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你也不能對它打妄想,所以所有的妄想,都是依止「依他起」的。這是說明「所遍計」。第叁段作一個總結:

  

  癸叁、遍計所執自性(分二:子一成所執性; 子二釋由此相) 子一、成所執性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 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

  

  「由」于「此相」,這個「此相」,包括能遍計的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也包括我們這些外在「依他起」的和合,內因、外緣的和合,使令這個「依他起」相,轉「成

  

  遍計」所執相,這個就是「遍計所執」的「自性」。我們再看第二個,什麼叫「此相」呢?

  

  子二、釋由此相

  

  由此相者,是如此義。

  

  就是包括能遍計的第六意識、所遍計的依他起,這二個合起來叫做「如此」,就叫「此相」。

  

  庚二、釋由品類能遍計度(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分二:壬一總問;壬二別問) 壬一、總問

  

  前面的一段,是說明遍計執,它的能遍計跟所遍計的相貌;這以下說明遍計執它生起的過程當中,有什麼差別的種類?這當中有「問」跟「答」,先看「問」:

  

  複次,雲何遍計能遍計度?

  

  這是作一個「總問」。「能遍計度」的第六意識,它是怎麼生起「遍計」的?這個「能遍計度」的第六意識,是如何生起「遍計」的?它的過程如何呢?提出「總問」,這以下「別問」:

  

  壬二、別問

  

  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著? 由何起語?由何言說?何所增益?

  

  它的所「緣境」是什麼?它是「取」著什麼「相貌」?它是依什麼而生起「執著」?依什麼而造作種種身「語」的業力?根據什麼而「言說」?最後産生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總共有六項的差別。就是這個遍計執,它是怎麼生起的?生起以後是怎麼變化的?最後産生什麼結果?提出這個問,這以下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別答;壬二總答) 壬一、別答

  

  回「答」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別答」:

  

  謂緣名爲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于無義中增益爲有。

  

  這個遍計執,當然一定是有一個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第一個接觸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緣名爲境」之前有一個相,一定有一個相,但是這個相,是不帶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當我們跟這個相接觸以後,第一個對這個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比如說,你看到這個花,你對這個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現花的共相,因爲當你沒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這個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動。當你生起花的共相,這個時候,你的心就脫離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爲花是共于一切的,這個講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當你對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時候,其實你對外境已經脫鈎,你開始注意心中的名言。

  

  所以我們面對依他起,第一個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個安立名言。當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時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開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們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時間而已;第二個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後,你開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麼回事了,你開始對所緣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個,在「依他起」當中産生「相貌」,你根據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變現出很多很多差別的「「相貌」。如果這個人是比較樂觀知足的,他會變現出比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如果這個人比較不知足、比較悲觀的,他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因爲他名言是安立比較不好的名言,他就容易變現比較醜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讓自己受用。總之,因爲名言的作用,他心中會産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醜陋的相貌出現,讓自己受用,而這個相貌,已經跟外在的相貌,産生很大的差距。

  

  第叁個「由見執著」,這個相貌生起以後,我們開始産生強烈的執著,就是有這個「見」。這個「見」,就是由于長時間的顛倒推求,産生一種錯誤的智慧、一種判斷力,你認爲這件事情是這樣子的。比如說,有些人他過去生可能對水有一些不好的經驗,他看到水的時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現醜陋的相貌,總是假設水要傷害你,而且你認爲這個想法是對的,不能改變了,就是産生「見」。由這個「見」,就産生「語」,帶動了「尋」思,這個尋思就開始造業,當然這個業應該也包括了身業,這個地方只是以語業來做代表。就是由這個「見」,去執著這個相貌,就會采取行動。這個地方是把遍計執,從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後變現影像、産生執著、最後推動你去造業,其實這個過程是結束了。後面的二段是補充說明,把它的前因跟後果,再作一個總結。

  

  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名言出現呢?「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我們從過去跟今生的生命經驗當中,我們有種種的「見」,我們親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塵的影像;或者「聞」,我們曾經聽過什麼音聲;或者「覺」,這個覺包括了鼻、舌、身,我們的鼻、舌、身有種種的感受;見、聞、覺、知這個「知」,是指第六意識。也就是說,我們從過去跟今生的經驗當中,産生很多的感覺,跟著感覺走。所以我們從生命的見、聞、覺、知當中,去安立了名言,這個名言是這樣安立起來的。最後的結果,就從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因緣法當中,産生一個真實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現。從我空、法空的真理當中,就變現一個我相、法相的真實相,讓自己來受用,這個就是它的結果。

  

  這個遍計執,我們如果回憶一下,你應該對遍計執也會有所了解。比如說,有時候我們肚子很餓,我們會觀想一些美好的食物:這個東西吃起來多麼的美味!但是你實際去吃的時候,你感覺沒那麼好吃;所以回憶有時候比真實更好。(哈──)就是說,其實我們心中想的跟實際的情況,的確是有距離,而這些距離就是遍計執。我們靠直覺安立名言,由這個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來,所以我們對生命開始産生錯誤的判斷,這個是一個造業的起因。最後「總答」:

  

