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止觀,你只要從止觀出來,你就活在你心中的遍計執。這個遍計執,對我們修行是一個重點。什麼叫重點呢?我們修學佛法,我們希望離苦得樂,但問題是,我們要離開痛苦,好象有一點困難。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痛苦還是追隨著我們,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我們沒有真正了解痛苦的因緣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因素産生痛苦?我們沒有把真正的因素找到。所以經典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內心産生了痛苦、壓力,我們會認爲這是外在的人事給我壓力,我們第一個一定是心外求法,其實這是不對的。就是你的心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心中産生一個影像,心中那個影像給你痛苦,那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外在有一個影像給你壓力,不是這樣。這就是說,我們今天想要離苦得樂,就像《楞嚴經》說的,你今天修行,就像帶著軍隊要去攻打賊,你要先知道賊在哪裏。你每天拜佛、持咒、修止觀,這是一種正念力;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正念力,你所對治的是什麼?這個軍隊每天操演,但是你不知道這個軍隊要攻打誰、這個賊在哪裏?那你這個軍隊就是白白的訓練。這就是「由是遍計所緣相故」,産生遍計執。就是說當我們的內心,受用我們今生果報的時候,我們心中産生很多的計度分別、創造很多相似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會引誘我們生起貪、瞋、癡,生起殺、盜、淫、妄;這不是外境的問題,是我們心中捏造一個相似影像,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遍計所執就是這樣安立的。

  

  辛叁、成圓成實(分二:壬一征;壬二釋) 壬一、征

  

  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

  

  壬二、釋

  

  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故。

  

  諸法的叁相,第叁個是「圓成實」相。什麼叫「圓成實」相呢?就是我們就著「所遍計」,「所遍計」就是你心中的一個相似影像。你對著這個相似影像,開始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加以對治,使令這個影像「畢竟不如實有」,徹底的消滅;那這個心中的影像消滅的時候,還複你心中清淨本然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安立做「圓成實」。所以修行,你不是去改變外境,是去改造、或者消滅你心中的相似影像。印光大師經常說:修行之法要在「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要老是被你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妄想而轉,就是使令這個相似影像「畢竟不如實有」,這樣子就能夠悟入「圓成實」。

  

  這一科是講到叁相的關系。天臺宗的修止觀,它是講一心叁觀,它一心叁觀的道理跟唯識有一點類似,天臺宗在攝用歸體的時候,它是會歸到一心──萬法唯是一心,這個時候,它的一心是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空、法空的一個真如理;但是這個一心依體起用、一心緣生萬法的時候,就産生叁觀──空、假、中叁觀。天臺宗的空觀,就是唯識裏面的遍計執跟圓成實,破遍計執、證圓成實,這個就是空觀;天臺宗的假觀,就是依他起了,這些因緣所生的染淨諸法、十法界的差別因果,都是假觀;這個空有的平衡,空有同時、空有不二這個叫中觀。

  

  所以,其實我們不要說唯識、天臺,所有的修止觀,你一定要掌握開合的關系:如果說是「合」,那是一切法「如」,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無有少法可得,一切法如

  

  的境界;但是當這個心起用,你不是止就是觀,這個觀就是空、假、中,破除遍計執、證得圓成實,然後改造依他起;但是當你止觀觀完以後,再攝用歸體,又回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就是一心而叁觀,叁觀而一心,這就是一個體用的開合關系,就是「所知依」跟「所知相」之間的關系。你要能夠把「所知依」跟「所知相」的關系掌握住,那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你也可以依體起用──起觀;你也可以攝用歸體,回歸無分別住,可以的。這個就是我們剛開始的甚深見,就是爲止觀作基礎,你一定要掌握「所知依」是什麼?「所知相」是什麼?你才有辦法修止觀的。

  

  戊四、辨品類(分二:己一略釋叁性;己二廣執所依) 己一、略釋叁性(分二:庚一總問;庚二別答) 庚一、總問

  

  前面是講到叁相的互相關系,這以下把這個叁相的差別「品類」,詳細的開展出來。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略釋叁性」,第二個「廣執所依」。先簡「略」說明「叁」相,再說明遍計所「執」的品類。「略釋叁性」當中,有一個「總問」跟「別答」,一個「問」跟「答」。先看「總問」:

  

  此叁自性,各有幾種?

