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P7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之身,無不由四大根塵識所構成。所以一身清淨,定知一切衆生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一圓覺清淨。

  十方一切衆生之身,無非四大根塵識所成。故多身清淨,十方衆生一皆圓覺清淨。實相者,圓覺也。故曰圓覺清淨。

  這一段文是說正報清淨,以下是說依報清淨。依正二報清淨者,是謂依正二報不可得也。依正二報不可得者,即一真法界也。一真法界隨緣現十法界,故諸法一相而諸相宛然。雖然諸相宛然,而無性湛然。所謂法爾如是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一世界者,是一佛國土世間。一佛國土,乃至一切佛國土,無不是四大所成。既然四大清淨,所以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乃至盡虛空遍法界,橫遍豎窮,一切佛土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虛空以無性爲性,覺性亦以無性爲性。虛空橫遍豎窮,覺性亦橫遍豎窮。故虛空平等不動,覺性亦平等不動。

  以覺性無性爲性橫遍豎窮故,所以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故,當知即是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實性,以無性爲性。無性則不礙遍滿十方,十方無性,亦複不礙全是覺性。以覺性無性,則非染非淨,故曰清淨不動,圓無際故。既然覺性無性,約理言則一法不立,約事言則一法不舍。一法不立,則無所謂是。一法不舍,則無所不是。以無所不是故,是以六根六塵四大陀羅尼門,乃至一切法,無不是圓覺實性所顯現。

  由于以上的道理,故知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六根六塵四大,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皆遍滿法界清淨不動。因爲根塵識四大陀羅尼門乃至一切法,皆無性故。既然一切法無性,是故不礙一一法,各各遍滿法界。

  是故一塵無性,不礙遍滿十方。十方無性,不礙在一微塵。以無性故,一塵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塵而不小。

  所以經文雲,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六根六塵四大,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先作法說,後作譬說。由彼妙覺性,無性遍滿故,根塵等,亦無性遍滿。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性遍滿。既然遍滿以無性故,無性則不可壞不可雜。何以故?因爲無性即一真法界性故。

  以下譬說。譬如一室千燈,其光互映,互攝互入。其光融合爲一,而不礙千燈並照。是知一室千燈,其光似一,而實是千光。何以知之?因爲若滅掉五百燈光,或滅掉一部份燈光,室內燈光必暗。故知千光成一光,一光即千光。一一光不壞而成一光,雖成一光,而一一光不雜。

  故一室千燈,其光圓滿無礙。一燈光入一燈光,一燈光入一切燈光,一切燈光入一燈光,一切燈光入一切燈光。此入彼時,即是彼攝此。一入一切時,即是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時,即是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時,即是一切攝一切。如是無性爲性,各各遍融,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一一燈光,遍融無礙,無壞無雜。

  一切法亦複如是。無性遍融,無壞無雜,所以根塵四大,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覺成就者,權實智究竟,如實知一切法依他起無自性,證入我法二空之圓成實性也。所以圓覺成就,則如實知一切法幻化虛妄,無有自性。

  于是知縛與解依他無性,如幻如化。是故不與法縛,不求法解。諸法尚無,雲何有法縛法解?若謂有縛有解者,顛倒見也。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生死涅槃,皆如幻無性。生死涅槃尚不可得,厭生死愛涅槃,豈非顛倒?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持戒毀禁,皆本無性。若能證得無性,戒體自然清淨具足。故自性清淨心,本來如此,雖修治而不淨,雖處垢亦不染。若一味住著于持戒,分別于毀禁,皆是法縛也。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久習初學,皆如幻事。若證得圓覺,便知一切無性。一切法尚且無性不可得,焉有久習初學可得?當知有所得心,皆是虛妄。故諸佛菩薩,隨情現假,度化衆生。所謂建水月道場,修如幻佛事。所以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五識曉了前境,均無憎愛。五識曉了前境者,眼了色,耳了聲,鼻了香,舌了味,身了觸。今唯言眼光曉了前境者,略其余也。

