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三页,「庚二、广遍计所执」。
第二五卷
这一大科是讲到「所知相」。「所知相」的主要宗旨,就是要发明「唯识无义」的道理。一个大乘的修学者,你在修学菩萨道之前,对整个生命的了解,应该要了解:宇宙间一切的染净诸法,是唯独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就是「唯识无义」,或者说「唯识无境」的道理。在本科当中,无著菩萨为了解释这个道理,他把生命的差别相分成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及「圆成实相」,从这三相的观察,我们就能够了解到「唯识无义」。这三相的观察,《楞严经》讲了一个偈颂加以说明:「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菩萨修习止观有二个次第,刚开始的修学次第叫做从假入空。从假入空的意思是说,我们凡位菩萨的内心当中,刚开始是安住在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内心跟所有境界接触的时候,有很多很多颠倒的我相、法相因缘出现,这种我相、法相如果不消灭,就很容易招感很多的烦恼,造很多的罪业。所以我们刚开始应该要使内心「净极光通达」,就是修止,通过专注的力量,使令散乱心达到明了而寂静的状态,在这个止的基础之下,开始修习观。观的时候不是向外观察,是向内心观察,是「寂照含虚空」,我们这个明了寂静的心,它是因缘所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所以空观是空掉自己内心我相、法相的执取,这个时候就是破除遍计执,而证得圆成实性修行的第一个阶段──从假入空观。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慢慢的从空出假。菩萨消灭心中的遍计执以后,内心豁然开朗,菩提心也更加的坚固不可动摇;这个时候,他的大悲心发动,从空出假,重新回到这些因缘所生法,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心中的我相、法相;他看到显现在心中这些如梦如幻种种的差别影像,都是自己所变现的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菩萨就能够在因缘当中得到自在,去做他该做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种种菩萨事业,所以「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这个偈颂说明菩萨三相的观察,是先断遍计执而证得圆成实,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后依止大悲,再修学依他起。
庚二、广遍计所执(分二:辛一牒前问;辛二举教答) 辛一、牒前问
这一小段当中,是针对遍计所执的相貌,以及如何来断除遍计执,从这二个重点「广」泛的说明「遍计所执」的相貌,以及对治的方法。这当中有二科:「一、牒前问;二、举教答」。我们先看「问」: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我们凡夫的遍计执,跟这一些「义」,这个「义」就是境界相,当我跟种种的境界相接触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境界是真实有的。比如我们
看到这个桌子、房子、地板,感觉到这些法都是离心别有自体的,它跟我的内心没有关系的,我们总是觉得这个法的存在,是有独立而自主的体性,这个就是我们凡夫的遍计执,我们的心已经被这个外境所转。这样的遍计执,事实上从圆成实性来看,「而非是有」,其实它只是内心所现的影像,所以本性是我空、法空的,从圆成实性来看是我空、法空的。「云何可知?」我们如何从我相、法相的执取当中,悟入到我空、法空的圆成实性?这以下就回答,就是怎样修从假入空观?
