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夫的菩薩道,分成叁類:第一個叫做事六度。就是你這個六度,都是在事相上執著,簡單說就是心隨境轉。我們剛開始行菩薩道,就是仰仗一份大乘的信心,就是一個宗教情操、一個大悲心,但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在人事當中,我們這一念脆弱的菩提心,很容易被八風吹來吹去,使自己的菩提心很容易就退失掉,這個叫做事六度。第二個是理六度。理六度就是我們開始去自我反省,去觀察外境,其實外境是如夢如幻的,它是由我們自己的心所變現的。這個理觀就開始去觀照,內心跟外境的執取慢慢的脫落,就是開始修無住的法,但這個時候它的事修會比較忽略,這個叫理六度,它偏重在內心的觀想,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第叁個是理事無礙六度。到了一定的階段以後,他開始從觀想當中出來,在人事中作種種的曆練。在曆練的時候,他的菩提心跟境緣接觸的時候,多了一分的觀照力,他內心看到境相的時候,能夠知道這個影像是不真實的,是我們心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他能夠無住;但是雖然無住,他還是可以生心,去做他該做的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事業;他還是在無住當中,作他最大的努力。所以說理事無礙六度,它整個理論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唯識無境的道理上;就是你要能夠修習無住生心的觀法,你一定要有唯識無境的理論作基礎,否則你是觀不起來的。這一段是說明破除遍計執而證入圓成實的方法。
戊二、釋名(分二:己一略釋叁性;己二廣所執性) 己一、略釋叁性(分叁:庚一依他起性;庚二遍計所執性; 庚叁圓成實性) 庚一、依他起性(分二: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 辛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這一段是解「釋叁」相:「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的名稱。這一科我們稍微回顧一下,看六十六頁,六十六頁它的主題是「乙二、所知相」。「所知相」有一個(丙一)「問」跟(丙二)「答」。在「答」當中,先有一個總答(丁一),再別答(丁二)。「答」當中分二:(丁一)「總標」中:「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這是總答。(丁二)「別釋」,各別的解釋,針對叁相各別解釋。各別當中有六段:「一、出體;二、釋名;叁、釋一異;四、辨品類;五、釋妨難;六、釋契經」。這一段的「釋名」就是在六科當中的第二科,各別的解釋叁相的名稱。
我們回到第八十六頁。這一科是講到「所知相」的第二個重點「釋名」,前面是「出體」。「釋名」當中分成二大段:「一、略釋叁性;二、廣所執性」。「略釋叁性」當中有叁科:「一、依他起性;二、遍計所執性;叁、
圓成實性」。「依他起」當中又分成二小段:「一、問所解法及所釋詞;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
這個科我解釋一下。這個「叁性」的說明都有一個問跟答,問都是問二個東西:第一個「所解法」,這個法是怎麼成立的?第二個這個名稱是怎麼安立的?一個是法怎麼生起?第二個名稱怎麼安立?回答的時候只有一個,就是從名稱的安立,來解釋這個法是怎麼生起,就是名稱跟法的生起是有關系的,你明白它的名稱,就知道法怎麼生起。這個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個「依他起」,第一個是「問所解法及所釋詞」:
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顯現之所依止。 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
「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有六根、六塵、六識。當根、塵、識的因緣法「攝用歸本」的時候,「實唯有識」,把它收攝起來,其「實」就是一念的心「識」,一個明了分別的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但是我們凡夫跟根、塵、識接觸的時候,會産生一個「似義顯現」的遍計所執,所以「依他起」是遍計執的「依止」處,就是你一定有依他起才會産生遍計執的。這樣子講,「雲何成依他起?何因緣故,名依他起?」那「依他起」是怎麼成立的?這是第一個問;第二個,什麼理由安立做依他起?這個名稱是怎麼安立的?第一個是問這個法是怎麼生起的?好,我們看回答的地方:
辛二、答所釋詞攝所解法(分二:壬一由依他生;
壬二由依他住) 壬一、由依他生
這當中有二段:「一、由依他生;二、由依他住」。這個「依他」有二個意思:第一個是「依他」而「生」,第二個「依他」而「住」。先看「依他」而「生」:
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
「從自熏習『熏』」這個「熏」應該改成「種」,「從自」類「熏習」的「種子」而「生」。這個「依他起」就是由「依他」而生。這個「依他起」是怎麼産生的呢?是從一個「自」類「熏習」的「種子所生」的,所以依他起的法是有種子的,不像遍計執完全從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個「依他起」是有實「種」,有真實的業力跟名言種子所生的,所以它是「依他緣起故」,它要依托種種的因緣而生。比如我們看這個「花」,我們剛開始總認爲「花」是自己産生的,有它獨立自主的體性,事實上不然,「花」的生起是依他,是由其他的因緣使這個「花」出現,它自己不能決定它的性質,不可以的。所以依他而生,就是說它的生起必須要假藉「他」,有外在的因緣而生起的,它自己不能決定它的性質,這依他而生。第二個「依他」而「住」:
壬二、由依他住
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依他起生起以後,它自己沒有能力使自己安住不動,因爲它剛開始生起的時候,是靠其他的力量生起的,所以它不能決定;它的力量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因爲你是由種子所生,那種子是「剎那」生滅,這個果報自然「剎那」生滅,所以它沒有能力使自己安「住」不動。這個叫「依他起」,就是依他而生,依他而住。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