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一页,「戊三、释一异」。
本论整个修学纲要有三个重点,就是大乘的境、行、果。所谓的「境」就是甚深见,「行」就是广大行,「果」就是究竟果,有三个重点。我们现在这一科是讲到「甚深见」,就是身为一个大乘的菩萨,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我们应该如何观察生命的真相?讲这个重点。这个甚深见,无著菩萨分成二个重点来发挥:一个是「所知依」,一个是「所知相」。「所知依」是讲到生命的依止处,或者说是生命的根源;「所知相」是讲到生命的差别相。「所知依」跟「所知相」相互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体用开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作一个开展,所谓的依体起用,就显现出「所知相」,有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这么一个多彩多姿、变化多端的生命;如果我们把生命作一个缩合,摄用归体,就回到现前一念心识、这阿赖耶识,就是「所知依」。所以「所知依」跟「所知相」,是一个体用开合的关系。
蕅益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中者,究竟是什么人?」第一话就是对生命的开展,说宇宙无非是一个旅泊,生命它是不断的相续变化,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一个天人,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暂时的过客,它是很多很多剎那剎那生命相续的点,串成一个复杂变化的人生,所以我们只是一个过客。「宇宙无非旅泊」就讲到「所知相」,讲到三相生命「即空、即假、即中」的差别。但是这么一个复杂的生命,到底是谁在那个地方流转?「流转三界中,流转者谁?」简单的说,就是现前一念心识在流转。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种子,不断的不断的变现很多差别果报让自己受用。所以,我们在了解「所知依」跟「所知相」,就是用「体、用」的关系,就能够了解。
第二七卷
戊三、释一异(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己一、问
这一科是「所知相」,当中有六段:第一段是「出体」,第二段是「释名」,现在是第三段的「释一异」。前面一科的「释名」,说明三相各别的内涵;这一科「一异」是解释三相的互相关系,它们之间互相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说明这个道理。「释一异」当中分成二段:「一、问;二、答」。我们先看「问」:
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
生命的差别相貌有「三」种:那这三种是差「异」的?差「异」就是说彼此间的性质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叫差「异」;或者说是「不异」?这「不异」就是相同,彼此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把三相的关系,到底是相互的差异?或者彼此是相同?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己二、答(分三:庚一双非;庚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 庚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 庚一、双非
回「答」当中有三段:「一、双非;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先看「双非」,先作一个回答:
应言非异非不异。
这三者的关系:说是「非异」,就是互相含摄叫「非异」,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间是互相含摄的叫做「非异」;「非不异」,是各有体相,虽然互相含摄,但是三个法都有它各自的体性跟相貌,它各有体相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非异非不异」的意思,后面的论文,论主无著菩萨说:在三相当中,它是以依他起相来作基本的。也就是说,从依他起的法当中,我们内心跟依他起接触,产生心中的妄想,安立做遍计执;那我们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安立做圆成实。换句话说,这三个法是以依他起作基础的,当我们是觉悟的时候,安立做圆成实;当我们对依他起产生迷惑,安立做遍计执:所以这三个关系,主要是以依他起相,来作一个基本点。
庚二、依一自性标三异门
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 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
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