辛二、举教答(分二:壬一引经;壬二证成) 壬一、引经(分二:癸一标成四法;癸二随标别释) 癸一、标成四法
根据佛陀的教法来回答,这当中有二段:「一、引经;二、证成」。「引经」当中有二科:「一、标成四法;二、随标别释」。先作一个总标,有「四」个「法」门;第二段再根据这四个法门,各「别」解「释」。我们先看总标的部分: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
在《阿毗达磨大乘经》当中,佛陀开示菩萨说:「菩萨」应该修学「四」种「法」门,从这四种法门的观察,「能」够「随」顺乃至「悟入」这「一切」法是「唯识」,没有真实外境的道理。就是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认为外境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只要透过这四种法门的观察修学,就能够改变我们的思想,知道其实这一切法是内心自变、自缘,自己变现、自己攀缘。这当中标出这四种法门的数目,以下就各别解释这四个法门的差别相:
癸二、随标别释(分四:子一相违识相智;子二无所缘识智; 子三自应无倒智;子四随三智转智) 子一、相违识相智
这当中有四段:「一、相违识相智;二、无所缘识智;三、自应无倒智;四、随三智转智。」菩萨应该修四种智慧,先看第一个「相违识相智」: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大乘菩萨他在自我调伏的时候,第一个修「相违识相智」。这个地方,我们先看这个「相」字,这个「相」就是所缘的境相。所缘的境相是同一个,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跟所缘境相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相违识」,这个「相违」就是互相违反。什么叫做互「相违」反呢?就是我对同一个境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就是「相违识相」,同一个所缘境,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叫「相违识相智」。这当中,我们看下面的说明:「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比如说「水」,同一个水,饿鬼道跟水接触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水就像脓血一样,这个脓血吃下去变成火焰,所以饿鬼道感受到是脓血跟火焰;畜生道(这些鱼虾们)看到水,好象是它的房子、道路一样;诸天看到的水,是七宝庄严的大地;人看到的水,是柔软湿冷的水性。所以「见彼所识有差别故」,在同一个所缘境上,他内心所现的相分境界,的确是有差别的。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我们去观察,就知道这个外境是不存在的。假设我们今天看到外境,它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应该跟我们内心没有关系,每一个人看都是这样的体性。但是事实上不然,你看「水」,饿鬼道内心有罪业,他看到的水是一个脓血跟猛火;天人内心有善业力,他看到的水是七宝庄严的大地。所以说,这一切法都是自变、自缘。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自己心中的业力就变现一个影像,然后让你自己去攀缘,所以外境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没有心外的境界可得。这是我们观察的第一个智慧,就是「相违识相智」,同一个境缘,有不同的认识。
子二、无所缘识智
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 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
第二种智慧是「无所缘识」。「无所缘识」是说,有时候所缘的外境并不存在,所缘的境相虽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对这种不存在的境相,产生内心的认识。就是外境即使不存在,我们还是可以认识,表示这个影像是随心而转。看解释:「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什么样的境相是不存在的?比「如」说:「过去」我们曾经作过三十万拜的加行、拜了三部的《楞严经》,等等。这种影像都已经是存在「过去」,从现在的时间来观察,这个影像都觅之了不可得;但是我们如果回想,心念一动,假藉忆念的心所,还是可以把这个影像现出来;但事实上这个外境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是「未来」,我们也可以忆想「未来」,以后我们到极乐世界,有种种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依报受用;正报的身心,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这种境相,从现在观察也是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假藉《阿弥陀经》的经文,规划出一个未来的影像,让自己来受用。第三个是「梦」中的「影」像,当然做梦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在梦境当中,感到有种种饮食的受用,诶,你吃过什么东西、喝过什么饮料,你也会产生一种相似的觉受。所以我们看到「过去、未来」跟「梦」中的「影」像,事实上都不存在;但是我们内心还是可以透过自己的忆念跟观想,使自己产生很多的认识、很多的觉受,所以这个外境是由内心来主导,所以说心外无法是对的。
子三、自应无倒智
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
前面二个都是用直接的角度来证入唯识无境,第一个是讲到五俱意识,攀缘现在的境界;第二个是讲独头意识,攀缘过去、攀缘未来、攀缘梦中。五俱意识跟独头意识都是以直接的方式来证明,第三个是用反证──相反的方式。就是说,如果我们凡夫认为心外是有境界的,假设这样的看法是对的,那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如果我们凡夫认为这个外境是真实有的,这样的道理是对的,那我们就应该成就「离功用无颠倒智」,我们就不必有任何的修学,很任运的能够生起真实智慧了。怎么说呢?他解释:「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外境是离心别有的,这样的真理跟我们心中所认识的,完全没有颠倒,是真实的,而且我们对境界的认识,能够不用任何的作意,就能生起真实智慧,如果这样的道理存在的话,我们就是八地菩萨;事实上我们是凡夫:所以我们认识的外境是真实,是错误的。就是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我们就应该是「无功用」的「无颠倒智」了;但事实上我们不是圣人:所以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是用反证的方式。
这当中讲到四种法门,前面三个法门都是针对资粮位菩萨来说。前面这三种法门,就是说,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而这三个功德都必须在所缘境中完成。问题是,你今天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之…
《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