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相,心無分別想,故不見作恩者與報恩者,因爲思惟二相(我人)心無分別故。諸法不可得故無分別,諸法畢竟空故無分別,諸法如幻故無分別,諸法不二故無分別,諸法無決定相故無分別。
不見佛法可取,不見凡夫法可舍。佛法曰菩提,凡夫法曰煩惱。二乘人修行,是斷煩惱證菩提,故有取有舍。菩薩摩诃薩知煩惱性空即是菩提,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者,不是說虛妄的煩惱即是菩提。要是那麼講,我們這煩惱的衆生,現在就是佛了。這種說法,是執性廢修,無有是處。須知煩惱究竟,即無煩惱相,妄相既離故曰菩提。而菩提究竟,亦無有相。故曰不見凡夫法可舍,不見佛法可取,是修般若波羅蜜。
不見凡夫法可滅,亦不見佛法而心證知。法本不有,故無有滅。佛法空寂,而心如幻,焉有如幻心能證空寂法哉?故經雲,無上菩提,非是身證,亦非心證。因爲身如木石,心如幻故。如是是修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是諸菩薩摩诃薩所學法印。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佛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說甚深般若波羅蜜相。
何謂甚深般若波羅蜜相?據大般若經雲“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用空爲相,無著爲相,無相爲相,寂靜爲相,遠離爲相。”遠離者,遠離生滅垢淨增減相也。
所以若論甚深般若波羅蜜相,即諸法真如(即諸法究竟)。法界、法性、不虛性(能持諸法,故曰不虛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皆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相。
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妙法,能隨順一切法,都無有礙。故甚深般若波羅蜜以無礙爲相。
此甚深般若波羅蜜,是叁世諸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能示現世間諸法實相。
是諸菩薩所學法印,菩薩所學法印者,即實相一法印也。
何故說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呢?因爲小乘叁法印或是四法印,皆是實相一印的分別說。所以總說是實相一印,別說則曰叁法印。如果實相一印外另有叁法印,便成二法,非是佛法矣。所以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
莫道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不離實相,即一切衆生亦悉不離實相。不過凡夫爲無明所覆,不能得見而已。因爲凡夫雖具實相而不見,故在凡夫僅名曰佛性。
聲聞依教,緣覺因理。然而教以理而立,理以教而明,故正確地說,應該是聲聞依于理教,緣覺因乎教理。理教者出于佛之言教,聞言教而證道果,故名聲聞,此論通乎小乘大乘,不過此處所指之聲聞是專約小乘講,此人久修四谛法,今聞佛說四谛而證道,故名聲聞。教理者有佛無佛此理常存,有一輩人久修十二因緣,後遇佛世聞十二因緣的道理證果者,名爲緣覺。于無佛世理固猶存,悟而證道者,名曰獨覺。
學無學人亦有大乘小乘之不同。緣真之心,更有增進名學人。緣真之心已滿,不複進求名爲無學。如約大乘判,複有二種,一、約果上判,二、約因上判。約果上判,佛爲無學,登地以上的菩薩稱爲學人。如果約因上判,八地以上的菩薩入無功用道,名爲無學,七地以還是功用道,稱爲學人。
依本經所說,學無學人是指小乘而言。若依小乘說,叁果是學人,四果是無學人。
【佛告文殊師利。若人得聞是法。不驚不畏者。不從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至百千萬億佛所久殖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此文爲佛稱贊聞法不驚之功德。所種諸善根,善根有叁,即不貪不嗔不癡。久殖德本,清淨心是衆德之本。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般若波羅蜜義。佛言。便說。世尊。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亦不見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見諸佛境界。況取聲聞緣覺凡夫境界。不取思議相亦不取不思議相。不見諸法有若幹相。自證空法不可思議。如是菩薩摩诃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複次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縛不見解。而于凡夫乃至叁乘不見差別相。是修般若波羅蜜。】
文殊菩薩欲更說般若義,先請于佛,佛聽許曰,便說。因爲佛未聽許,未敢便說也。
菩薩摩诃薩,應以無住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如果見法是應住,固然是有住了。見法是不應住,依然還是有住。一切法相不可得,所住能住亦不可得,故曰不見法是應住是不應住,爲修般若波羅蜜。
亦不見境界可取舍相,因爲一切境界,唯是心現。故唯識雲,唯識無境。一切似境,皆是識現,所以不見境界可取舍相。
如諸如來不見一切境界相。既然無一切境界相,故諸佛自性清淨第一義心離諸相。佛以離相心說離相法,故一切法即是心。而心亦離相,離相即是無相,無相亦離。到無所離處,即是諸佛自性清淨第一義心。此第一義心,建立一切法,泯絕一切相。一切法境界相皆不可得,乃是自心所現。故諸如來不見一切法境界相。
