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可得故。既無一法可得,故不見有法可取可舍。
因爲這種道理,所以亦不樂涅槃不厭生死。爲甚麼呢?因爲不見有生死,何況厭離?不見有涅槃,何況樂著!乃至亦不見垢惱可舍,亦不見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無增減。
何以故?不見法界有增減故。因爲法界者一界,一界者無界。既然無界,何有增減?故曰不見法界有增減。
世人多是執著增減見,常聽人說,現在作戰死這麼多人,鬼界一定多得住不下了。其實一切法只是假名幻有,其性本空,本無生滅垢淨增減,所以經雲一切法空本不生。若人執有增減,便是于無生中妄落生死了。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生有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諸法有增有減。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心無悕取不見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羅蜜。世尊。不見好醜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無好醜。離諸相故。法無高下。等法性故。法無取舍住實際故。是修般若波羅蜜。】
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羅蜜。此是總括以下所說,自不見諸法有生有滅,直至住實際故,皆是名修般若波羅蜜。
何故說是“名”修般若波羅蜜多呢?原來所謂般若波羅蜜亦是假名,實無有法名般若波羅蜜,修般若波羅蜜之“修”,亦是假名。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遣一切法,亦遣此修,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以一切法空,故無有生滅增減。大般若經雲,“一切法空,說爲法界,即此法界,說爲菩提,法界菩提,俱離性相,由斯故,說一切法空。”既然一切法空,空中焉有生滅增減?
心無悕取,心有悕取便是有所得心。既然無有一法可得,故心無悕取。
不住一切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故不見法相有可求者。這樣便是修般若波羅蜜。所以修般若波羅蜜須是看破放下,看破一切法如實空不可得,放下一切法不生悕取貪求,當下便是般若波羅蜜了。
不見好醜,因爲一切法皆離相故。諸法因緣生,故我們所見者是因緣相,而非法相,因爲因緣和合而法未生故。而此因緣複是因緣相,故知一切因緣當下即是空相。既是空相,焉有好醜可辨?
不生高下,因爲等法性故。一切法不生不滅,故其性平等。一切法不二不異,故其性平等。一切法自性寂滅,故其性平等。一切法空,故其性平等。既然其性平等,焉有高下?見有高下者,是衆生之見,豈是法性也。
不作取舍,因爲住實際故。實際者,亦名真際、本際、無際、真如、法界、畢竟空等等。故實際者離我人,絕能所,是故無有取舍。
【佛告文殊師利。是諸佛法得不勝乎。文殊師利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當有勝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汝所說是真法乎。佛複謂文殊師利言。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不。文殊師利言。如佛所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何以故。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長法。是修般若波羅蜜。複次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
佛對文殊師利說,如此說來,是諸佛法豈非很殊勝嗎?佛如此說,是欲使文殊菩薩更說般若深義。
文殊答言,我不見諸法有勝如相。勝如之如字,是語助詞。即是說我不見諸法有殊勝相。如來自覺一切法空是可證知。一切法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是一心。所以如來應等正覺,非依他語,而是自覺。相反地如有微塵許法從心外來,便是魔說。
所以如來證無上菩提不從外來,而一切衆生所得淨智,亦不從外來。甚至一切染法亦不從外來。爲甚麼呢?因爲心外無法故,一切法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是一心故。衆生迷惑,自心還取自心所現之相。相由心現已是虛妄,而自心還取,是妄上加妄。且由此複生煩惱,豈非顛倒?
所以覺迷唯心,不關他物。若人向心外求覺,心外除迷,皆如愚人捕風捉影。故衆生迷是自迷,諸佛覺是自覺。所以學佛人求無上佛法,如果不細究自心,只知向文字上求,境緣上求,實猶癡人捉影,只益自迷,無助正覺。
今此般若如實空義,即我真心。我此真心具有二用,曰不變,曰隨緣。我心不變,曆長劫而寂然,故曰豎窮叁際。我心隨緣,周法界而曆然,故曰橫遍十方。今我順此心不變之性而稱念彌陀名號,是上體無量壽也。今我順此心隨緣之性而稱念彌陀名號,是上體無量光也。既曰光壽無量,體即橫遍豎窮,十方諸佛,無非無量光無量壽。故我此真心即法界圓因,無量光壽即法界滿果。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故一切法空義,唯佛自覺聖智究竟。所以文殊菩薩言,我于一切法,不見一切相,這種法空義,佛自覺聖智可以證知。
修行人切忌心外求法,只作文字功夫,逐文索句。應至誠痛切低下頭來向自己心性上下功夫。須知凡夫墮入六道輪回,二乘取證有余涅槃,皆由不識自心之過也。
佛立即印可曰,如是如是,如來正覺,自證空法。
于是文殊師利問曰,既然一切法空,那麼空法中當有勝如可得嗎?佛既已印可,故贊歎文殊師利說,善哉,如汝所說,是真法啊!
