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四卷

  第二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十八頁,「癸二、成差別轉」。我們這一科講到「依他起相」,「依他起相」開出來有十一個識,這十一個識當中,前面所說的十八界,是構成整個生命的一個自體。就是不管你是因地的造業、果報的受用,都是要有根、塵、識,才能夠完成圓滿的因跟果的建立,前面是講「和合轉」。但是根、塵、識在生命當中,的確有很多的差別相,說明依他起的「差別」。前面是講依他起的自體,這個地方講差別。

  

  癸二、成差別轉(分二:子一總問;子二別答) 子一、總問

  

  這當中有二科:「一、總問;二、別答」。我們看「總問」:

  

  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何故如說世等」,怎麼知道這個「世等」六「識」,是整個依他起的「差別而轉」呢?前面有五個識是構成根、塵、識的一個生命自體;這以下的六個識,怎麼知道它是一種「差別」呢?它到底有哪些差別呢?就提出這個問。我們看以下的回「答」,這個回答就把這個差別相作一個說明,我們看論文:

  

  子二、別答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無斷絕故;諸有情界,無數量故;諸器世界,無數量故;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第二四卷

  

  這個是從因緣果報的角度來說明生命有六種差別:第一個叫做世識(世間的世)。就是說衆生「無始」劫以「來」,在「生死流轉」當中,他是有過去、現在、未來生命的差別,就是有他時間前後的相續相。你今生是一個女人的根、塵、識,用女人的心來依止這個根,去了別六塵的境界;你來生可能是一個天人,那這個天人又有天人的根、塵、識。所以在無量的「流轉」當中,這個根、塵、識的確有過去、未來、現在的差別。你有前生的根、塵、識,有今生的根、塵、識,有來生的根、塵、識,這個地方是約著時間的相續,構成一種差別。第二個數識,這個數識,「諸有情界,無數量故」,這個是講空間的正報。六道衆生當中,它的正報有它種類的差別,比如說:相貌有不同、壽命有不同,東方人跟西方人他的相貌、壽命的長短,都有很多的差別,這個數識是形容正報的種類差別。「諸器世間,無數量故」,這個是處識,處是講依報的差別,每一個有情的根、塵、識,有他所依止的環境。你說這個道場,有山林道場、都市道場、鄉間道場,有很多差別。「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這個是言說識。這個根、塵、識在産生造作的時候,彼此之間要去傳遞思想,要假藉「言說」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所以必須有言說識來表達。比如說: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跟現代的人在表達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他的表達是比較含蓄,中國人古代有這種中庸的思想),你跟他提出一個建議,他明明心中不同意,他就說:這件事再看看!再看看!但是現代人講話就直接了當。所以古代人在思想的表達上,他是預留很多空間,他不把這件事情做死。所以根、塵、識在表達當中,的確有它不同的思想。「各別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這個是講自他差別。每一個根、塵、識有它的「攝取」,這個「攝取」就是它的六根能攝取,有它所受用六塵的差別。也就是說,你的根、塵、識跟他的根、塵、識的確不同,你的六根跟他也不同,你這個能分別的分別心,你的六識跟他也不同,你們所受用的六塵也各自不同,這就自他差別。「諸愛、非愛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這個是講善趣、惡趣死生識。每一期生命當中的根、塵、識,有它苦樂的不同;死亡跟受生的時候,這個生、老、病、死也有很多的差別:這個差別,每一個人都不同,有無數量的差別。所以,我們講衆生無邊,因爲他的因緣果報,這個根、塵、識是很多差別。

  

  北宋有一個大文學家叫做黃庭堅居士,這個黃庭堅居士從小就非常聰明,很會讀書。但是他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況,就是他從小經常做同樣一個夢,經常夢到吃芹菜面(哈──)。他醒過來以後,這個芹菜的味道就跟真的一樣,有真實受用的感覺一樣。後來一直到他二十五歲考上了舉人,就被派到某一縣去做縣官。他二十五歲這一年,也同樣做了吃芹菜面的夢,這時候夢得很清楚。他夢到他從官府出來,經過什麼小巷,到哪裏去。他醒過來以後,整個夢境非常的曆曆分明,他就照那個夢境,去找夢裏面的影像。他離開了官府,诶!果然經過幾個拐彎以後,就在小巷裏面找到一個小戶人家。敲門以後,一個老太婆出來應門。到了客廳以後,他看到這個客廳供奉一個牌位,桌上有很多的水果,中間放了一碗芹菜面。(哈──)一問之下,這個是老太婆的女兒。她說:我這個女兒,她一生當中就是吃素、念佛、誦《金剛經》,讀書,不結婚。這個時候,黃庭堅就問她:你這個女兒以前住的房間,可不可以借我看一下?她就帶他到她女兒的房間。一打開,黃庭堅居士看到這個房間,就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後來在櫃子上找到一個箱子,把箱子打開,上面是一本《金剛經》,下面壓的都是她以前所作的文學著作。黃庭堅居士看了以後,非常的驚訝!他今生當中最得力的幾個著作,跟他前生的思想完全一樣,所以他很感慨說:「書到今生讀已遲!」。