  

  說明「叁自性有幾種」差別的品類。我們看回答,回答有叁科。先看第一科的「依他起」:

  

  庚二、別答(分叁:辛一依他起;辛二遍計執;辛叁圓成實)

  

  辛一、依他起(分二:壬一標;壬二釋) 壬一、標

  

  謂依他起略有二種:

  

  壬二、釋

  

  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 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

  

  這個依他起,就是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因緣所生法,簡單的說是「二」個法:第一個是因相,第二個是果相。什麼叫因相呢?「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我們曾經有很多的身口意的造作,而造作行爲的當下,這個業力它會産生一種熏習的作用,使我們內心産生很多很多差別的功能,這個功能生起的時候,叫做「依他熏習種子而生」,這就成就依他起的因相。比如說你剛剛拜一部《八十八佛》,內心的歸依、口業的贊歎、身業的禮拜,身口意的造作,這個時候,你造作的所緣境是叁寶的境界,所以成就一種功德的種子,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有一種清淨的依他起的因相生起,這個叫因相。「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這是因緣法的果相。這個果報法的本身,它雜染跟清淨的體性是不決定的,果報不能說雜染、清淨,果報只論可樂、不可樂。同一個法,你産生迷惑,這個法就會帶動你的惑業苦;也是同一個法,你産生覺悟,這個法會啓發你的法身、般若、解脫,你不能說這個法是對或錯。比如說,你現在的果報體,有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思想,這個沒有所謂的對錯,也沒有染淨的問題,它就是一個由業力所現的果報,如此而已。你善加利用,它會創造法身、般若、解脫;你不善加利用,它會産生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果報本身不能夠論染淨,果報的體性是無記的,只有因地才論染淨、善惡的。所以這個果報,是雜染法、是清淨法的體性是不決定,不能成立,這是講到果相。「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依他起是因緣所生法,其實就是二個相貌: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所以我們講生命現象,佛法就是探討生命現象,其實生命現象會歸起來,就是二個相貌: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你一生當中,不管你有沒有修行,你就做二件事:第一個是受用果報,第二個是從果報當中又去創造一個業力,就是做這二件事。雖然同樣是二件事,但是産生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這怎麼說呢?就是你人生的動機,你這個人生觀很重要。如果說你人生的目的,是來享受人生,以享受果報爲主的,那你今生就很難避免造罪業。說你這個人沒什麼理想,你不重視因地,做什麼都沒關系,要緊的是讓今生快樂,就是你的人生以享受果報爲主,那你今生肯定要累積很多的罪業。第二種人,他對果報是不在乎的,這個果報把它受完就算了,它是一個無常變化之法,好壞都沒關系,反正酸甜苦辣都應該去嘗一嘗,重點是我要實現今生的理想,他是重視因地的,那這個人,今生會創造很大的功德。就是說,你對人生的規劃,你是強調果報的受用?還是強調你因地的造作?你是以實踐理想爲重點?或者是以享受生命爲重點?這個地方會影響到你今生的整個成敗。

  

  從佛法的角度,因地是最重要,所以佛法認爲生命的重點在過程,不在結果。我們可以看中國的聖人孔夫子,孔夫子叁歲喪父,十六歲喪母,所以他經常感慨的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出生在一個卑賤的家庭,所以他經要做一些粗鄙的工作,他不但是少年的時候命運坎坷,就算學有所成的時候,他苦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待價而沽的時候,很多君王也都不能重用他,所以他很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沒有辦法實踐,最後他轉而從事教育。你要是以一般的標准來看,我們從果相來看,孔夫子的今生,他的果相是失敗;但是他的因相是成功的,他不管在什麼樣的順境、逆境,他都實踐他的理想,以人爲本的一個中國克己複禮的思想。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這一點也是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太重視果報,因爲這個果報,你重視也沒有用,因爲你不能決定,那是前生的業力所招感,你要重視的是你的因地。所以菩薩戒的精神,一言以蔽之,什麼叫行菩薩道的精神呢?「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你活在你心中的理想,做你該做的事;而這個果報,「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這個是不能決定的;但是你內心當中的因地,是你可以作主的:所以我們在依他起當中,要重視因相。看第二段的「遍計所執」:

  

  辛二、遍計所執(分二:壬一標;壬二釋) 壬一、標

  

  遍計所執,亦有二種:

  

  壬二、釋

  

  一者,自性遍計執故;二者,差別遍計執故。 由此故名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就是一種心中的相似影像,這個影像有粗細的不同:第一個叫「自性遍計執」,就是去執著諸法的自相,諸法的自相是不帶名言的,是一個俱生的執著。我們心中看到花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認爲這個花它不是依他起的,它是自己生起的,第一個影像還沒生起名言的時候,這叫做「自性遍計執」,這個是非常微細的;第二念生起以後,「差別遍計執」,就是執著諸法的共相,那是依止名言的分別,就産生這個花好壞等等共相名言的生起。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條蛇,剛開始看到蛇…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