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者,即见一处住地。即是见惑烦恼,见道位时顿断。及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亦即三界思惑烦恼。此思惑烦恼,于修道位中渐断。

  四住烦恼若断,见思惑即尽。出三界,了分段生死,谓得有余涅槃。

  四住虽断,分段生死虽了,但无明住地未破,变易生死未了,尚不究竟。如果无明住地烦恼断尽,二死俱了,称为无余涅槃。

  究竟是那些众生之类呢?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这是总说四生。若有色,通欲界色界。若无色,是无色界。若有想,是识无边处天,亦可通三界有识之众生。若无想,是无想天及无所有处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若依楞严经,非有想如蒲芦之类,非无想如土枭破镜之类。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经中既云无量,我们便不可作有量会。有人说无量是表示很多很多。其实很多仍是有量,非为无量。无数无边,亦复如是。

  所以无量无数无边,即是空义,即是无相义。以法空故,乃说无量无数无边。以法无相故,乃说无量无数无边。同时以众生空故,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众生无相故,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故众生空,众生无相?因为众生者,众因缘所生法也。法由因缘生,定无自

  性。否则若有自性,必不待因缘生。法无自性,是无此法。所以诸法性空,诸法相假。性空故众生空,相假故众生无相。以众生空无相故,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谈到相,如果广说则无量。如果略说,不出四种,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诸相,无出此四者。

  以诸法空故,则心不应有住,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住。以法相假故,便不应取相,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是降伏其取相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换句话说,如果取相,便不得称为菩萨也。何以故?因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

  因为一切相,不出我人众寿四种,故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诸法性空,于性空之法,心不应有住。故无性之法,尚须无住心契合。

  菩萨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今说布施一种,是以布施以例其余也。若具足说,应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行于般若。

  所谓不住色行于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吾人住心,不外六处。即色、声、香、味、触、法也。菩萨应如实知诸法性空,不应取著六尘法相。不应住六尘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行于般若。

  今此一分,即在阐明无住的道理。阐明无住道理者,即是答覆应云何住也。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菩萨修菩提行,应不住于相。若分别说,即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若总说,住六尘者,不过住相而已。六尘性空,本不可得。众生住心者,实是住著其虚妄相也。故约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如是布施,即是略说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因为心住于相,其布施行便有局限。如果因地行有局限,其所得果报亦必有局限。

  如果菩萨不住相而行布施,其因地行必无局限。其因行无限,则得果报亦必无量。故曰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行如此,其余诸行亦复如是。若菩萨不住相行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福德亦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下,是举譬喻说明。菩萨心不住于相,自然量等虚空。虚空无量,菩萨心行亦复无量。菩萨心行无量,故所得福德亦复无量。

  佛问须菩提,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

  因为菩萨不住于相,则心行量等虚空。故佛言,菩萨无住相行于六波罗蜜,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最后标明,答覆应云何住一问也。综观经文,佛始终教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六度。并且赞叹说,若不住相行于六度,其福德不可思量。故知佛之所教,无住而住,住而无住也。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者,便是这种意思。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

  佛欲知须菩提是否领会无相之义,故问可否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身具三十二相,是佛报身。如是报身,是佛修因致果所得。是故身相者,因缘假现,无有自性。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世尊。

  诸佛以法为身,法身非身,不可以相见。如果可以相见,便说明诸佛是色身。若佛为色身,而色是生灭法,故佛应生灭。若谓佛有生灭,即是谤佛。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深达法性,领无相之旨,故肯定地回答说,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接著解释说,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因为身本无相,所说身相,只是假名,故曰即非身相。

  一切法性空无相,相者皆因缘假现,而凡夫之人,执为实有。以假相复立假名,于是妄想乃生。是知假名相,皆非实法。故曰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法悉皆无相,是为实相。凡夫之人不识实相,却执假相为实有。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凡夫执假相为实有故,所以不见法性。以不见法性故,于是不识诸法实相。

  若见诸相是假,则知法性实义。性不自显,以相而显。易言之,诸法性空,本不可见,要以相见。同时相不自现,依性而现。若无法性,则相本虚妄,不可得而见也。

  故性全彻相,相全彻性。不二不别,不纵不横,同时具足,互摄互入。明眼人见相时,而理性全显。达性时,则摄相无遗。

  今举譬喻说明。譬彼水之与波,水不可见,以波而显。吾人所见者,非水也,乃波也。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水性者湿也,而此湿性,实不可见。

  不可见之湿性,因波而显。波虽显水,而波非是水,因为波者因缘假现故。

  然波彻水,水彻波。波外无水,水外无波。波全是水,水全是波。波之与水,不二不别,同时具足。明眼人,见波时即是见水,见水时即是见波。

  水性虽不可见,而挺然全透波表。波相虽假,却是全彻于水性。二者历然,举一全收。

  凡愚之人,妄执波之假相。以致见假不识真,波之假相,障彼慧眼,而失真实水性。若知波相是假,则知诸相本空。若知诸相本空,则见法性矣。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有人说“颇”是多的意思。但我们寻诸经意,“颇”字有能否的意思。能否有众生得闻如是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告须菩提,你不要如是说,怀疑能否有人信是甚深经典。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灭后法流传于世,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诸佛灭后,其法流传,皆有此三个时期。但流传时间,长短不同。释迦牟尼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佛灭后,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就是说,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岁,还有获得解脱出三界的。得解脱出三界,是指无学人言。何谓禅定?禅定者,三界以内叫禅定。这指凡夫的四禅八定讲,四禅八定都在三界内。阿罗汉获得解脱出三界。此是说,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岁,还有出三界证阿罗汉的。第二个五百岁,还能证入禅定生色、无色界天。

  第三个五百岁,是论议坚固。众生根性愈来愈差,已不能亲证佛法,仅能谈论而已,故曰论议坚固。第四个五百岁,是塔像坚固,众生议论都不能,只知建庙塑像。修积人天有漏之福。

  第五个五百岁以后,便进入末法时期。众生恶性转深,自是非他,故曰斗诤坚固。此一时期,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纵末法时期,若有众生持戒修福,于此金刚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持戒修福,是略说前五度也。若人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可得无量福。若人修习般若波罗蜜,可得无量慧。一旦修习功圆,福慧两足,便名成佛。故持戒修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