  

  就是說我們這個根、塵、識,你現在有現在的分別心,有些人有煩惱、有善根,各式各樣的分別心。依止你現在的根,你是一個男人的六根,或女人的六根,去受用你種種的六塵。在整個根、塵、識的變化當中,其實它有一種相續的作用,就是我們也會繼承前一生等流性的根、塵、識,雖然繼承,但是它也産生變化。你看他前生是一個女衆,今生變成一個男衆,他的根、塵、識完全不同,但是你說完全不同嗎?那也未必!他的內心也有一些等流的思想存在。所以研究依他起的因緣果報,就是它有一種變化性,但是它也相續,相續而變化,變化而相續,你要掌握這二個宗旨,你就能夠掌握整個生命的緣起,這個依他起就是不離開這個道理。這個地方是說明依他起相有它的自體跟它的差別。好,我們看「壬二」的「成唯識性」:

  

  壬二、成唯識性(分叁:癸一問;癸二答;癸叁結) 癸一、問

  

  前面是約著開的角度,把依他起開展出十一個識,有它的自體,有它的差別;這以下是把它作一個縮合。前面十一個識的因緣果報,其實會歸起來,不離開我們衆生的現前一念心識。成立唯識無義的道理,這當中有叁段:「一、問;二、答;叁、總結」。先看「問」:

  

  複次,雲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

  

  我們怎麼知道前面所「安立」的依他起相,這個六根、六塵、六識──種種依他起的「諸識」,它不離開一念心識,而安立了「唯識」無義的道理呢?怎麼知道這個根、塵、識它不離開我們一念心識?它都是一念心識所變現的?提出這個問,這以下回答:

  

  癸二、答(分二:子一標釋叁相;子二廣辨叁相) 子一、標釋叁相

  

  回「答」當中有二段:「一、標釋叁相;二、廣辨叁相」。先作一個略「標」,再「廣」泛的解釋。先看略「標」:

  

  略由叁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

  

  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 叁、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這個「叁相」,第「一」相是個總說,「二、叁」是各別釋。我們先看總說:「由唯識,無有義故」。簡單的說,這十一個相就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不過這個地方的「唯識無義」,它的緣起偏重在第八識初能變的緣起,就是第八識變現了根、塵、識,這個時候它還不去探討根、塵、識的相互作用,就是第八識它如實的把這個業力,變成一個男人的根塵識、或女人的根塵識、或者螞蟻的根塵識、天人的根塵識。那第一段「由唯識,無有義故」所要表達的,就是阿賴耶識的初能變,作一個總說。第二個「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這個地方是講前五識的受用,就是根、塵、識被第八識變現出來以後,前五識依止五根去攀緣五塵,産生了見、相二分。這個地方是偏重果報的受用,開始去受用果報了。第叁個「由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這個「種種」就是第六意識。前五識取到五塵的境界以後,開始由第六意識作「種種」分別,這個分別的相貌是很多很多的不同,所以叫「種種、種種」,就産生很多差別的「行相」。所以第叁種的相,是約著第六意識的開始造業。在天親菩薩的《叁十頌》,他解釋依他起是叁能變:初能變、二能變、叁能變。這個地方也類似這個意思。這個初能變是約著第八識變現的根、塵、識;第二個能變是約著前五識依止五根,去受用五塵,對果報苦樂一種直覺的感受;第叁個能變就第六意識開始在果報當中,産生一種新的造業:由此而構成所謂因果的相續,這因果的相續都不離開一念心識。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略標,這以下「廣」泛的解釋:

  

  子二、廣辨叁相(分二:醜一征;醜二釋) 醜一、征

  

  「廣」泛解釋當中,先「征」,再「問」。

  

  所以者何?

  

  怎麼知道這個叁相都不離開一念心識呢?

  

  醜二、釋(寅一辨唯一相;寅二辨具二相;寅叁辨具叁相 ;寅四辨立義識) 寅一、辨唯一相

  

  「釋」當中有四段:「一、辨唯一相;二、辨具二相;叁、辨具叁相;四、辨立義識。」這四科當中,這個「一相」在論文當中沒解釋,它是由第四段「辨立義識」來解釋「一相」,所以這個解釋其實就是叁相而已,因爲「立義識」就是在解釋「辨唯一相」的道理。我們先看「辨唯一相」:

  

  此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

  

  這個地方的「此一切識」是泛指所有依他起的十一個識,這整個六…

《攝大乘論講記 第二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