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这四种人,称为小乘四圣。前文讲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者,无生法也,毕竟空法也,无相法也。小乘人已离人我执,不取于我相,故初果人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名入流者,入圣流也。入圣流者,出生死流,入涅槃流也。然毕竟空中,无生死流可出,亦无涅槃流可入。故而无所入也,能入者我相,所入者境相。境有其六,即色声香味触法。于毕竟空中,无如是分别,故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即须陀洹,亦是假名,其性本空。故于须陀洹假名,不应住著,不应取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不应取著我相,谓我得斯陀含果。斯陀含名天上人间一往来。然毕竟空中,无往无来。故曰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斯陀含仅是假名,实是性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那含不应取著我相,谓我得阿那含果。阿那含名为不来欲界受生,然于毕竟空中,三界犹如空华,实无不来欲界受生。所谓阿那含者,不过假名而已。

  现在我们把三界,略作介绍。三界者,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即四空天。欲界是五趣杂居(地狱、饿鬼、畜生、天、人)。欲界有六重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是禅天,得禅定的人生色界。有十八重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再往上亦是四禅天,共有五天。这五重天住的是三果圣人,再不来欲界,叫不还天。这五天以下都是报尽还须到欲界受生的。三果人生五不还天,便不再来欲界了,所以名不来果。五不还天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再往上是四空天,阿那含入五不还天,从此五不还天修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无明,证四果出三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阿罗汉是断尽见思惑,出三界证无漏的圣人。故阿罗汉不应著我相,自谓我得阿罗汉道。因为毕竟空中,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是声闻乘极果。其意谓,一、杀贼,杀烦恼贼也。二、应供,应受人天供养。三、不生,离分段生死,入有余涅槃也。

  以上三位,均称果,而阿罗汉则称为“道”。果与道,究竟有何分别?此有二解,略述于下。

  第一种,于修边说,名为道。于得边说,名为果。

  第二种,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有三种菩提,即一、声闻菩提,二、缘觉菩提,三、佛菩提。因为阿罗汉证得声闻菩提,故曰阿罗汉道。初二三果未证得声闻菩提,仅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是说阿罗汉已除人我执,故不谓我得阿罗汉道。否则便是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以下须菩提现身说法,以自己为证。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云何得无诤三昧?若证诸法性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得无诤三昧。如果不知法性,必然心有所住。如果不知诸法无相,必然心取于相。当知心有所住,取著于相,便是起诤的根源,便不得无诤三昧。

  以须菩提当时尚未入涅槃,犹在人间。故曰于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虽在人间,而不染人间之贪欲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如是须菩提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我证声闻菩提,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得无诤三昧。那么须菩提便是心有所住,便是取著于相,便不为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译为闲静处,即寺庙也,是比丘所居之处。闲静者,身闲静远离愦闹,意闲静远离欲盖。换句话说,即身心清净无欲也。

  阿兰那行,即是离欲行,又名清净行。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阿兰那有三品。上品阿兰那,于山中露地常坐不卧。中品阿兰那,于山中树下常坐不卧。下品阿兰那,于山中石室常坐不卧。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

  菩萨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诸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作是愿已,住阿兰若,为诸众生发弘誓愿。

  上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常于露地常坐不卧。中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树叶中常坐不卧。下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石室中常坐不卧。

  以须菩提少欲知足,心无所住,心无所得,世尊方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若须菩提心有得,谓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无所行者,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之行也。以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所以不生烦恼不造诸业。不以烦恼业因缘故,虽行而非造作,故曰实无所行也。如是之行,即离欲行,清净行,名为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然灯佛亦译为锭光佛。释迦牟尼佛,于然灯佛时,亲证法性空不可得。佛以无所得心,买五茎华供佛。并布发于泥,令然灯佛蹈之而过。是蒙佛授记,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佛以此事问须菩提,我在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须知佛以无所得故,方蒙佛授记。若仍以有所得心,当不蒙佛授记也。故须菩提答曰,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无所得者,义即心无所住,不取于相也。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即亲证法性。以亲证法性故,乃蒙佛授记,当来作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云何庄严佛土?菩萨摩诃萨,自不行粗业,亦教他不行粗业,是名庄严佛土。

  何谓菩萨粗业?例如起贪嗔痴是菩萨粗业,行十不善是菩萨粗业,住心取相是菩萨粗业,堕二乘地不度众生是菩萨粗业……。

  以菩萨亲证法性,心无所住,不取于相。所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一义性本空寂,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凡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皆非法性。而法性者,无法用言语文字表达。故曰庄严佛土相者,则非庄严,是名相的庄严。

  此理甚深,我们现在举譬喻,以便了解。譬如酸梅是酸的,葡萄亦是酸的。但我们要问,究竟这两种酸,是如何酸法?恐怕无法用言语文字使你知道。如果你想知道,只要吃一粒酸梅和一粒葡萄,便知道了。

  但你知道了以后,纵然你说遍了天下的话,写遍了天下的文字,亦无法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所以言语文字只是名相,不是法性。

  再如“疼”这个字,是名相而不是法。如果这个字就是法,我用笔写在纸上,应该笔和纸都疼才对。如果我说疼这个名,就是法的话,应该我嘴巴疼才对。如果我心中想的疼,就是疼法,应该我的心疼。既然没有这些情形,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仅是名相庄严而已。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应住六尘生心者,是不取相住心也。云何既云“无所住”,复言“而生其心”呢?原来无所住者,是言不住。而生其心者,是言即此不住亦不住也。

  总而言之,金刚经全文,处处句句均在阐释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道理。请大家留意之。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依长阿含经,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外有八山,共为九山。九山者,一、须弥,二、佉提罗,三、伊沙陀罗,四、游乾陀罗,五、苏达梨那,六、安湿缚竭拏,七、尼民陀罗,八、毗那多迦,九、斫迦罗。

  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佉提罗山高四万二千由旬,伊沙陀罗山高二万一千由旬。其余诸山,依次递减。以须弥山最高,故称为山王。

  有人身如须弥山王,身虽高大,但仍是有相之法。故须菩提言,佛说非身,是名相大身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恒河又名殑伽河,两岸沙极多。佛世时近河而住,故恒河为比丘所熟见。所以佛多以恒河沙譬喻其多。

  恒河沙已多无数,如是沙等恒河,所有诸河之沙,岂可测知?故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当知!如是布施,得福虽多,但总是有相之福,无法与等虚空之法性相较。

  所以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即是彻证法性,其福德不可思量。故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