  壬二、總答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由于整個「遍計」執的名言、相貌、執著,最後造業,就構成了「遍計」所執的整個過程。這個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說:沒有錯!我們應該要斷惡,我們應該斷除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這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業是怎麼産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來斷惡:佛陀叫我不能做這件事情,我就勉強自己不做。你這樣的一個持戒,是一個壓抑性的持戒。就是說你沒辦法讓煩惱停下來,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爲什麼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資持著你,你這樣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爲你來生的時候,當你的煩惱釋放出來,有時候比今生更嚴重,因爲壓抑的結果,它會産生反彈的力量。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剛開始靠信心,這是正確的;但是進一步你要知道,爲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呢?造業心理學,他爲什麼會造業呢?一切法因緣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爲我們心中産生妄想,我們認爲這樣做是對的、是快樂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判斷。我們心中對外境,産生一個不真實的想象,然後誘惑自己去造業;你心中不真實的想象,當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容易控製你的心念,這就是我們講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象錯誤,你一直認爲心中的想象是對的,你很難修行,非常難修行,你就是心隨妄轉。就是你有什麼想法,你就做什麼事,一點克製力都沒有。特別是淨土宗的學者,很多人都犯了這個毛病。憨山大師說: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調伏心中的妄想,結果變成「佛只聽念,妄想只聽長。」他心中不斷的打妄想,當然他的妄想都是靠這個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愛、很多的恨,這個心中的結,都是纏繞。雖然他心中有佛號,變成佛號跟妄想並存,到臨終的時候,佛號現前、妄想也現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習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結果你的佛號被妄想吃掉。就是說,你平常就應該用止觀跟佛號,破壞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歸念佛,打妄想歸打妄想,這樣是不對的。所以祖師強調:你一定要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你要試著用你的佛號,去動搖、去破壞這個妄想。遍計執它是一個造業的根源,你不動搖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變;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當中多了一個善業,如此而已,你要扭轉生命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地方,佛陀慈悲告訴我們:爲什麼一個人會造業?就是「緣名爲境」,先産生一個名言思想,然後從思想當中,變現很多虛妄的相貌,然後認爲這個相貌是真實,産生執著,最後,因緣出現的時候,就推動我們的身口去造業,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錯誤的,剛開始先否定自己、先否定自己。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我回答二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雖然「六七因中轉」,在一生當中,不一定能夠完成;但在修行中,除了求生西方以外,身口意要如何實踐,才能夠往此方向進行?

  

  答:「六七因中轉」,其實就是第六意識,因爲第七意識不能修觀,第七意識的轉,它自己也不能作主,其實是第六意識的轉。問題是,第六意識是變化多端,它能夠攀緣過去、攀緣現在、攀緣未來。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六七因中轉」的轉變,就是剛開始先持戒,先成就善業力;第二個就修止觀。持戒,當然大家知道,佛陀的戒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心裏面要有一個底線,你心中要畫一個標准出來,持戒的精神──有所堅持,有所讓步。不管是自利也好、利益衆生也好,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個底線的,踩到這個底線,那大家就是依法辦理,一定要有一個底線的。持戒之余,你要修止觀,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觀察「妄想無性」,去修空觀。空觀的意思,不是要你空掉外境,這個外境,依他起你不要空,你要空掉的是心中的遍計執、你心中的妄想。所以,剛開始它是一個內觀,就是你打什麼妄想,你告訴你自己:事情不是這樣子。你先觀察「達妄本空」,這個妄想是虛妄的,然後你再念佛,那這個念佛就有力量了。所以修止觀,就是破壞你心中的妄想,就是做這件事情。那妄想一次一次被你破壞以後,你心中的正念就強,你自己就可以作主,而不是妄想作主,這個時候就是「六七因中轉」。當然這個都必須以持戒作基礎,因爲你犯了戒,你就很難修止觀,你心裏的恐懼不安,你止觀就修不起來。所以持戒,它會讓你的身心安定,有助于止觀,雖然它不是究竟,但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問:有法師說:「淨密雙修的功德最大,單修淨土念佛法

  

  門功德小」;但是又有另外一個法師說:「一心念佛,成就最快」:二位法師都是有德行的修行者,究竟哪一種說法最爲正確?

  

  答:蕅益大師說:法門很多,有些人適合專修,有些人適合兼修,這是不決定的。有些人他專修念佛法門,他很得力,他喜歡越簡單越好;有些人他法門修得越多,他對淨土越容易歸依,你勸他專修念佛,他修不進去,他必須要兼修。這二個法師說的都對。喜歡簡單的人,他就會喜歡修總持,一句佛號,「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但是有些人他喜歡廣泛的修學,他讀《華嚴經》《法華經》,他愈廣,他對淨土愈越容易産生歸依,這個因人而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不管專修也好、不管兼修也好,禅密雙修、或者淨密雙修都好,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凡夫的心是不平等的,所謂的兼修,一定有一個主修,還有這個「副」,有一個正行跟助行。兼修,你要看誰兼誰?(哈哈)你看禅宗也說禅淨雙修,但是禅宗的禅淨雙修,他是念佛以後,參念佛是誰?他重點不在對佛號的歸依,他是念完佛以後,觀想爲什麼我能夠念佛?他是去找出那個佛性。我們禅淨雙修,我們是以佛號爲主,以觀照力來破除佛號前面的妄想,它是用般若的智慧來掃掉妄想、來幫助佛號的相續。所以你的動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非常贊成所有的兼修,禅淨雙修也好、淨密雙修也好、廣修八宗都好,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正行是什麼?你的目標在哪裏?你來生的歸依處在哪裏?這是重點。就是什麼是你的主行?那其他是眷屬。你掌握這個重點,你怎麼修都可以。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