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心不取衆生之相。何以故?因爲于實相中,無有衆生相可得也。一切相入于實相,同是一相,所謂無相。故金剛經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衆生者只是假名,自性本空而無有實法故。
涅槃即是無性,以無性故,故能盡虛空遍法界。以橫遍豎窮故,所以是常住之法。常住而無性,無性而常住。故大般涅槃經略雲,涅槃亦名無生,以無因緣故(因爲因緣性空)。亦名無出,以無爲故。亦名無作,以無造業故。亦名無相,以離妄故。以涅槃有如此義,所以化一切衆生向于涅槃,而不取向于涅槃相。
大莊嚴者,是福慧二莊嚴。菩薩摩诃薩爲度一切衆生故,上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滿足慧莊嚴;以度衆生故,複滿足福莊嚴。故曰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此二種莊嚴是第一義空,及至滿足第一義空,故亦不見有莊嚴相,知所謂莊嚴只是假名。故經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菩薩雖爲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诃薩語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心。恒不見有衆生相。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衆生趣亦不增不減。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此一佛世界。複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息。各各度于無量恒河沙衆生。皆入涅槃。而衆生界亦不增不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複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恒河沙衆生。皆入涅槃。于衆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衆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衆生界不增不減。】
舍利弗既贊文殊師利已,文殊菩薩印可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雖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心恒不見有衆生相。何以不見有衆生相呢?因爲衆生者,只是假名,實無有法名爲衆生。
何謂衆生?衆生者即是衆因緣和合而生。然而因緣和合並不能生法。如果因與緣能生法,應是未和合時即能生法。如果因不能生,緣亦不能生,則因緣和合亦不能生法。所以中論說“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
如果四緣和合能生諸法,應該有第五緣乃至余緣生出來。今四緣和合卻沒有第五緣生出來,是知四緣和合實無有生。故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是因緣,于法無所有。”
不增不減經雲“衆生者,即是無生。”既然一切法不生,所以佛說一切法空。
佛法所謂的空,是因緣義。若人不知因緣義,則此人不知真空義。所謂真空義者,即是第一義空。既然衆生相皆空,那麼于空中焉有增減?若人謂空有增減,豈非戲論?
所謂“趣”是因緣相。因緣相幻有非實,猶如鏡花水月。既是幻有非實,故曰性空。空非幻外之空,而幻有當下即是真空。法爾如是,名曰法界。衆生迷惑執六根,緣六塵,生六識,由十八界虛妄分別法界。于無界中妄見諸界,于無生中妄落生死,以至于成衆生界。而此衆生界幻有非實,故不增不減。
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釋迦牟尼佛住世不過八十年,而住世一劫,則較世尊住世久矣。若過一劫,是言多劫。即是說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多劫。像這樣一佛世界中,複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亦各住世一劫或多劫。晝夜說法,心不暫息。同時各各皆度無量恒沙衆生入于涅槃,而衆生界亦不增不減。總之,諸佛建水月道場,行如幻佛事,于畢竟空中,焉有增減?
乃至十方以下,是更進一層演說不增不減義。不但一佛世界如此,縱令十方諸佛世界亦複如此,于衆生界猶是不增不減。爲甚麼原因呢?因爲衆生定相不可得故。衆生隨緣幻現,故無定相可得。假使衆生有定相可得,則是常法,既是常法,即無因果。今衆生相不定,隨其因緣果報而幻現,幻現之法,非是實有,故不增不減。
【舍利弗複語文殊師利言。若衆生界不增不減。何故菩薩爲諸衆生。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行說法。文殊師利言。若諸衆生悉空相者。亦無菩薩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衆生而爲說法。何以故。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故。】
這段文是文殊菩薩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者,是菩薩摩诃薩,以不可得爲方便而行甚深般若波羅蜜也。
爲何舍利弗發問,而文殊師利卻向佛回答呢?此有二意,一、此義甚深,非舍利弗智慧所能知,故不直接作答。二、向佛作答,有請佛印可意。
菩薩摩诃薩具大智慧,能以無所得爲方便善巧而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诃薩若以無所得爲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成就一切功德而不取一切相。是爲菩薩甚深智慧。