  眼光曉了前境,只管見塵,並無憎愛之心。憎愛之心,起于第六識。五識曉了前境,必有一分意識。此一分意識第一刹那,名率爾墮心。率爾墮心,猶不起憎愛。第二刹那以後,便有尋求、決定、染淨、憎愛了。

  眼光曉了前境,無分別尋求故,所以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光體無二者,無分別,無能所,無尋求也。以無分別能所,無尋求故,是以無憎愛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

  此心者,圓覺妙心也。得成就者,是一心圓滿無住。一心圓滿無住不生分別,自然橫遍豎窮,非有非無。

  既然一心圓滿無住,故不住于修亦不住于證。以成就時,既不住于修,複不住于證,所以說于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圓覺妙心清淨無住,無住則無所照,無所照則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普照。

  以圓覺普照圓無際故,是以無所謂照。以無所謂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正以常照故常寂,複常寂故常照,故曰寂滅無二。

  于中百千萬億以下,是說圓覺圓滿無際,寂而照,照而寂的情況下,是寂滅無二不動的。一切法的生滅動止,皆如空華,幻化不實。故曰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因爲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故,幻化非實故。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一切諸法,無非圓覺,故一切即一,爲一真法界。此是以理約事,事雖千差,而理性是一,故曰一切即一。理性雖一,不礙事有千差,故曰一即一切。以事分理,則一即一切,所以恒沙佛土,與圓覺無差而差,是爲不即。以一切即一故,所以恒沙佛土,與圓覺差而無差,是爲不離。以不即故,所以無縛。以不離故,所以無脫。

  不即不離不縛不脫,是一法界。一法界者,一切諸法皆一法界也。以一切諸法爲一法界故,所以衆生本來覺性圓滿,本來成佛。于一法界中,無生死涅槃之分別。故菩薩及末世界生,修習圓覺妙心得成就者,始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昨夢者,夢中所見,曆曆分明。一旦醒來,夢中所見一切,空無所有。生死涅槃,亦複如是。迷時分明有生死,厭離生死,則執有涅槃。覺後方知五陰皆空,五陰空故,生死亦空。生死空故,涅槃亦複無有。故曰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如昨夢故,幻化不實。既然法非實有,等同空花,焉有生死涅槃可得?既無生死涅槃,焉有起滅來去可得?是以當知生死本來無起無生。無起無生,當亦無滅,無滅者無涅槃也。有生則有來,既無生故知無來。有滅則有去,既無滅故知無去。以如昨夢故,所以生死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所證者,大圓滿覺也。大圓滿覺者,一真法界理性也。其理性不二不別,以不二不別故,所以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能證者,無住(應爲作字)無止無作(應爲任字)無滅。

  其能證者,即如來本起因地法行,亦即于一真法界起行修也。

  一真法界中,無有分別,故無修亦無證。既然無修無證,雲何言于一真法中起于行修耶?于一真法界中起行修者,心無所住也。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所證之圓覺,無定性不可得。能證之因地行修,無所住不可得。如是無界爲界,曰一真法界。所以如來本起因地法行者,在以無住心,冥契無所得法。如是心無分別,法亦無分別,是謂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便能分別一切。是名圓覺,亦名正遍知。

  至于作、止、任、滅,皆爲有所住有所得心。體是虛妄,非正修行路。此四法,皆分別見也。

  作,是起作意,求證菩提。止,是起作意,止諸煩惱。故作與止,皆是分別能所,皆有所住有所得。不知于一法界中,菩提本具,無得無失。煩惱本空,無取無舍。故作意求真除妄,一皆是妄。

  任,有人聞作意求真除妄皆是虛妄,于是一切任緣,不事修行。此是外道法,不知若無修行,不能自然證覺自然成佛,故名任病。當知所謂修行,非是起心動念,而是以無住心契無所得法。如此起修,能空人我法我,證入圓覺。心無所住則空人我,法無所得則空法我。

  滅,是起作意,滅生死求涅槃也。不知生死虛妄,非實有法。法非實有,雲何可滅?當知生死無性,體即涅槃。于生死外,豈另有涅槃可得?

  總之作止任滅,皆有所住有所得心,皆虛妄分別見。故是修行上四種病。

  若證成圓覺,證入一法界,便得性海圓融平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述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