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智谕法師主講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啓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叁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釋經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不是佛所說的話,是阿難結集經時所說。此是證信序。晉道安法師把經的內容判爲叁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證信序、發起序。佛臨滅度時阿難傷心得不能自已,阿那律尊者告訴他,不要只顧哭,你應該去問佛,否則佛滅後便無人可問了。阿難聽了他的指點,便請問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滅後,我們結集經典,一開始應如何說?佛答,應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在一起。

  這是以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如是爲信因緣,表示是佛所說。我聞爲聞因緣,表示是我親耳所聞。一時是時因緣,佛法要流通十方永世,無法用當時的年代記載,所以用“一時”代表。佛,是說法主,故爲主因緣。在某處爲處因緣,表示有確實的地點。與某些人俱,爲衆因緣,既有說法主,即有聽聞衆也。

  用這六種因緣,成就證信序,故又名六成就。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是說法之主。經中有時說佛“在”某處,有時說佛“住”某處。住與在小有差異,久在曰住,暫住曰在。

  舍衛國,舍衛譯爲豐德,是說國土豐饒,並且人多賢德。舍衛本是城名,所以後文說佛入舍衛大城乞食。國名憍薩羅,因爲當時南方北方,各有一個憍薩羅國。舍衛城這個憍薩羅國,是在北方。爲別于南方的憍薩羅,所以用都城代替國名。舍衛國當時是波斯匿王所都之國。

  “祇樹給孤獨園”。須達長者,譯爲赈濟無依,即給孤獨長者也。園是給孤獨長者供養于佛,故曰給孤獨園。

  給孤獨長者,以金錢布地向只陀太子買園供佛。但樹上不能布金錢,只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太子)便說,這些樹算我供養佛吧。並默默發願言,我今以樹供佛,願佛先說我之名字。

  佛知其意,于是便說園名曰“祇樹給孤獨園”。只陀太子聞說後,心大歡喜。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譯爲乞士、怖魔、破惡。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怖魔者,比丘出家受具足戒,魔的宮殿震動。于是起大恐怖,故曰怖魔。破惡者,惡有十項,殺、盜、淫、惡口、妄話、兩舌、绮語這七項加上貪、嗔、癡,是爲十種惡。菩薩戒是身口意十惡全破,比丘戒只破身叁口四這七支惡。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討。比丘乞食,是爲令衆生舍悭貪行布施,廣種福田。

  這些比丘,都是大比丘。大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是果極位尊,于小乘七種學人中,極高極尊。七種學人者,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叁果向叁果,及四果向。于其中最尊者,即四果無學也。

  多者,是識見多。是等比丘,博學多聞,通達內外經典。

  勝者,言其知見殊勝。勝過當時九十六種外道。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其中有優樓頻羅迦葉率領的五百人,那提迦葉率領的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率領的二百五十人,共計一千人。

  舍利弗率領的一百人,目犍連率領一百人,共計二百人。另有耶舍長者子率領五十人,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隨佛出家後,見佛聞法,均證成阿羅漢。因感佛恩故,常隨佛左右,爲佛之常隨衆。

  現在回頭再講大比丘衆之“衆”字。衆是僧衆,亦名和合衆。比丘四人以上爲衆,叁人以下不爲衆。因爲比丘四人,可作羯磨故。故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均爲僧衆。

  今有一千二百五十僧衆,俱在一起。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食時。世尊是十號的總稱,梵語叫婆伽梵,總贊十號,十號者: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總贊十號稱世尊。

  食時,佛之食時,是早晨以後,中午以前。

  著衣持缽。衣有叁衣,即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乞食時,須著僧伽梨。

  缽梵語缽多羅,譯爲應量器。缽有叁種,即上、中、下。薩婆多雲,上缽受叁升飯,下缽受一升半,上下之間,名爲中缽。

  根本雲,上缽受二升,中缽升半,下缽一升。如果大于大缽,或小于小缽,不名爲缽。

  佛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者,不簡貧富貴賤也。

  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敘述,是說明佛的身教。爲佛無言之教也。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時長老須菩提。德臘俱尊之比丘,尊稱曰長老。這位長老名須菩提,譯曰善現。解空第一,無诤第一。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段文是說明佛在世時弟子請法的儀式,現在的人隨隨便便就請法了。那時須起立,整理衣服,然後頂禮合掌請法。或者有人說,情形不同,向佛請法,自應具儀。向凡夫僧請法,方便可也。話不是如此說,人雖有高下不同,但法總是一般無二。所以向凡夫僧請法,雖可方便,但亦不得輕慢。

  偏袒右肩,是爲了方便頂禮,方便作事。平時衣覆雙肩,欲頂禮或欲作事時,即須偏袒右肩,爲方便故。有人說西域風尚,以肉袒爲敬,故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是互跪,佛製比丘互跪,尼衆長跪。希有世尊,贊佛難值難遇。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諸佛法身,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諸佛報化二身,乘如實道而來,乘如實道而去,故名如來。法身無來無去,報化身有來有去。然叁身本來是一身,報身者,報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故如來者,無來無去。無來而來,無去而去。來而無來,去而無去也。

  護念即攝受之意,如世間父母之護念子女。時時護念子女去諸邪惡,奉諸賢善。護念子女,離苦得樂。佛亦如此,護念諸菩薩,不失菩提心。然相較之下,佛恩偉大難報。因爲父母愛兒,僅此一世。佛念衆生,世世不忘。

  善付囑諸菩薩,是以無上甚深微妙法,付諸菩薩,囑其流通,續佛光明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正式請問,此是發起序。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因地爲佛性,在果位是佛,佛性者,不生不滅,無得無失,無內無外,無增無減。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名善根。而善根有生有滅,有得有失,有內有外,有高有下,有增有減。

  所謂一闡提斷善根者,是斷其菩提心,而非滅佛性也。佛于大般涅槃經中,曾分別佛性與善根。經中有一位迦葉菩薩問佛。一闡提斷善根有佛性沒有?佛告訴迦葉菩薩說,佛性不是善根。善根有內有外,佛性無內無外。善根有大有小,佛性無大無小。一闡提斷善根,但不斷佛性。

  須菩提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者,名爲菩薩。菩薩行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行此六波羅蜜者,即名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

  文中先垂贊歎,然後俯允回答。有善現之啓請,蒙佛允答,方有經法流傳于世。致令後世衆生,普皆獲益,故致佛贊歎。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自此以下,進入正宗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薩譯爲大,菩薩摩诃薩,即是大菩薩。有人說菩薩摩诃薩,是指地上菩薩言。大般若經四十七雲,菩薩摩诃薩,于大有情衆中,定當爲上首,故名摩诃薩。

  所謂大有情衆者,是住種性,第八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地,及初發心,乃至不退轉菩薩摩诃薩,是名大有情衆。

  何故經中只答覆雲何降伏其心,而未答覆應雲何住呢?因爲菩薩應以無住爲住,所以不說應如何住。

  菩薩摩诃薩,應這樣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實無涅槃可得,若能斷煩惱,假名涅槃。

  煩惱者,有五住煩惱。何爲五住煩惱?即無明住地煩惱,及四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在叁界內,無明住地通攝界內界外。所以四住地煩惱,與恒沙等上煩惱,皆因無明住地而起。

  四住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