我们先看三相是怎么安立的。「依他起自性」是「由异门故」,有很多差别的因缘。我们知道这个「依他起」,主要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这个种子有很多很多的业力种子、名言种子、我见种子,有很多差别的种子因缘,而成就依他起的法。「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也是因为「依他起」。我们面对「依他起」的时候,「由异门故」,这个「异门」就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去接触这些因缘果报的时候,内心产生一种相似的影像,这个影像跟外在的境界有一点相似,但是不完全一样,这种影像生起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叫「遍计执」。每一个人打妄想是很多,所以这「异门」就是很多的计度分别,就产生很多的相似影像,这个相似影像,唯识学安立做「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当我们修学了佛法,开始回光返照,不管持咒也好、念佛也好,总之,你要把心中的影像消灭掉。当我们开始去消灭心中的影像,恢复本来面目的时候,这个时候安立做「圆成实」性,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性。当然破除的方法也是很多很多,所以它叫差别因缘。
所以,本论把生命的相貌分成三相,这三相以「依他起」作基本。我们今天这一念明了的心,接触了「依他起」,如果我们今天是产生迷惑颠倒,我们就活在自己的相似影像,这个叫做「遍计执」;我们开始去消灭心中的影像,这个时候就证得「圆成实」;然后进一步,再证得「依他起」。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个譬喻,我们讲「水」。水的体性是湿性,这个水如果遇到了石头、或者风吹的因缘,石头的碰撞因缘,就产生很多的波浪。这个水,就表示「依他起」,因缘所生的法;这些变化的波浪,是心中的影像,就是「遍计执」;不管你这个波浪打得多高,变化有多大,它的湿性永远不改变的,这个湿性就是「圆成实性」。我们从这个水、波浪跟湿性的关系,就可以了解三相是互相含摄,而且是各有体相的,叫「非异非不异」。
庚三、别释三性成异门义(分三:辛一成依他起;辛二成遍 计所执;辛三成圆成实) 辛一、成依他起(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什么叫「三」相的「异门」?前面只是讲到差别因缘,这里把差别因缘的意思讲出来,有三段,先看「成」就「依他起」。这当中每一段都有一个问跟答。
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
壬二、释
依他熏习种子起故。
这个地方是讲到「异门」。是什么样的因缘产生「依他起」呢?有二个因缘:第一个是「依」托「他」法的「熏习」。依他起的法要生起,第一个要现行熏种子,我们一定有很多现行的身口意的造作,这个造作会产生种子,成就一种因相,一种潜伏的善恶功能,这个就是依他起的其中一个相貌,因相;这样的一种功能,时机成熟的时候,表现成一种身心果报,「种子起故」,种子而生起现行,这个叫果相。所以,依他起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因相跟果相的成立。为什么叫「依他」呢?就是我们内心不管是成就善恶的功能、或者表现可乐不可乐的果报,这个法都是无自性的,它自己不能决定它的性质,必须是由它法来决定,所以叫做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这朵花,这个花是个果报相,因为它是一个现行法。一般我们看到花的时候,心中会产生一个相似影像,一个花的影像,我们会认为这个花是有自性的,它自己能够决定它的性质。其实是不对的。它本身不能决定它的性质,必须由业力的因缘,依他法,当业力消失的时候,这个花就消失了。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你说:我现在这个果报体,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有内心的分别,一个女人的思想、男人的思想,等等。其实你现在的生命体,你自己也作不了主,它什么时候要消失,你没办法作主的。那谁作主呢?「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就是由你前生的业力来作主。所以这个依他起法是变化的,这个「他」是重点,就这个法的生起,乃至于这个法的相续存在,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法作主。什么叫他法呢?就是由种子──业种子、名言种子,你过去所熏习的种子的势力,来决定这个法是存在多久,「依他熏习」,「依他种子」而「起」。这个是说明依他起产生的差别因缘。看第二段的「遍计执」:
辛二、成遍计所执(分二:壬一征;壬二释)
壬一、征
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
壬二、释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
什么因缘能够成就「遍计执」呢?唯识学说是诸法三相。这个「遍计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遍计执」的安立,必须有一个「由是遍计」,就是能遍计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我们一定有计度分别(你说这个木头,它就不能遍计),是一个有明了性的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去接触「所缘相」,就是「所遍计」的依他起;当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去接触依他起的时候,就产生遍计所执的法出现,也就是心中有一种相似的影像,这相似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比如说,我们在晚上昏暗的时候,看到一个绳子盘绕在地上,这个绳子叫依他起,依他而生、依他而住,是业力所现的一个绳子。我们在昏暗的光线当中,我们的心假藉眼识接触到绳子的时候,心中却出现一个蛇的影像,我们认为它是一条蛇,这种颠倒的相似影像就是遍计执,你说蛇跟绳子还有一点相似,但是已经不同。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内心所安住的,只有在第一剎那是受用依他起,第二剎那都是活在心中的相似影像,大部分的人。除非你在修…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