故大般若經雲“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爲法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若總若別是無常等,是爲類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一切法假設名字,是爲世俗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證滅,是爲他心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爲集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爲苦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爲滅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爲道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貪嗔癡盡,是爲盡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有趣複不生,是爲無生智。”
所以菩薩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善巧,圓淨一切事功。雖成一切事功,而不著一切相。不著一切相,故曰諸法空相。是諸法空相,即一切法,泯一切相,故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至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無衆生雲何說有衆生及衆生界。文殊師利言。衆生界相如諸佛界。又問衆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衆生界量如佛界量。佛又問衆生界量有處所不。答曰衆生界量不可思議。又問衆生界相爲有住不。答曰。衆生無住猶如空住。佛告文殊師利。如是修般若波羅蜜時。當雲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不住法爲住般若波羅蜜。】
佛爲利益大衆,乃與文殊菩薩反複問答。佛問若無衆生,雲何說有衆生及衆生界?文殊答言,衆生界相如諸佛界。佛界者,法界也,法界者無界也。以無界故,所以無有一法不入法界。故衆生界相如諸佛界。
衆生界相是因緣幻現,幻現非實,仍是無界,故曰如諸佛界。
此地之“如”字,不作如同解,而是如如義,如者不二不異也,衆生界諸佛界不二不異,是一真法界義。一真法界者,即是不二。故法界不二,諸佛不二,菩提不二,乃至一切法不二,是爲一真法界。不二即是如實空,故佛說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是知不是于“二”以外另有不二,而是一切差異法緣生無性,以無性故,于“二”當體即是不二。所以佛以無分別智,能知一切差別法。
假使我們把“如”字作如同講,既說如同,自然是有二法了。既然得于二法,怎能說“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呢?
佛又問衆生界有量無量,答曰如佛界量。一真法界,非有量非無量。如實空非有量非無量,以一真法界如實空不可分別故。分別者,乃衆生見,妄于無分別中見有分別。如果不生于見,便不見有量亦不見無量了。不見有量不見無量,是諸法畢竟空。而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雖建立一切法,而一切法緣生無性皆歸畢竟空。所以不得于畢竟空中妄生邪見,分別有量無量。故曰一切法既然不二,是無一切法。如此諸法空相,空相諸法。
佛又問衆生界量有處所不?文殊答言不可思議。在心曰思在口曰議,不可得法言亡慮絕,故不可思議。既然言亡慮絕,何得謂有處所無處所?
佛又問衆生界相爲有住不?文殊答衆生無住。衆生界自性不可得,焉得有住?由此可以例知一切法悉皆無住。上文講到不可思議,即此不可思議亦不可得,若有“不思議”,便是住了。如此方名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接著文殊師利回答佛說,不住法爲住般若波羅蜜。
【佛複問文殊師利。雲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佛複告文殊師利。如是住般若波羅蜜時。是諸善根。雲何增長雲何損減。文殊師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于諸善根無增無減。于一切法亦無增無減。是般若波羅蜜性相亦無增無減。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羅蜜。則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見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涅槃可樂生死可厭。何以故。不見生死況複厭離。不見涅槃何況樂著。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見垢惱可舍。亦不見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無增減。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
佛複問文殊菩薩,雲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因爲文殊菩薩曾說“我說法中,無有一法當可得。”既然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法焉有住與不住?若謂不住于法,是說明有法可以不住了,如此說來,豈非前後矛盾。所以文殊師利答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所謂不住法者,是言不住于法相。法相是虛妄的,不住虛妄的法相,即是住般若波羅蜜。
佛又問文殊師利,若不住于相,則善根雲何有增有減?一般說來,善根有叁,即不貪不嗔不癡。行人修道,即是損貪欲而取不貪,損嗔恚而取不嗔,損愚癡而取不癡。故若修叁種善根,即有善根相及增減相。若不住相,則善根怎會有增減呢?
經雲清淨心,爲衆德本,換句話說清淨心即是善根之本。何謂清淨心?離一切相即清淨心。所謂一切相者,總說不出四種,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若離四相,則一切相皆離。清淨心即名般若心,故般若心即一切善根之本。此即衆生本覺地,于本覺中本來清淨,既無相亦無增減。貪嗔癡是衆生不覺位,假修習力而達不貪不嗔不癡,是衆生始覺位。所以于不覺與始覺時,可言有善根增減,然而本覺,則是廓然大淨,無相無增減了。所以文殊菩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羅蜜(即不住一切相),于諸善根無增無減,于一切法亦無增無減,乃至于此般若波羅蜜亦無增無減。
無增則無取,無減則無舍,故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賢聖法。因爲凡夫法賢聖法皆是假名相,無一…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