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現者,用喻圓覺本淨,被無明幻垢所蔽。非是無明幻垢以外另有圓覺,而是身心幻垢永滅,則圓覺本自清淨。
圓覺清淨,便無幻垢。若無幻垢,則身清淨,心清淨,塵清淨。塵無性則遍十方,一塵遍十方,十方在一塵,故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
摩尼珠映于日光,能幻現五色。而摩尼珠實無有色,隨方映照,幻現五色罷了。
此用喻叁性,叁性者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一切法相緣而生,無有自性。若法有定性,必不可改變,是無業報因果。今一切法皆因果法,善因緣得善果報,惡因緣得惡果報,是知一切法皆因緣生。法屬因緣,則無自性依他而有。故依他起者,虛妄法也。
凡夫無知,妄執依他幻有之法爲實有,是名遍計執。隨遍計執心,妄現一切法,于是墮入生死輪回。
智者知依他無性,無性空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性隨緣能成一切法,便歸圓成實。故如實知依他起便歸圓成實,迷于依他起便成遍計執。
今以清淨摩尼珠,喻圓成實。映于五色,隨方各現,喻依他起。愚癡者見摩尼實有五色,喻遍計執。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
圓覺淨性,猶如摩尼珠,本來清淨,雖處垢穢而不染。何以故?諸染汙法,悉如幻故。圓覺淨性者,圓覺無性也。無性隨緣成一切法,故現于身心,隨類各應。隨六道品類,現六道身心也。
雖然現于身心隨類各應,但圓覺淨性,實無如是等相。而愚癡之人,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說明愚癡者,虛妄于依他起上遍計執著也。
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由于迷幻失真故,不能遠離幻化。所以我說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皆是幻垢,覆蔽清淨圓覺。
幻垢對離,說名菩薩。
菩薩者,修習如幻叁昧人也。修習如幻叁昧者,以幻除幻也。以幻除幻,有能除之智,所除之幻。能所對立,故曰對離幻垢。此即以幻除幻的菩薩。
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幻垢既盡,清淨圓覺現前,能所對待皆無。對除者,無以幻除幻也。如兩木相因,火出木燼。此時究竟成就大圓滿覺,即佛是也。及至圓覺清淨,成就佛果,即無對垢,不言以幻除幻矣。
無說名者,無說教者也。至究竟佛道清淨圓覺時,一真法界,不二不別,無說法之佛,亦無所說之法。清淨平等,無生無滅。
或者有人疑問,若無說法之佛,亦無所說之法,那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又作何解釋呢?
當知清淨圓覺,無性隨緣,乃有諸佛興化十方,無量劫來無有休息。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
證得諸幻滅影像者,如實知依他起性如幻也。如實知法依他無有自性,法無自性,焉得有相?證得諸法無相,便入實相。實相無相,故一切法相,皆同幻像。知幻即離,故曰證得諸幻滅影像。證入圓覺,如實知一切法依他無性,實相無相,便得無方清淨。無方清淨者,等虛空也。依他起性,體是虛妄,由圓覺故,方如實知。故曰無邊虛空,覺所顯發。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若能放舍遍計執,自然如實知諸法依他無性。知諸法依他無性,便入圓成實。入圓成實便是證入圓覺。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方清淨等同虛空,此虛空性,圓覺所顯發也。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圓覺究竟,則轉識成智。第八識名心,顯心清淨者,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也。心清淨則離染究竟,無所住著。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大圓鏡智,離染無住,是以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者見分,塵者相分,皆由自證分所變現,自證分即第八識。既然心清淨,自然見分相分清淨。以下聞塵、覺塵,皆是見相二分。
見清淨故,眼根清淨。
見分清淨,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則塵不染于心,于是第七識轉平等性智。是以眼根清淨,轉成所作智。
根清淨故,眼識清淨。
根塵相緣,而生眼識。根清淨不取著于塵,則眼識清淨。
識者第六識也。第六識具分別用,此分別用,見分所攝。前五識對緣,必有一分意識俱,名率爾墮心。率爾心後,必有尋求。今根清淨不妄取塵故,是以第六識清淨轉妙觀察智。因爲這種原因,所以根清淨則眼識清淨。
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以第六識已轉妙觀察智,是以見分不取著相分。以識不取塵故,所以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
如上同理可知。以如是道理,見、聞、覺、知,一切清淨。故曰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根清淨則不取于塵,根不取塵,則塵不染心。是以色塵清淨,聲塵清淨,香塵清淨,味塵清淨,觸塵清淨,法塵清淨。于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者,地水火風四大所造。既然六塵是四大所造,故六塵清淨,四大自然清淨。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四大所造色,內造五根。五根者,眼耳鼻舌身。外造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根是能依,塵是所依,能依爲正報,所依爲依報。依正二報,成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者,于叁界中,有二十五種果報。欲界有四惡趣(地獄、鬼、畜生、修羅),四洲,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天,及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有四空處,是名二十五有。
四大清淨,故十二處清淨。十二處者,六根對六塵是生識之處,故曰十二處。其中由于法塵清淨故,所以意根亦清淨。故曰四大清淨故,十二處清淨。
既然六根六塵皆清淨,所以生六識亦清淨。故根塵識十八界皆清淨。
既然十八界清淨,當然依正二報皆清淨。故曰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彼清淨者,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也。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者,世間法也。自十力以下,明出世法清淨。
十力者,佛于方便智中,開出十力,十力即佛之十種智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去現在未來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礙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四無所畏。佛既具十種智力,于一切法決定明了故,于大衆中說法無畏。四無所畏者,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叁、說障道法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四無礙智者,一、法無礙智,二、義無礙智,叁、詞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謂佛十力內充,四無所畏外顯,所以一切功德智慧,不共凡夫叁乘,名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叁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本來八萬四千是泛指數字,形容數目很多。若欲求其來處,謹列出供讀者參考。
據說八萬四千,有多出處,今僅引賢劫經介紹之。賢劫經雲,諸佛功德,有叁百五十種門。各修六度爲因,有二千一百諸度,于此諸度,對治四大六衰,成二萬一千諸度。各對治衆生四種心患──貪、嗔、癡、等分──。成八萬四千。
雖然如此,不過我們要知道,八萬四千者,是泛指之言。
一切清淨者,謂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依他無性,無性空寂,體即圓覺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現相。故一切法相,由因緣和合而現。
其實因緣和合,並未曾現相,一切法相乃唯心所現。何以知之?因爲因緣和合現相,一定未和合時無相。如果未和合時已有相,不應言因緣和合而現相。
既然未和合時無相,則和合亦不應有相。何以故?因爲無相和合,不應有相故。如果無相和合而成有相,那麼聚無便可成有。不如道理。所以法實無相,唯心所現。吾人所見之相,唯自心現,還以自心取之。實是心外無法,一切法相,猶如空華,幻化虛妄。是故諸法無相,乃爲實相。一切法相故不可取,即此無相亦不取。若取無相,便是取著無相相。故諸法實相者,無相無不相也。
一切實相性清淨。
一切者,指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世間法出世間法而言。謂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世間法出世間法,皆實相無相也。如是諸法,因緣所生,既然法屬因緣,必無自性。無性爲性,故曰性清淨。
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
因爲衆生身心,是由四大十二處十八界,根塵識構成。既然四大等實相無相,性本清淨,所以一身清淨。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一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