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十六頁,我們看「戊二」的「釋名」。(己一)這一科是解「釋叁」相名稱安立的由來,這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小科,「庚一、依他起性」。「依他起」的法,簡單的說,就是由業力跟心中的思想所變現的一切法,也就是說,所有色心的果報諸法都叫依他起。「依他起」這個「依他」有二層意思:第一個是依他而生,第二個依他而住;從這二個道理當中,說這個法是依他而起的。
依他起的生起,在《唯識叁十頌》,天親菩薩有一個偈頌加以說明,他說:「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就是說依他起的生起,有二個主要的因素:第一個「由諸業習氣」,這個「習氣」就是種子,就是這些業力(善業、惡業)的種子;第二個「二取」,「二取」的種子,就是能取跟所取,簡單的說就是心中的愛取。就是說我們在果報的變換當中,第一個是由善惡的業力,第二個是由心中愛取的和合,使前一個果報結束的時候,又創造一個果報,使令依他起的果報相續不斷。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很多的弟子來聽法,有天、人、阿修羅、餓鬼、大蟒蛇等等。爲什麼有些人不來聽法?有些人可以來聽法?第一個,這些人對叁寶有強烈歸依的心,就是有愛取,他心中對叁寶曾經種下深厚的信心,曾經有禮拜、贊歎、供養的善根,所以能夠遇到佛陀的出世、能夠聽聞佛法,這是他的緣起的第一個理由,跟佛陀相遇。同樣跟佛陀相遇,爲什麼有些人現天人相、有些人現餓鬼相、有些人現蟒蛇相呢?這個跟他業力有關系。有些人學了佛法以後,遵循佛陀的教法、遵循佛陀的製教,去作斷惡、修善,所以他善業強、果報莊嚴。有些人對叁寶是有信心,他看到叁寶的時候,禮拜、贊歎、供養,但是他離開叁寶的時候,就開始放逸造業;有善根,可也有煩惱,所以他造了罪業,他就現出醜陋卑賤的相貌來聽法。這是解釋宇宙萬法,爲什麼有些人能夠跟叁寶相遇,有些人現出尊貴相,主要有二個因素:第一個你的業力,第二個你心中的愛取。
比如說,有些人他不到淨土去,二個同參道友,他們「相約在來生」,希望來生再見面。這個宇宙萬法,我們死了以後,心識隨業力飄動,你怎麼知道你們二個業力會飄在一起呢?有二個因素要記住:第一個,你們要有共同的業力,要能夠相約在來生,二個人都要有做人的業力;你要是做叁惡道的業力,怎麼可能相約相見?相見的話,可能一個是人,一個是狗,對不對?所以二個人要同時做人、二個人要同時相遇,你要有共同的業力。第二個,要有一個堅定的愛取,彼此間有共同的希望,我也想見到你,你也想見到我,互相的憶念。由于業力跟心中愛取的和合,這個果報就會出現:「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這個理論是從《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開展出來。
《念佛圓通章》它的本意是說:有些人很容易生長在有佛的世界、有些人就很難跟佛見面,這當然不是佛陀的偏心。在經典上的解釋是說:佛陀的內心,「十方諸佛憫念衆生,如母憶子」,做母親的是不斷的去憶念兒子,希望跟兒子見面;但問題這不是單方面,就是兒子很少去憶念母親: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能夠生長在佛世,有些人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所以從《念佛圓通章》裏面,開展出你來生要生到淨土,有二個重要的因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有二個因素:第一個,你今生見佛,現生見佛,現前;或者當來,臨終的時候,往生淨土:這當中,都必須要憶佛,你心中對佛陀有很大的意樂、歸依的心情,就是信願具足。第二個,你要創造一個念佛持名的業力。所以依他起的法:第一個,你心中有強大的希望,你希望能夠到淨土去、你希望來生做大國王、你希望你來生做什麼事情,你一定要有一個希望來引導你的業力,當希望跟業力和合的時候,這個依他起就出現了。因爲它的出現,是依托你的業力跟心中的愛取,所以這個果報本身,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自己不能生起,所以依他起,這個道理是這樣子的。
庚二、遍計所執性(分二: 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 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這當中的內容,也是一個問,「問所解法及所釋詞」,這個法是怎麼生起的?名稱是怎麼安立的?回答當中,也是回答一個……。它名稱的安立,就收攝這個法是怎麼生起。我們看問的部分:
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無所有似義顯現。雲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
「遍計所執」,我們是面對「依他起」這些色心的果報,産生一個「似義顯現」,在無所有的體性當中,産生一個相「似」的我相、法相的境相出「現」,就是「似義顯現」,既然是「遍計執」,簡單的說就是「似義顯現」。它是怎麼成立的?它又是什麼理由而安立「遍計執」?提出二個問題。這當中,也是以一個問答,來總攝二個問題,就是「答所釋」的「詞」,這名稱是怎麼安立的?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分二:壬一由生顛倒; 壬二由無自體) 壬一、由生顛倒
