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是略明众生发菩提心,修行五度也。因为五度易修,般若难求,故先说持戒修福。

  乃至一念生净信,便是明般若智慧。一念者,即一心不乱的意思。深信诸法性空,本来清净。深信一切有相,皆是虚妄。如是谓之一念生净信。

  以上便是说,末法时期,若有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修行六度。便于此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此是赞叹彼人,善根久植也。

  闻是金刚般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

  若人一念无二,心无所住,不取于相,生清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何以故?佛佛道同故。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者,即第四分所言,“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因为这些众生,已经深达法性,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所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离我人众寿四相,于是不取一切相。故不取法相,亦不取非法相。若人著「有”法,是取法相。若人著「空”法,是取非法相。凡夫外道著有,是取法相。二乘偏空,是取非法相。无论法相或非法相,皆不出我人众寿相。

  何以故下,说明凡取相者,皆是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若离我人众生寿者,便可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了。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应远离四相。

  故接著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有人认为,既然著于法相不对,那么我便善于无相。其不知著于无相,仍是我人众寿相。是故经文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谓法相不对,非法相亦不对,究竟怎样才对呢?当知一切诸相,皆因缘生。相属因缘,当无自性。无自性故,是以性空,而性空自然无相。所谓性空,即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成一切法。

  故知随缘成诸相,此相即无相。无相随缘成,无相即是相。故若人如实知诸法性相,便知无相即相,相即无相。若知相即无相,自然不住法相。若知无相即相,当亦不住非法相矣。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著有也。不应取非法,不应著无也。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因为法不可说,凡有所说,皆如筏喻。筏者渡人之具也,人既得度,筏即应舍。若人不舍即为痴人。

  佛于阿梨吒经曾说︰“……云何我于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欲令弃舍者,令弃舍烦恼生死也。不欲令受者,不欲令取著法相也。

  又说︰“犹如山水甚深极广……中无舡亦无桥梁……彼便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佛说此已,问诸比丘言,彼人应否?比丘答言,不也世尊。

  所以我们学佛,不应取著法相,亦不应取著非法相。不应取著有相,亦不应取著无相。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缘起假有,是为法相。相本空寂,是为法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缘起诸法非自性定有,即是性空。性空非自性定空,要假缘成。故相不定相,相不可得。性不定性,性不可得。有不定有,有不可得。空不定空,空不可得。以有不可得故,故曰非法。以空不可得故,故曰非非法。

  有不可得,故不碍一理空寂。空不可得,故不碍万相森罗。万相森罗出之世俗谛,一理空寂,归入第一义谛。总而名之,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大慈悲,为众生故,以二谛说此甚深微妙之法。

  第一义谛不碍世谛,故佛无说而说。世谛不碍第一义谛,故佛说而无说。第一义谛即是世谛,故佛于无上菩提,无得而得。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故佛于无上菩提,得而无得。此之谓不思议得,不思议说。不思议得者,无得而得,得而无得。不思议说者,无说而说,说而无说。

  佛以如是之法问须菩提,须菩提回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因为无上菩提是因缘有,而非自性定有。因缘有者,其性皆空。以其性空故,是以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良以毕竟空中,无名无相,故言不可取不可说。毕竟空中,不得于有,不得于无,故曰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谓无为法?无为法者,无生法也。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一切法皆空。一切贤圣,于此空中,空见差别相也。

  须陀洹于毕竟空中,见得初果。斯陀含于毕竟空中,见得二果。阿那含于毕竟空中,见得三果。乃至阿罗汉于毕竟空中,见得四果。

  住位菩萨于毕竟空中,见得初住二住三住乃至十住。行位、向位、地位菩萨等,亦复如是。于毕竟空中,见有种种位次差别。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以知无为法即是无生法呢?因为对有为而说无为,而有为法有三相,即生、住、灭。住灭二相皆因于“生”,故知有为法者,有生法也。今对有为而说无为,故知无为法即无生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化之国土。一座须弥山九山八海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是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因为三次言千,所以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很大,要是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装满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拿这些来布施,此人当然得福甚多。所以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福德虽多,但总是取相之见,非智者所应取。

  何为福德性?性者等同虚空,于其中无多无少。故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以取相而言故,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其实性等虚空,故菩萨应心无所住。取其多少之相,正是菩萨所应降伏之心也。

  所以大家莫把这一段话作闲文看,这正是世尊答覆须菩提,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此金刚般若,彻明法性,一相平等犹如虚空,横遍竖穷不可思议。所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四句偈是最少的一部份,不是定指那四句偈。若谓定指那四句偈,此人便是著相,不会法性。

  若人能信受奉行最少的一部份,便证明此人深入法性。因而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所谓于大海中取一滴之水,此一滴水与大海水同味也。故受持乃至四句偈,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受持乃自利自度,为他人说乃利他度人。若能以此金刚般若自度度人,便胜过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得之福了。因为前者取相修因,故所得福报有量有数有边。后者无住而行,故其福德不可限量。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

  何谓菩提?所谓了达于空性,即名为菩提。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又曰“心,虚空间,菩提,三种无二。”又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故知即此空性,假名菩提。

  何谓佛?证菩提者名之为佛。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者,名之为佛。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者,假名为众生。

  此金刚般若,即是诸法毕竟空性。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毕竟空。此毕竟空性,名曰佛法。故所谓佛法者,皆假名相,即非佛法性也。

  佛法性空不可得,故菩萨应心无所住。所谓佛法者,皆假名相,菩萨不应取著。这仍是答覆,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之问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陀洹是初果,斯陀含是二果,阿那含是三果,阿罗汉是四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