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願望,但是我們在實際行動的時候,發覺我們理想跟目標有一段距離,就是你在實踐的時候。所以菩薩戒說:菩薩在受持戒法的時候有叁種力量:誓願力,你要有目標;第二個觀照力;第個叁行動力。內心有斷惡、修善、度衆生的目標,第二個你有真實佛法正見的觀照,第叁個你有真實的行動。但是從誓願力到行動力,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我們很容易在受用果報時産生顛倒,你不要說逆境會障礙你,順境也會讓你顛倒,所以菩薩的智慧很重要。就是說你的目標要完成的時候,這個智慧的觀照是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其實你所受用的果報,是你內心所現的影像,就算它有種種的福報現前,那也是內心有善業的關系,跟外在的影像沒有關系的。你不要以爲信徒供養你,你很快樂,其實那是因爲你有善業;你要是不相信,你把善業用光看看,你看誰供養你!

  

  就是說:其實我們所受用的影像,都是心中的業力──種子所變現的。這個時候,你心對于外境的執取會慢慢的松脫。你一個人對外境的執取松脫以後,你心中的菩提心,才能夠操作自如,做你該做的事。你這一念菩提心一天到晚住在外境,你菩提心一下子就迷惑掉了,你在外境裏面起顛倒,你曾經發什麼願你也忘掉了,就跟著外境在那個地方轉,等到你把福報享盡的時候,就到叁惡道去了。所以說這個地方,論主很慈悲,你看他怎麼說:「與顛倒等諸雜染法爲依止處。」就是說,身爲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爲什麼他不能夠努力的去實踐他的目標呢?因爲他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很容易因爲果報的相續而産生顛倒,顛倒的結果就産生貪愛的煩惱,就起種種殺、盜、淫、妄的罪業,最後就墮入叁惡道去,這一切都是因爲色法的「一類堅住,相續而轉」,使令我們産生了迷惑。這個地方,論主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件事情,它的相續,那是因爲我們曾經有一段的業力相續,所以果報才會相續,這個就要修無常觀來對治。

  

  寅二、頌

  

  此中有頌: 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

  

  及與非色識,若無余亦無。

  

  這個地方是出自于《大乘莊嚴經論》。它說「亂相」,「亂相」就是我們心中所緣顛倒的相狀,這個「亂相」主要是五根、六塵這個色法;「亂體」,就是我們能緣的這一念心,就是六識;所緣的「亂相」跟能緣的「亂體」就是「色識」跟「非色識」。這個「色識」,就是物質所成有質礙的色法叫「亂相」;「非色識」,就是沒有質礙明了的心識就是「亂體」。心跟色這二個關系,「若無余亦無」,只要一個沒有,另外一個也就消失。比如說:我們今天對色塵起貪愛,假設我們有辦法把所緣的色塵去掉,貪愛的煩惱也就消失掉。你修善法也是這樣,你心中念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的聲音現、或者影像現出來修歸依,假設你心中的影像消失,那個能歸依的心也消失,心跟境這二個是互相依持的,一個沒有,另外一個也沒有了。

  

  大乘的唯識學跟一般唯心的觀念不同:世間的唯心論者認爲外境是完全不存在,只有心存在;唯識學認爲心跟境都存在,只是境是心所變現的,境不離開心的影像。所以唯識學對境是同意它存在,只是它不離開心。這心、境的關系,在唯識的學派有二個不同的說法:有些人認爲「心隨境轉」,意思就是說外境是比較重要,因爲你在不好的境界,就會引生不好的念頭,你在好的境界就容易起好的念頭,所以「心隨境轉」,這是第一個說法;另外有些人主張「境隨心轉」,心是主導者,這個境只是次要的因素。那應該怎麼來融通呢?如果我們是一個初學者,我們內心對于外境的抵抗力,那個止觀防非止惡的戒體的對治力薄弱,對我們資糧位的菩薩來說是「心隨境轉」,沒錯!你依止一個雜染的境界,你就容易生起煩惱;你依止一個清淨的環境,你能夠生起善念:所以初學者是「心隨境轉」。但是你要是老修行者,特別是到了加行位的菩薩,這個時候是「境隨心轉」,他內心有什麼樣的想法,他能夠去主導環境,他可以在不可能的環境當中,去創造衆生得度的因緣,所以他是「境隨心轉」。總而言之,心跟境這二個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若無余亦無」,其中一個東西沒有,另外一個相對的境也就沒有了。到這個地方是解釋「依他起相」的差別,跟會歸到一念心識的道理。

  

  以下說明這個「成」。我們先看科,第七十頁「己二、廣釋二相」,就是廣泛的解釋依他起相跟遍計所執相。在廣泛的說明依他起當中,有「釋」跟「成」,先作一個解釋,再作一個總結成立。「釋」當中已經說明,以下「成」,把它作一個總結成立。我們回到第七十八頁:

  

  辛二、成(分二:壬一成十一識;壬二成唯識性) 壬一、成十一識(分二:癸一成和合轉;癸二成差別轉) 癸一、成和轉識(分二:子一問;子二答) 子一、問

  

  前面是廣泛的說明依他起,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總結,總結當中分成二科:「一、成十一識;二、成唯識性」。「成」立「十一識」是開展出來,依他起開展出來有「十一」個「識」;但是把它作一個縮合,不離開現前一念心識,叫「成唯識性」:所以這二科是一個開合的關系。我們先看它的開,「成十一識」當中有二科:一個是「成」

  

  立「和合轉」,第二個「成」立「差別轉」。先說明它的「和合」關系,再說明「差別」關系。先看「和合」的關系:

  

  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受識、能受識, 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轉?

  

  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說「身身者受者識」,這是六根,我們心的所依處,所依;「所受識」是六塵,我們所受用的;「能受識」是六識,這是能受用的。這個所依、所受用跟能受用這叁個法,在一切的生命體當中,都必須要和合的活動,一個都不能缺乏,爲什麼呢?提出這個問,以下回答:

  

  子二、答

  

  能圓滿生,受用所顯故。

  

  就是說這個十八界它必須要「圓滿」具足的生起,我們衆生才能夠「受用」苦跟樂的感受。也就是說,身爲一個生命體,你因地怎麼能夠造業?當然是心能夠造業。但是你心要造業要依止根,你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你不是只有所依的根,你還要有一個所受用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你才能夠圓滿的造業。你在因地的時候,是依這念心來依止根在六塵造業;你受用果報也是這個道理,也是由這一念心來受用,依止這個根在塵境中去受用。所以若因、若果,在因果的作用當中,必須有十八界──根、塵、識的安立,這個因果才能夠圓滿的去造業、圓滿的受用。好,我們這堂課先到這個地方,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