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法会因由分第一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释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不是佛所说的话,是阿难结集经时所说。此是证信序。晋道安法师把经的内容判为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序、发起序。佛临灭度时阿难伤心得不能自已,阿那律尊者告诉他,不要只顾哭,你应该去问佛,否则佛灭后便无人可问了。阿难听了他的指点,便请问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灭后,我们结集经典,一开始应如何说?佛答,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
这是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如是为信因缘,表示是佛所说。我闻为闻因缘,表示是我亲耳所闻。一时是时因缘,佛法要流通十方永世,无法用当时的年代记载,所以用“一时”代表。佛,是说法主,故为主因缘。在某处为处因缘,表示有确实的地点。与某些人俱,为众因缘,既有说法主,即有听闻众也。
用这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名六成就。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是说法之主。经中有时说佛“在”某处,有时说佛“住”某处。住与在小有差异,久在曰住,暂住曰在。
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是说国土丰饶,并且人多贤德。舍卫本是城名,所以后文说佛入舍卫大城乞食。国名憍萨罗,因为当时南方北方,各有一个憍萨罗国。舍卫城这个憍萨罗国,是在北方。为别于南方的憍萨罗,所以用都城代替国名。舍卫国当时是波斯匿王所都之国。
“祇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译为赈济无依,即给孤独长者也。园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于佛,故曰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以金钱布地向只陀太子买园供佛。但树上不能布金钱,只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太子)便说,这些树算我供养佛吧。并默默发愿言,我今以树供佛,愿佛先说我之名字。
佛知其意,于是便说园名曰“祇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闻说后,心大欢喜。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怖魔者,比丘出家受具足戒,魔的宫殿震动。于是起大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恶有十项,杀、盗、淫、恶口、妄话、两舌、绮语这七项加上贪、嗔、痴,是为十种恶。菩萨戒是身口意十恶全破,比丘戒只破身三口四这七支恶。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讨。比丘乞食,是为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广种福田。
这些比丘,都是大比丘。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是果极位尊,于小乘七种学人中,极高极尊。七种学人者,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于其中最尊者,即四果无学也。
多者,是识见多。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
胜者,言其知见殊胜。胜过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其中有优楼频罗迦叶率领的五百人,那提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共计一千人。
舍利弗率领的一百人,目犍连率领一百人,共计二百人。另有耶舍长者子率领五十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随佛出家后,见佛闻法,均证成阿罗汉。因感佛恩故,常随佛左右,为佛之常随众。
现在回头再讲大比丘众之“众”字。众是僧众,亦名和合众。比丘四人以上为众,三人以下不为众。因为比丘四人,可作羯磨故。故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均为僧众。
今有一千二百五十僧众,俱在一起。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食时。世尊是十号的总称,梵语叫婆伽梵,总赞十号,十号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总赞十号称世尊。
食时,佛之食时,是早晨以后,中午以前。
著衣持钵。衣有三衣,即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乞食时,须著僧伽梨。
钵梵语钵多罗,译为应量器。钵有三种,即上、中、下。萨婆多云,上钵受三升饭,下钵受一升半,上下之间,名为中钵。
根本云,上钵受二升,中钵升半,下钵一升。如果大于大钵,或小于小钵,不名为钵。
佛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次第乞者,不简贫富贵贱也。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叙述,是说明佛的身教。为佛无言之教也。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时长老须菩提。德腊俱尊之比丘,尊称曰长老。这位长老名须菩提,译曰善现。解空第一,无诤第一。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段文是说明佛在世时弟子请法的仪式,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请法了。那时须起立,整理衣服,然后顶礼合掌请法。或者有人说,情形不同,向佛请法,自应具仪。向凡夫僧请法,方便可也。话不是如此说,人虽有高下不同,但法总是一般无二。所以向凡夫僧请法,虽可方便,但亦不得轻慢。
偏袒右肩,是为了方便顶礼,方便作事。平时衣覆双肩,欲顶礼或欲作事时,即须偏袒右肩,为方便故。有人说西域风尚,以肉袒为敬,故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是互跪,佛制比丘互跪,尼众长跪。希有世尊,赞佛难值难遇。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诸佛法身,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诸佛报化二身,乘如实道而来,乘如实道而去,故名如来。法身无来无去,报化身有来有去。然三身本来是一身,报身者,报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故如来者,无来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也。
护念即摄受之意,如世间父母之护念子女。时时护念子女去诸邪恶,奉诸贤善。护念子女,离苦得乐。佛亦如此,护念诸菩萨,不失菩提心。然相较之下,佛恩伟大难报。因为父母爱儿,仅此一世。佛念众生,世世不忘。
善付嘱诸菩萨,是以无上甚深微妙法,付诸菩萨,嘱其流通,续佛光明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正式请问,此是发起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因地为佛性,在果位是佛,佛性者,不生不灭,无得无失,无内无外,无增无减。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善根。而善根有生有灭,有得有失,有内有外,有高有下,有增有减。
所谓一阐提断善根者,是断其菩提心,而非灭佛性也。佛于大般涅槃经中,曾分别佛性与善根。经中有一位迦叶菩萨问佛。一阐提断善根有佛性没有?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佛性不是善根。善根有内有外,佛性无内无外。善根有大有小,佛性无大无小。一阐提断善根,但不断佛性。
须菩提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名为菩萨。菩萨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此六波罗蜜者,即名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
文中先垂赞叹,然后俯允回答。有善现之启请,蒙佛允答,方有经法流传于世。致令后世众生,普皆获益,故致佛赞叹。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自此以下,进入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萨译为大,菩萨摩诃萨,即是大菩萨。有人说菩萨摩诃萨,是指地上菩萨言。大般若经四十七云,菩萨摩诃萨,于大有情众中,定当为上首,故名摩诃萨。
所谓大有情众者,是住种性,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地,及初发心,乃至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是名大有情众。
何故经中只答覆云何降伏其心,而未答覆应云何住呢?因为菩萨应以无住为住,所以不说应如何住。
菩萨摩诃萨,应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涅槃可得,若能断烦恼,假名涅槃。
烦恼者,有五住烦恼。何为五住烦恼?即无明住地烦恼,及四住地烦恼。四住地烦恼在三界内,无明住地通摄界内界外。所以四住地烦恼,与恒沙等上烦恼,皆因无明住地而起。
四住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