這當中有二段:「一、由生顛倒;二、由無自體」。它的生起是「由顛倒」而「生」的,我們看論文:
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
這個「遍計所執」,它的生起有一個因跟果,它爲什麼會有遍計所執呢?就是他內心這個第六「意識」,我們先看「意識」這二個字,這個「意識」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能夠生起「無量行相」的「遍計」,這個「遍計」就是普遍種種的計度分別。第六意識它有所謂的計度分別,所以它能夠攀緣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攀緣十法界,所以它的計度是「無量行相」的,沒有障礙的,沒有時空障礙的計度,這是「遍計執」之所以生起,就是第六意識的計度分別。它要計度分別,一定要跟依他起的色心諸法接觸,接觸了以後,産生一個「顛倒生相」,結果就産生一個「顛倒」。「顛倒」就是說,本來它是黑的
,你看做是白的,這叫「顛倒」。就是一個錯誤的我相、法相的相貌生起,這個就叫「遍計執」。這個「顛倒」,比如說我們在晚上看到一個繩子盤繞在地上,我們的眼睛看到繩子的時候,竟然在內心産生一個蛇的影像。這蛇的影像是怎麼回事呢?叫做「顛倒」,因爲它本來是繩子,結果出現蛇的影像,這個就是「遍計所執」,它的生起是由「顛倒」而生。
壬二、由無自體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遍計執」,它自己的體相是不存在的。不存在那怎麼有呢?是由于心中「遍計所執」的妄想,才有影像的;就是說它這個相貌,是在「遍計所執」的妄想才可以得到,當妄想消失的時候,這個影像就消失了,這個情況叫做「情有理無」。當我們情執生起的時候,它影像是出現的;但是當這個情執消失了以後,這個影像就消失;它只存在我們心中的遍計執當中,這個影像才會出現。所以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要把依他起跟遍計執分清楚。依他起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生起的,不管你是不是起情執,它就是會生起的;但遍計執不是。所以依他起叫因緣有,遍計執是顛倒有。你面對依他起的時候,加上你自己的名言分別,産生一個錯誤名言的計度分別,它才出現的。
我們佛學院,幾年前有一個居士來挂單。很湊巧,他來挂單一個禮拜左右,有一個法師的貴重物品丟掉了。這個在僧團是件大事情,殺、盜、淫、妄是根本重戒。在僧團是這樣,我們無事不惹事,但是有事也不能怕事,有事就要處理、就要面對,就召開執事會議。這到底怎麼回事?後來有一個執事法師說:這個居士,我以前認識他,這個人有很多的偷竊前科。他就描述很多的過程。這當中,種種的證據,都顯示這個貴重物品,很可能是那個新來的居士偷的,只差沒有直接的證據而已。這個執事會議開完以後,你說奇不奇怪?我們以後看到這個居士,就看他像個賊的樣子(衆笑),看他的走路的姿勢、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講話,诶,這個人就是個賊相。後來,這個貴重物品找到了(诃──)。找到以後,我再去看他:诶,這個人很善良啊!(衆笑)那你說當初那個賊的影像是怎麼生起的呢?就是你心中的妄想──那個影像,你那個妄想消失的時候,那個影像就沒有了,那個影像是你心中捏造出來的,這個就是遍計執。
我們一個人的生命當中,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活在遍計執。比如說你看這個花,你只有在第一剎那看到這個花的自相、看到它的依他起──第一剎那。等到你第六意識活動的時候,你說:诶,這個花很漂亮!我上次也看到一朵花跟這個花一樣。你就開始攀緣這個花怎麼樣,它多少錢,這個花我可以拿來供佛,怎麼樣……,你就開始活在心中的妄想。所以依他起的法,它只是一時的刺激,就是前五識的自性分別,只有一剎那;後面的因緣,都是活在遍計執,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遍計執當中打轉。這個遍計執,它是由顛倒所生,而且它是沒有自性的,它沒有自體的;依他起的法,你不能說它沒有自體,它雖然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有它暫時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是不能忽略的。因爲你行菩薩道,你還是要靠依他起來攝受衆生;但是遍計執是一文不值,是我們所要對治的,修止觀所對治的就是遍計執。
庚叁、圓成實性(分二: 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 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這當中也是一個「問」跟「答」,我們先看「問」:
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無有相。 雲可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圓成實?
「圓成實」就是在「依他起」當中,我們修…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