。什么叫「圆成实」相呢?就是我们就着「所遍计」,「所遍计」就是你心中的一个相似影像。你对着这个相似影像,开始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加以对治,使令这个影像「毕竟不如实有」,彻底的消灭;那这个心中的影像消灭的时候,还复你心中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所以修行,你不是去改变外境,是去改造、或者消灭你心中的相似影像。印光大师经常说:修行之法要在「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老是被你心中的相似影像,这妄想而转,就是使令这个相似影像「毕竟不如实有」,这样子就能够悟入「圆成实」。
这一科是讲到三相的关系。天台宗的修止观,它是讲一心三观,它一心三观的道理跟唯识有一点类似,天台宗在摄用归体的时候,它是会归到一心──万法唯是一心,这个时候,它的一心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我空、法空的一个真如理;但是这个一心依体起用、一心缘生万法的时候,就产生三观──空、假、中三观。天台宗的空观,就是唯识里面的遍计执跟圆成实,破遍计执、证圆成实,这个就是空观;天台宗的假观,就是依他起了,这些因缘所生的染净诸法、十法界的差别因果,都是假观;这个空有的平衡,空有同时、空有不二这个叫中观。
所以,其实我们不要说唯识、天台,所有的修止观,你一定要掌握开合的关系:如果说是「合」,那是一切法「如」,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无有少法可得,一切法如
的境界;但是当这个心起用,你不是止就是观,这个观就是空、假、中,破除遍计执、证得圆成实,然后改造依他起;但是当你止观观完以后,再摄用归体,又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心而三观,三观而一心,这就是一个体用的开合关系,就是「所知依」跟「所知相」之间的关系。你要能够把「所知依」跟「所知相」的关系掌握住,那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也可以依体起用──起观;你也可以摄用归体,回归无分别住,可以的。这个就是我们刚开始的甚深见,就是为止观作基础,你一定要掌握「所知依」是什么?「所知相」是什么?你才有办法修止观的。
戊四、辨品类(分二:己一略释三性;己二广执所依) 己一、略释三性(分二:庚一总问;庚二别答) 庚一、总问
前面是讲到三相的互相关系,这以下把这个三相的差别「品类」,详细的开展出来。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略释三性」,第二个「广执所依」。先简「略」说明「三」相,再说明遍计所「执」的品类。「略释三性」当中,有一个「总问」跟「别答」,一个「问」跟「答」。先看「总问」: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
说明「三自性有几种」差别的品类。我们看回答,回答有三科。先看第一科的「依他起」:
庚二、别答(分三:辛一依他起;辛二遍计执;辛三圆成实)
辛一、依他起(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谓依他起略有二种:
壬二、释
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 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 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
这个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是「二」个法:第一个是因相,第二个是果相。什么叫因相呢?「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我们曾经有很多的身口意的造作,而造作行为的当下,这个业力它会产生一种熏习的作用,使我们内心产生很多很多差别的功能,这个功能生起的时候,叫做「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比如说你刚刚拜一部《八十八佛》,内心的归依、口业的赞叹、身业的礼拜,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时候,你造作的所缘境是三宝的境界,所以成就一种功德的种子,这个种子生起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清净的依他起的因相生起,这个叫因相。「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是因缘法的果相。这个果报法的本身,它杂染跟清净的体性是不决定的,果报不能说杂染、清净,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同一个法,你产生迷惑,这个法就会带动你的惑业苦;也是同一个法,你产生觉悟,这个法会启发你的法身、般若、解脱,你不能说这个法是对或错。比如说,你现在的果报体,有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这个没有所谓的对错,也没有染净的问题,它就是一个由业力所现的果报,如此而已。你善加利用,它会创造法身、般若、解脱;你不善加利用,它会产生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果报本身不能够论染净,果报的体性是无记的,只有因地才论染净、善恶的。所以这个果报,是杂染法、是清净法的体性是不决定,不能成立,这是讲到果相。「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缘所生法,其实就是二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现象,佛法就是探讨生命现象,其实生命现象会归起来,就是二个相貌: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你一生当中,不管你有没有修行,你就做二件事:第一个是受用果报,第二个是从果报当中又去创造一个业力,就是做这二件事。虽然同样是二件事,但是产生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怎么说呢?就是你人生的动机,你这个人生观很重要。如果说你人生的目的,是来享受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的,那你今生就很难避免造罪业。说你这个人没什么理想,你不重视因地,做什么都没关系,要紧的是让今生快乐,就是你的人生以享受果报为主,那你今生肯定要累积很多的罪业。第二种人,他对果报是不在乎的,这个果报把它受完就算了,它是一个无常变化之法,好坏都没关系,反正酸甜苦辣都应该去尝一尝,重点是我要实现今生的理想,他是重视因地的,那这个人,今生会创造很大的功德。就是说,你对人生的规划,你是强调果报的受用?还是强调你因地的造作?你是以实践理想为重点?或者是以享受生命为重点?这个地方会影响到你今生的整个成败。
从佛法的角度,因地是最重要,所以佛法认为生命的重点在过程,不在结果。我们可以看中国的圣人孔夫子,孔夫子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所以他经常感慨的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出生在一个卑贱的家庭,所以他经要做一些粗鄙的工作,他不但是少年的时候命运坎坷,就算学有所成的时候,他苦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待价而沽的时候,很多君王也都不能重用他,所以他很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没有办法实践,最后他转而从事教育。你要是以一般的标准来看,我们从果相来看,孔夫子的今生,他的果相是失败;但是他的因相是成功的,他不管在什么样的顺境、逆境,他都实践他的理想,以人为本的一个中国克己复礼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太重视果报,因为这个果报,你重视也没有用,因为你不能决定,那是前生的业力所招感,你要重视的是你的因地。所以菩萨戒的精神,一言以蔽之,什么叫行菩萨道的精神呢?「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你活在你心中的理想,做你该做的事;而这个果报,「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这个是不能决定的;但是你内心当中的因地,是你可以作主的:所以我们在依他起当中,要重视因相。看第二段的「遍计所执」:
辛二、遍计所执(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遍计所执,亦有二种:
壬二、释
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 由此故名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就是一种心中的相似影像,这个影像有粗细的不同:第一个叫「自性遍计执」,就是去执着诸法的自相,诸法的自相是不带名言的,是一个俱生的执着。我们心中看到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认为这个花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自己生起的,第一个影像还没生起名言的时候,这叫做「自性遍计执」,这个是非常微细的;第二念生起以后,「差别遍计执」,就是执着诸法的共相,那是依止名言的分别,就产生这个花好坏等等共相名言的生起。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一条蛇,刚开始看到蛇…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