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這四種人,稱爲小乘四聖。前文講過,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者,無生法也,畢竟空法也,無相法也。小乘人已離人我執,不取于我相,故初果人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名入流者,入聖流也。入聖流者,出生死流,入涅槃流也。然畢竟空中,無生死流可出,亦無涅槃流可入。故而無所入也,能入者我相,所入者境相。境有其六,即色聲香味觸法。于畢竟空中,無如是分別,故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即須陀洹,亦是假名,其性本空。故于須陀洹假名,不應住著,不應取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不應取著我相,謂我得斯陀含果。斯陀含名天上人間一往來。然畢竟空中,無往無來。故曰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僅是假名,實是性空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那含不應取著我相,謂我得阿那含果。阿那含名爲不來欲界受生,然于畢竟空中,叁界猶如空華,實無不來欲界受生。所謂阿那含者,不過假名而已。

  現在我們把叁界,略作介紹。叁界者,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無色界即四空天。欲界是五趣雜居(地獄、餓鬼、畜生、天、人)。欲界有六重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是禅天,得禅定的人生色界。有十八重天,初禅叁天、二禅叁天、叁禅叁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再往上亦是四禅天,共有五天。這五重天住的是叁果聖人,再不來欲界,叫不還天。這五天以下都是報盡還須到欲界受生的。叁果人生五不還天,便不再來欲界了,所以名不來果。五不還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再往上是四空天,阿那含入五不還天,從此五不還天修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無明,證四果出叁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阿羅漢是斷盡見思惑,出叁界證無漏的聖人。故阿羅漢不應著我相,自謂我得阿羅漢道。因爲畢竟空中,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阿羅漢是聲聞乘極果。其意謂,一、殺賊,殺煩惱賊也。二、應供,應受人天供養。叁、不生,離分段生死,入有余涅槃也。

  以上叁位,均稱果,而阿羅漢則稱爲“道”。果與道,究竟有何分別?此有二解,略述于下。

  第一種,于修邊說,名爲道。于得邊說,名爲果。

  第二種,梵語菩提,新譯爲覺,舊譯爲道。有叁種菩提,即一、聲聞菩提,二、緣覺菩提,叁、佛菩提。因爲阿羅漢證得聲聞菩提,故曰阿羅漢道。初二叁果未證得聲聞菩提,僅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此是說阿羅漢已除人我執,故不謂我得阿羅漢道。否則便是著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

  以下須菩提現身說法,以自己爲證。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雲何得無诤叁昧?若證諸法性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得無诤叁昧。如果不知法性,必然心有所住。如果不知諸法無相,必然心取于相。當知心有所住,取著于相,便是起诤的根源,便不得無诤叁昧。

  以須菩提當時尚未入涅槃,猶在人間。故曰于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雖在人間,而不染人間之貪欲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如是須菩提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我證聲聞菩提,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得無诤叁昧。那麼須菩提便是心有所住,便是取著于相,便不爲樂阿蘭那行者。

  阿蘭那譯爲閑靜處,即寺廟也,是比丘所居之處。閑靜者,身閑靜遠離愦鬧,意閑靜遠離欲蓋。換句話說,即身心清淨無欲也。

  阿蘭那行,即是離欲行,又名清淨行。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阿蘭那有叁品。上品阿蘭那,于山中露地常坐不臥。中品阿蘭那,于山中樹下常坐不臥。下品阿蘭那,于山中石室常坐不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衆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叁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爲諸衆生發弘誓願。

  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于露地常坐不臥。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樹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石室中常坐不臥。

  以須菩提少欲知足,心無所住,心無所得,世尊方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若須菩提心有得,謂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實無所行者,即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之行也。以心無所住不取于相,所以不生煩惱不造諸業。不以煩惱業因緣故,雖行而非造作,故曰實無所行也。如是之行,即離欲行,清淨行,名爲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然燈佛亦譯爲錠光佛。釋迦牟尼佛,于然燈佛時,親證法性空不可得。佛以無所得心,買五莖華供佛。並布發于泥,令然燈佛蹈之而過。是蒙佛授記,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佛以此事問須菩提,我在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

  須知佛以無所得故,方蒙佛授記。若仍以有所得心,當不蒙佛授記也。故須菩提答曰,世尊!如來于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無所得者,義即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也。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即親證法性。以親證法性故,乃蒙佛授記,當來作佛。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雲何莊嚴佛土?菩薩摩诃薩,自不行粗業,亦教他不行粗業,是名莊嚴佛土。

  何謂菩薩粗業?例如起貪嗔癡是菩薩粗業,行十不善是菩薩粗業,住心取相是菩薩粗業,墮二乘地不度衆生是菩薩粗業……。

  以菩薩親證法性,心無所住,不取于相。所以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一義性本空寂,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凡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皆非法性。而法性者,無法用言語文字表達。故曰莊嚴佛土相者,則非莊嚴,是名相的莊嚴。

  此理甚深,我們現在舉譬喻,以便了解。譬如酸梅是酸的,葡萄亦是酸的。但我們要問,究竟這兩種酸,是如何酸法?恐怕無法用言語文字使你知道。如果你想知道,只要吃一粒酸梅和一粒葡萄,便知道了。

  但你知道了以後,縱然你說遍了天下的話,寫遍了天下的文字,亦無法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所以言語文字只是名相,不是法性。

  再如“疼”這個字,是名相而不是法。如果這個字就是法,我用筆寫在紙上,應該筆和紙都疼才對。如果我說疼這個名,就是法的話,應該我嘴巴疼才對。如果我心中想的疼,就是疼法,應該我的心疼。既然沒有這些情形,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僅是名相莊嚴而已。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應住六塵生心者,是不取相住心也。雲何既雲“無所住”,複言“而生其心”呢?原來無所住者,是言不住。而生其心者,是言即此不住亦不住也。

  總而言之,金剛經全文,處處句句均在闡釋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的道理。請大家留意之。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依長阿含經,以須彌山爲中心,其外有八山,共爲九山。九山者,一、須彌,二、佉提羅,叁、伊沙陀羅,四、遊乾陀羅,五、蘇達梨那,六、安濕縛竭拏,七、尼民陀羅,八、毗那多迦,九、斫迦羅。

  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佉提羅山高四萬二千由旬,伊沙陀羅山高二萬一千由旬。其余諸山,依次遞減。以須彌山最高,故稱爲山王。

  有人身如須彌山王,身雖高大,但仍是有相之法。故須菩提言,佛說非身,是名相大身也。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恒河又名殑伽河,兩岸沙極多。佛世時近河而住,故恒河爲比丘所熟見。所以佛多以恒河沙譬喻其多。

  恒河沙已多無數,如是沙等恒河,所有諸河之沙,豈可測知?故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當知!如是布施,得福雖多,但總是有相之福,無法與等虛空之法性相較。

  所以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即是徹證法性,其福德不可思量。故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複次須…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