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

  大唐罽賓叁藏佛陀多羅譯

  智谕法師撰

  緣起

  述經題

  述經文

  緣起

  民國五十八年,奉師命至竹東五指山觀音寺看廟。當時山路難行,香客稀少。自己拾柴,自己種菜,半農半樵,倒也安閑。

  山上無有藏經,苦無修學之緣。隨身帶了一本圓覺經,是唯一的經典。每當課余無事時,便將圓覺經請出來,端坐恭誦。

  有一天誦到“于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時,不覺頓時淚流滿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聞?仰感佛恩,無以爲報。

  當時雖于佛法深生歡喜之心,然于甚深義猶未了了。一時沖動,立刻托人下山買稿紙。竟膽大妄爲作起圓覺經疏來。

  文成以後,自覺尚待斟酌之處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順眼,終于支離破碎慘不忍睹。最後爲求眼不見心不煩,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時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筆爲文。倒不是有所進步,對于經文己經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淺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師曾作圓覺經大疏,近代複有谛閑大師的圓覺經講義。宗密大師依華嚴宗旨解釋圓覺經,谛閑大師依天臺解釋圓覺經。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豈容爝火爭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時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讀者之前。

  此經在明諸法依他如幻,若達如幻非實,自離遍計。離于遍計,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無性,便入圓成實。入圓成實故,名爲圓覺。故此經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計執,便入圓覺。破乎定有,則知幻有,知諸法幻有,則入圓覺。

  宗密大師謂此經屬實教,谛閑大師謂此經方等攝。然若觀經文“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收漸修一切群品。”似在終頓之間。本來在佛圓音一演,無有分別。衆機不同,見有高下。故四教五教,衆經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頓教一門,衆經皆有一分離言之旨。故天臺不別立頓教,認爲藏通別圓,均有離言之義。華嚴宗則認爲別有一輩頓教之機,于是立小始終頓圓五教。

  今解此經,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處,尚望讀者諸賢賜正。

  西蓮淨苑釋智谕

  述經題

  宗密及谛閑二位大師,經首均有懸談或五重玄義。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廣論,故迳述經題。

  大方廣

  佛說是經有五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大方廣圓覺”五字,應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大方廣圓覺秘密王叁昧;大方廣圓覺如來決定境界;大方廣圓覺如來藏自性差別等。所以此經簡稱,名爲圓覺。今依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名解釋之。

  大方廣叁字,是所證之理,此是本覺。本覺時,理智無分,乃圓融一真法界。法界無界,無界隨緣而現法界,雖隨緣而現法界,而終歸法界無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議,略以大方廣叁字名之。

  大者言體,體色遍無外,以無性爲性,性而無性。方者言相,體無性故能隨緣。隨緣而現諸事相,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軌範爲功,能生一切物解,以無相爲相,相而無相。廣者言用,體無性不可思議,由體起用,亦複無量不可思議,以無用爲用,用而無用。

  故大方廣者,所證理也。此所證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諸佛之所已證,是菩薩之所欲證。一真法界,無外無內不可言有,橫遍豎窮不可言無,無以名之,強名曰大。一真法界,無有定相,以無定相,故隨緣能現一切法相。雖現一切法相,而一切法相皆本無相。如此之法無以名之,強名曰方。一真法界,體無極而用普周。其體是一而其用無量,用雖無量而其體是一。以體約用,無量即一。以用分體,一即無量。無以名之強名曰廣。

  大方廣叁,分而無分,原是一真法界。無分而分,名大方廣。一真法界約正報言,則名法身。約依報言,則名淨土。故經雲于不二境,現諸淨土。不二境者,一真法界也。此是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圓覺

  大方廣是所證之理,圓覺是能證之智。如果單約果而論,圓滿覺即是佛。故大方廣圓覺,與大方廣佛,在果上是相同的。不過大方廣圓覺經之圓覺,是約因帶果而言,故有所不同。約因而言,衆生無始時來種種顛倒,妄起無明,是謂不覺。以厭苦欣樂,志求出離而有始覺。修治功圓,謂之究竟覺,究竟覺即圓滿覺,圓滿覺即是佛果。佛覺圓功滿親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欠無余不增不減,處垢不染,修治不淨。是諸佛果位,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是謂之本覺。始本合名大圓滿覺。故圓覺者是約因帶果立稱。