既泯絕一切相,所以乃至不見諸佛境界。諸佛境界都不見,更何況聲聞緣覺凡夫境界。此是應乎上文“乃至聲聞緣覺學無學人,亦當不離是印而修道果。”文殊師利更泯聲聞緣覺學無學人境界相,複泯道果境界相。
不取思議相下,是說明此實相空法之印,不因相得,不依他語,而是無師自證者。如果此實相空法由外在的境界相證得,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由虛妄而證得者,怎會是自覺聖智?所以此實相空法不可思議。
如是菩薩摩诃薩下,稱贊這種菩薩的善根深厚。像這樣的菩薩,皆已供養無量百千萬億諸佛種諸善根,方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
不見縛不見解。縛解由心,非關余物。縛是心妄,解是心真。一心本來清淨,無真亦無妄,故不見縛亦不見解。須知有解有縛,皆是法縛。既然解與縛的差別相俱空,當然亦無凡夫離縛得二乘解脫,二乘離縛得大乘解脫了。甚至無凡夫叁乘的差別相可得。正如法華經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所以得旨者便是觸目皆道,無有微塵許法而非實相,又何需實相法印呢?若謂有實相法印,豈非以實相印實相嗎?若人不能得旨,不見實相固是妄,縱見實相亦是錯。所以龍樹菩薩有偈雲“若人知般若,是則得解脫,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脫。若人知般若,是則被法縛,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縛。”
【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
佛問文殊,既然聞甚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是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的善根,那麼你已供養幾所佛呢?
文殊答言,一切法皆同幻化,我及諸佛亦如幻化相。所以不見供養及受供養者,如是不著相供養,是爲法供養。
【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雲何當得住于佛乘。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雲何得。佛言。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雲何以無礙而得無閡。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雲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佛言。雲何名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等是實際。佛言。雲何身見是實際。文殊師利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佛問文殊師利,難道你現不住佛乘嗎?文殊回答說,如我思惟不見一法,怎得住于佛乘呢?因爲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一切法空,焉得有住?一法尚不可得,何況能住所住的二法呢?
佛問文殊師利,你不得佛乘嗎?文殊回答,佛乘者但有名字,如幻如化,畢竟皆空。所以不可得,亦不可見。若我有可得心可見心,便如愚癡凡夫,唯知分別假名了。
佛問文殊師利,汝得無礙智嗎?因爲于一切法無得無見,便是無礙智呀。文殊答言,我即無礙,雲何以無礙而得無閡(礙)?一切法唯是假名如幻如化,如是知一切法皆空,是故一切法悉是無礙。一切法無二,是故無礙。一切法不可得,是故無礙。一切法無相是故無礙。我文殊即是無礙,豈以無礙而得無礙呢?
佛問你坐道場嗎?道場便是諸佛成等正覺的地方。釋迦牟尼世尊的道場,便是尼連河邊,菩提樹下的金剛座。其余凡弘揚聖道的地方,亦名道場。所以寺廟亦稱爲道場。
文殊回答說,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雲何獨坐道場?原來一切如來以法界爲道場。雲何法界?一切法空謂法界,一切法無相爲法界,一切法不二謂法界。一切法空、無相、不二,又曰菩提。所以佛證無上菩提之處名道場。既然無上菩提是空,道場亦是空,所以無佛亦無道場,亦無佛坐道場。這便是甚深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文殊師利言,如我以現量智慧所見,諸法皆住實際。實際者無際,無際者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焉有如來坐道場?
佛又問,雲何爲實際?文殊菩薩答言,身見等是實際。所謂身見等,是五種邪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今略說身見以例其余,故曰身見等。身見者即是我我所見,衆生以此身見落入生死。大寶積經舍利弗問文殊師利曰“若一切法皆法界體性,衆生何處有汙染淨。法界體性無汙淨故。文殊言,是諸衆生見身顛倒,安住我勝我所勝。是凡夫人發起我想,是衆生等執著我想,及著他想,起心心數法。是心心數法,造作諸業,若業不善,是諸衆生,行業因故,獲得果報。”
佛又問,雲何身見是實際?文殊答言,身見如相,非實非不實,不來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實際。
本來五陰皆空,于此空相中,無六根六塵六識。而衆生迷惑,虛妄執著色爲身,受想行識爲心。以如是虛妄分別,墮入迷倒受生死苦。
然而衆生之身見虛妄不實,以五陰皆空故。而此空相即是無際,故與實際不二不異。所以身見如相,即身見與實際不二不異相,亦即與空不二不異相。是以非實非不實,不來亦不去,亦身亦非身。何以說亦…
《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