接著佛又問文殊菩薩說,阿耨多羅是名佛法不?阿耨多羅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略稱,翻譯爲無上正等正覺。“阿”譯作無,“耨多羅”譯作上,“叁”譯作正,“藐”譯等,“菩提”譯作覺。
所謂無上,千萬莫作“最高”會,若作最高會便是有所得。須知無上便是不可得義,便是第一義空義。既是不可得第一義空,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名無相。是以佛問文殊曰,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否亦是“名字”佛法呢?文殊師利答言,如佛所印可一切法空,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是假名的佛法。
因爲甚麼呢?因爲無法可得,“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世尊于然燈佛以前,曾值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並皆承事供養無空過者,但是未蒙佛授記得證無上菩提。何故未蒙佛授記?因爲彼時是以有所得心供養故。佛供養然燈佛,即蒙佛授記,當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因爲佛以無所得心供養故。因爲不得于法,即得無上菩提,故蒙然燈佛授記。
文殊師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名法器。如果照這樣以不可得心修般若波羅蜜,便不能名爲法器。如果名之爲法器,便是有所得心。
既然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亦沒有化凡夫法,亦沒有無上佛法,亦沒有增長法。既然沒有這一切法,當然亦沒有所謂法器了。所以實無有法名爲阿羅漢,實無有法名爲菩薩,實無有法名爲佛。
大家千萬莫聞一切法不可得即作斷滅會。應知一切法不可得者,是畢竟淨義。如此便是心淨即法淨,法淨即心淨矣。
複次世尊下,是文殊說明以不可得爲方便修般若波羅蜜時,便不見有法可分別思惟了。所以大般若經說,若以不可得爲方便修般若波羅蜜時,即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若衆生起分別思惟,只是分別思惟假名相而已。
【佛告文殊師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見佛法。亦不可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爲無上佛法。】
佛每每教諸衆生,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何得于佛法不思惟,如果不思惟便是愚癡法。不過須是善思惟,莫作不善思惟。雲何謂善思惟?雲何謂不善思惟?善思惟者,以無所得爲方便。以無所得爲方便故,所以思惟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如是名爲善思惟。如果以有所得心,于諸法起分別想,便是不善思惟了。爲甚麼呢?因爲以有所得心起分別想,則有貪有恚有癡。以有貪恚癡故,便造十種惡業。以惡業因緣,便墮叁塗受苦。所以以有所得心,于法起分別想便是不善思惟。
佛問文殊菩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文殊師利馬上答不也世尊。如果于佛法不思惟,豈非落入愚癡法嗎?不過文殊師利說,我思惟卻是不見佛法,亦不分別這是凡夫法,這是聲聞法,這是辟支佛法。這樣不得一切法,于法不起分別想,是爲無上佛法。因爲無上佛法,即是不可得義。
【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不見諸法有決定相。是爲修般若波羅蜜。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不見寂滅界。何以故。不見有法是盡滅相。是修般若波羅蜜。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作恩者不見報恩者。思惟二相心無分別。是修般若波羅蜜。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大寶積經于此處有不見般若波羅蜜。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等十六字)不見是佛法可取。不見是凡夫可舍。是修般若波羅蜜。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是修般若波羅蜜。】
前言不見于法不分別于法,今言不見諸法有決定相。因爲一切法不二故,所以不見于法不分別于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因爲一切相如幻故,所以不見于法不分別于法,是修般若波羅蜜。因爲一切相如幻故,所以不見于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若一切法究竟,即無一切法分別相。因爲一切法究竟,即盡諸幻。而一切諸相皆是如幻,故法若究竟,便無分別相。一切法相隨緣幻有,皆無決定相可得。凡夫法若究竟,則無凡夫相。故大般若經雲,若色法究竟,則無色相,若受想行識法究竟,則無受想行識相。佛法亦複如是,因爲佛法究竟即是無相法。修此無相法,即是修般若波羅蜜。
欲界色界無色界稱爲叁界,此叁界皆依凡夫妄心所現,故曰叁界如空華。既如空華相,故智者不見欲界,不見色界,不見無色界。
不見寂滅界,寂滅界即是涅槃界。涅槃界是對叁界而立,今叁界如幻,故涅槃界亦非有。何以故?因爲法不二故,一法界故,畢竟空故,不可得故。所以說不見有法是盡滅相。
小乘人于叁界外別求涅槃相,大乘人知叁界如空華不可得即是涅槃界。故曰生死即涅槃,因爲生死性空,性空即是涅槃。
不見作恩報恩者,作恩與報恩者皆是我人相。菩薩修般若波羅蜜,離我人衆…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