  修圓覺者,應自心寂離念入手。故宗密大師雲:“萬法虛僞,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

  修多羅了義經

  此六字在明能诠之教。依此修多羅了義經教而起修,心寂離念究竟,而至乎圓覺。覺圓功滿,始本冥合,一際無分,橫遍豎窮有而非有,妙湛空寂無而不無。如此一真法界,名曰大方廣。故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修多羅正譯曰綖(線),如線貫花使之不散。修多羅亦複如是,以理貫文而成經教,令義不散。

  修多羅譯爲契經,契者契理契機,上契佛理下契生機。經者以無上理貫穿法相,猶如以經貫緯。且具攝持正法,以化衆生之義。

  修多羅是其通說,亦通余經。了義是其別稱,獨歎此經于修多羅中,其義決了。

  了義對不了義言,一般而言,小乘教爲不了義經,大乘教爲了義經。于大乘中,叁乘教爲不了義經,一乘教爲了義經。

  大寶積經中舍利弗問佛,雲何爲不了義?雲何爲了義?佛答如下:

  “若諸經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宣說勝義,名爲了義。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宣說煩惱業盡,名爲了義。(煩惱業盡者,煩惱業空也。)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說生死涅槃無二無別,名爲了義。宣說種種文句差別,名不了義。宣說甚深難見難覺,名爲了義……”

  最後“經”字,是指經律論叁藏中,經藏言。

  大唐罽賓叁藏佛陀多羅譯

  大唐是中國唐朝,佛陀多羅于唐朝時來華,故首言大唐。

  罽賓,漢時西域國名,即現在克什米爾一帶。

  叁藏是叁藏法師之略稱。通達經律論叁藏者,名叁藏法師。

  佛陀多羅,華言覺救,系北天竺罽賓人。唐時來華,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以上經題及譯者,解釋竟。

  述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此是證信序,證信序具六種成就。佛取滅前,用囑阿難,以便經法流通。故此六種成就,爲取信于後人。六種成就者,一、信成就,二、聞成就,叁、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衆成就。

  “如是”爲信成就。理一而事如曰如,事如而理一曰是。謂如此經文,爲佛如是說也。

  “我聞”爲聞成就。系結集經人自稱。大乘經系文殊師利與阿難,于鐵圍山間結集者。

  “一時”爲時成就。謂如來說經時。

  “婆伽婆”爲主成就,說經主也。婆伽婆譯爲有德,婆伽譯爲德,最後一個婆字譯爲有。婆伽婆者,即世尊也。婆伽婆有六義,一、自在義,二、熾盛義,叁、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智度論雲,婆伽婆有四義,一、有德,二、巧分別,叁、有名聲,四、能破。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爲處成就。

  後文“與大菩薩摩诃薩……”,爲衆成就。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

  神通大光明藏者,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不可測曰神,無礙曰通。無礙則無暗,光明遍照一切,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故曰大光明藏。

  叁昧譯爲正受,簡稱爲定。正受者無受,無受者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也。故叁昧正受,是梵華雙呈之詞。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一切如來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諸佛光壽無量,寂照不二。寂而照曰光嚴,照而寂曰住持。

  又,一真法界無性隨緣,故成四種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如是四種法界,約正報則名法身,約依報則名淨土。一切如來,法身契于淨土,故曰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佛與衆生,本是一法界,于一法界中,無佛與衆生之分別。然衆生妄起無明,于無生滅中妄計生滅,于是佛名衆生,以致常法身常六道。既然生滅是妄,妄則無性。生滅無性,即是真如。若能如是覺悟,則衆生是佛,故曰常六道常法身。

  如是一法界性,于佛不增,于生不減。覺之者全妄是真,迷之者全真成妄。故曰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是明一真法界,于一真法界中,身心寂滅,平等本際。身心二法,皆因緣生。緣生無性,故曰身心寂滅。即此無性,是一真法界性。

  衆生與佛,悉無定性。即此無性,于法則名法性,于佛則名法身,于衆生則名佛性。無性則無分別,故曰平等本際。本際者一真法界,覺了究竟者,名大圓滿覺。

  佛覺究竟,理智契圓,無二無別,無欠無余。等若虛空,縱貫叁際,橫赅十虛,故曰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不二隨順者,于一法界中,無生死無涅槃,無常無斷,無一無異,無來無去。

  一法界故,名不二境。法界無界,以無界故,隨緣能現一切法界。所以說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對于淨土之分判,各家有不同之說。宗密大師亦多有解釋,謂有法性淨土,受用淨土,變化淨土等。

  然觀今經之意,佛入神通大光明藏,爲諸大菩薩宣說。當知簡非余土,應是自受用他受用淨土。故曰現諸淨土。

  于一真法界中,由體起用而現淨土。現正報曰法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